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转类词(词语转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一直备受关注.词语转类是指不改变词的形态把一个词从一种词类直接转化为另一种词类,从而使该词具有新的意义和作用.对比英汉语中转类词的异同可以对英汉词汇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还可以加深人们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减少跨文化语用失误,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转类词的转喻理据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转喻思维与名动转类、名形转类以及形动转类的关系,对转喻思维在词类转换过程中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表明,词类转换是建立在外延内涵的传承基础之上,转类词的转喻机制需要服从外延内涵的传承规则。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信息加工过程中,词类激活(词性提取)直接关系到对语言的理解,词类激活问题本质上是句法问题。该研究采用重复启动方法考察汉语名动兼类词的词类激活问题和词类(形容词和副词)的启动效应(PE)问题,以期加深对词汇信息提取过程的认识。研究认为,词类具有启动效应,汉语名动兼类词的词类激活与启动词类型、启动时间(SOA)密切相关。名动兼类词的词汇信息,尤其是词性信息的提取受到前置词的词类及阅读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梁徽 《科技信息》2014,(4):238-239,242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掌握词类活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基本规律和变通原则。然而,语法学界不少有识之士对词类活用提出了质疑,认为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许多词类活用的提法不妥。本文试从古代汉语的语实际出发,以"词的兼类、名词用作状语、使动,意动以及其它特殊动宾关系、破读词、古今字"为例,以动态的目光,从历史的角度对各种被误认为是词类活用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以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白润冰 《科技信息》2009,(15):200-200,209
本文从词块知识极其意义入手,针对目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词块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并通过阐述词块对词汇教学的启示,探讨词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韩吉利 《科技信息》2012,(7):410-41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词多义现象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模式实现的,是由基本词义向其它词义的引申,而且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相互关联。本文以red为例进行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外语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甲骨文名词的判定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名词词汇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名词词汇的确定。由于甲骨文许多字尚未考释出来,识读上存在很大困难。既不知其义,也就很难判定其词性。但根据卜辞通例,通过某些词语的语法位置可以判定其义类和词性。下面试作一些讨论。一、判定名词的标准名词的判定,涉及到词的切分和词类的划分两个方面的问题。词类的划分,可以从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来进行。名词是指称人和事物名称的词,一般来说,从词义上比较容易判定。但甲骨文的特殊情况,一是残辞较多,二是有相当多的字不认识,三是对有的词语,聚讼给法,莫衷一是。判定甲骨…  相似文献   

8.
一词多义是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词汇语义学认为多义现象是词义隐喻性延伸的结果,遵循着一定的认知规律。人类认知的隐喻性不仅作用于词汇在同一种词性内的意义延伸,还体现在词类活用方面,且具有一定的共性。本文在概迷了隐喻认知与词义扩展方方面面的关系的同时,吩析了传统词汇教学的弊端,指出将人类隐喻思维的共通规律用于多义词的教和学,不仅可以驱利避害,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词汇角度讨论了英语俄语两种语言,重点从共同拥有同源对应词的角度阐述两种语言的“先天近亲,后天亲近”这一规律,并试图从中找出其发展方向。本文侧重于陈述某些现象的同时,对有些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提出了动词类义的概念 ,讨论了动词类义的层级问题 ,并且谈到了动词类义研究的实践意义。动词类义的提出将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注入新的活力 ,有望解决一些现行技术中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是研究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试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出发,对英语词汇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诸如词汇文化意蕴,词汇词义联想,词义空缺现象等,从中比较了英汉词汇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得出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汉语中的一个词一般不能通过词形的变化来实现词性的转变。但是,汉语谓词性成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名词化",从而在语义上由陈述变成指称。揭示了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一类同形异构复合词"在词类转化过程中存在潜标记"转指——异构现象,并从认知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英文广告语言中的词汇变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变异作为语言变异的形式之一常被用于广告语言中,以达到新奇独特、标新立异的效果.文章从词类变异、词义变异、搭配变异、词形变异及新造词等方面对广告语言中存在的词汇变异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理解广告语言.  相似文献   

14.
郭曙纶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1):29-31,93
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提出了动词类义的概念,讨论了动词类义的层级问题,并且谈到了动词类义研究的实践意义。动词类义的提出将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注入新的活力,有望解决一些现行技术中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彭杜鹃  尹德谟 《科技信息》2011,(12):I0158-I0159
心理词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解释了词是如何在人脑中储存以及如何被提取的,其相关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阐述了心理词汇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心理词汇的组织与提取模型,探讨了影响心理词汇组织和提取的因素,揭示了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汉语中的一个词一般不能通过词形的变化来实现词性的转变.但是,汉语谓词性成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名词化",从而在语义上由陈述变成指称.揭示了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一类"同形异构复合词"在词类转化过程中存在"潜标记"转指--异构现象,并从认知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左传》隐公元年至襄公三十一年中单音节兼类词为研究对象,共搜集214例。根据兼属词类多少,主要分为兼两类型词、兼三类型词、兼四类型词三种类型。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左传》兼类词类型以兼两类型词为主,其中又以兼名∕动为主要形式。研究《左传》兼类词类型对于理解上古文献语言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本文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论述了英汉词汇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并具体阐述了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等与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成因的关系,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普遍且复杂的语法现象。本文针对词类活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以及整体论的观点,分析词类活用现象,提出语法场理论,认为词类活用语法场的形成是不同类别的个体词在特定的语法场中置换反应的结果。词类活用语法场主要有动化语法场和名物化语法场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词汇系