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生骨料掺量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和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试验表明:用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碎石配制再生混凝土时,其工作性能和强度与普通混凝土不同,系统研究了在水灰比相同的情况下,再生骨料掺量对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工作性能而言,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差,而黏聚性和保水性变好,对于强度而言,存在一个合理掺量,再生骨料掺量在50%左右,对强度有利.  相似文献   

2.
尺寸效应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废弃的混凝土构件为原料加工得到再生粗骨料,并以再生粗骨料为主要原料配制再生混凝土。试验过程中以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0,30%,50%,80%和100%的混凝土试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尺寸效应对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进行测定,并对其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再生混凝土在强度性能和耐久性能上尺寸效应的基本规律,为再生混凝土在工程上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变形钢筋与轻骨料混凝土间的黏结-滑移性能,完成了9组中心拉拔试验,分析了轻骨料混凝土强度、锚固长度、粗骨料类型及钢筋的直径对黏结应力的影响.结合试验结果,采用厚壁模型,给出了轻骨料混凝土黏结强度的解析解,并建立了钢筋与轻骨料混凝土间的黏结应力-滑移曲线本构模型.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性能主要受砂浆强度影响,使得该类混凝土与变形钢筋间的黏结应力优于普通混凝土;黏结强度随着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提高而增加,随着黏结长度的降低而增加;本文提出的本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试验曲线.  相似文献   

4.
罗敏 《甘肃科技》2011,27(17):152-153
分析了混凝土中的粗细骨料所含的有害成分及其对混凝土强度产生的影响,尤其是高强度混凝土中的碱骨料反应,详述了有害成分的含量规定。通过分析可以指导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构件的阻尼性能与其混凝土骨料组分的特性密切相关.以不同再生骨料取代天然砂石,采用悬挂梁自由振动衰减法测试再生骨料混凝土梁弹性阶段一阶阻尼比,并探讨其与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间的关系;通过氮气吸附法和扫描电镜测试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孔隙结构与界面特征,分析其阻尼机理.结合文献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相比于天然骨料混凝土梁,再生骨料混凝土梁的阻尼比显著增大,阻尼比随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的减小而增大,骨料特性尤其是骨料表面改性对混凝土阻尼性能影响显著.再生骨料取代天然砂石,增大了混凝土的总孔体积、平均孔径,增加了薄弱界面过渡区,界面过渡区的滑移摩擦及孔隙的柔性缓冲作用,是再生骨料混凝土梁阻尼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提出科学的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为大力推广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方法通过分析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用水量的复杂性,系统研究再生粗骨料的品质和取代率等因素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不同用水量和水胶质量比在配合比设计时所带来的影响大小.结果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各个用水量与再生粗骨料的品质和取代率均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其强度与各胶水质量比之间也均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但其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受再生粗骨料品质和取代率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结论所提出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配合比简易设计方法采用有效用水量原则和绝对水胶质量比原则,具有很好的工程适用性和推广性,可为推动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品应用提供坚实地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8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界面粘结性能进行研究,探讨再生骨料取代率及再生混凝土强度对钢管再生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管再生混凝土荷载-滑移曲线大致经历无滑移阶段、应力上升段、应力下降段等3个阶段,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的钢管再生混凝土荷载-滑移曲线具有类似的特征;再生骨料的取代率对钢管与再生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影响显著,再生骨料取代率越高,界面粘结强度越低;再生混凝土强度对钢管再生混凝土强度有一定影响,随着再生混凝土强度提升,粘结强度逐渐增加,但增幅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重量比为C20∶C30∶C35∶C40∶C45=1∶4∶3.5∶0.5∶1的混掺废弃混凝土试块制作了再生粗、细骨料,采用正交试验对比分析了水灰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再生细骨料取代率、搅拌工艺4个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极差归纳了其各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100%再生粗骨料和50%的再生细骨料能满足C30强度等级要求及和易性要求,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对强度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简要分析了影响混凝土流动性及强度的主要因素,讨论了CF-WF骨料级配理论在骨料级配优化中的应用.在CF-WF骨料级配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粗细骨料混合后的骨料空隙率分析及其与粗糙度因子(CF)和工作性因子(WF)的关系,研究了骨料空隙率对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及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粗细骨料混合后的空隙率越小,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越好,混凝土的强度越高.粗细骨料混合后的空隙率是衡量混凝土骨料级配优化的核心指标.通过多种不同粒径范围的骨料混配、骨料整形等措施,降低骨料混配后的空隙率是骨料混配及优化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0.
轻骨料混凝土单轴力学性能统一计算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国内对普通轻骨料混凝土和高强轻骨料混凝土的单轴力学性能指标采用分区描述,导致不同计算公式在分区边界处所得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且不便应用于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计算与分析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普通轻骨料混凝土和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单轴受力性能试验资料进行统一分析,发现轻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在LC10~LC80时其各力学性能指标均具有连续变化规律。基于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强度等级轻骨料混凝土的各种力学指标进行统一分析,提出适用于各种强度等级轻骨料混凝土的尺寸换算系数、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劈拉强度、弹性模量、轴心受压峰值应变和轴心受拉峰值应变等统一计算公式,建立不同强度等级轻骨料混凝土轴心受压、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方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11.
由于混凝土中细骨料的含泥量对于掺有减水剂的混凝土工作性能以及强度都有一定影响,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开展了针对混凝土中的聚羧酸外加剂和细骨料中含泥量之间适应性的系列研究。先通过水泥净浆试验确定外加剂饱和掺量点,在此基础之上人为地改变细骨料中的含泥量,观察流动度的改变也就是其对于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随后在混凝土的配合比中,在掺有外加剂的前提下,将含泥量的比重以5%的增量进行增长,制作了10组试件。通过试件的强度试验对比,研究含泥量与聚羧酸外加剂之间的相容性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含泥量低于3%时只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有影响,高于3%时,强度会伴随含泥量的增加而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海砂取代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采用山东胶州、福建漳州、广西钦州三地原状海砂,对比研究它们与河砂混合后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同时,三种海砂以15%、25%、35%和50%的取代率去替代河砂,研究取代率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不同龄期下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使用海砂基本不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在50%取代率下海砂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随着海砂取代率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先增加后减小,但对弹性模量影响较小;掺入海砂优化了细骨料粒径分布,进而提高了混凝土强度. 但是高取代率下海砂中贝壳等有害成分将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从整体上看海砂取代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小(幅度均在10%以内),而且在海砂取代率为50%时,在长龄期下混凝土的强度依然高于对照组. 因此,从工程应用角度,海砂取代率在50%的范围内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推出试验,研究型钢轻骨料混凝土黏结滑移性能.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虑了轻骨料混凝土强度、型钢埋置长度、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箍率等因素对黏结滑移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统计回归了特征黏结强度和特征滑移值计算公式;提出了型钢轻骨料混凝土平均黏结应力于和加载端滑移SL的本构关系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型钢埋置长度la与型钢截面高度d的比值和轻骨料混凝土强度对黏结强度影响较显著;型钢轻骨料混凝土相对于型钢普通混凝土有较小的黏结强度和较陡的荷载滑移下降段.  相似文献   

14.
在研究和对比分析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强化方法,主要包括水玻璃、聚乙烯醇、纳米SiO2、CO2碳化,以及不同强化条件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玻璃、PVA溶液性质变化对再生骨料抗压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强化效果影响显著。纳米材料能够显著提高再生混凝土早期的部分性能,但导致再生混凝土流动性劣化和后期强度发展较缓慢;碳化强化再生混凝土骨料在适宜的条件下对再生混凝土力学和耐久性能均有改善作用。最后对再生混凝土骨料技术开发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强化再生混凝土骨料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室内试验,研究了骨灰比、砂率和水灰比的变化对混凝土强度和透水系数的影响,得出能使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能达到最佳平衡点的合理配合比为:骨灰比3.5,砂率15%,水灰比0.34。研究结果提高了人们对再生骨料和透水性混凝土的认识,推动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壳层人造硅酸盐骨料是具有结构梯度和成分梯度的复合结构,内核为基体,壳层为增强相。壳层和内核通过水化产物的相互渗透、相互搭接在界面处融为一个整体,界面结合牢固。对不同掺量的砂加气混凝土(SAAC)粉末和粉煤灰加气混凝土(FAAC)粉末制备的硅酸盐骨料进行对比,发现壳层结构可提高人造硅酸盐骨料的筒压强度,壳层结构对SAAC系列骨料的筒压强度提高幅度达49.72%~80.50%;对FAAC系列骨料的筒压强度提高幅度为15.30%~25.74%。壳层与内核的最佳质量比为1:25,此时壳层厚度为68.09 μm,制备的壳层人造硅酸盐骨料的筒压强度比无壳时提高约25%。在砂浆基体相同,粗骨料体积份数相等的情况下,人造硅酸盐骨料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低6.38%,表观密度低20.74%,具有轻质高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根据建筑工程有关标准和规定,分析混凝土中的粗细骨料所含的有害成分及其对混凝土强度产生的影响,研究碱骨料反应原理及处理措施,指导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加以重视,以确保建筑材料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再生骨料是影响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定义和制取,并研究了再生骨料对再生骨料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界面粘结性能是保证FRP筋与全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结构能够共同工作并充分发挥各自优良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拉拔试验研究了各类影响条件下二者之间的界面粘结性能.在上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采用简化双线性模型建立了FRP筋与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模型,研究了FRP筋直径、粘结长度、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强度和FRP筋种类对粘结性能的影响.通过比较数值模拟得到的理论值与试验得到的试验值发现,二者的一致性较高,因此采用简化双线性模型来分析FRP筋全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结构的界面粘结性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研究各因素的影响后发现,增大界面粘结长度、筋材直径和珊瑚骨料海水混凝土强度均能提高结构的承载力,但较大的筋材直径易导致试件发生脆性破坏,并且高强度混凝土对于承载力的增强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方钢管约束轻骨料混凝土轴压短柱的受力性能,以钢管宽厚比、混凝土强度、配筋率为主要参数,设计了12根方钢管约束粉煤灰陶粒轻骨料混凝土短柱,对其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主要分析了该种构件的受力性能、破坏形态,以及相关参数对其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载荷作用下,方钢管对轻骨料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明显,有效地提高了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改善了其变形性能.构件达到极限载荷后,仍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破坏属于潜力耗尽的材料破坏.钢管宽厚比是影响柱受力性能的主要参数.随着钢管宽厚比的增加,构件的受力性能有逐步减退的趋势.混凝土强度和配筋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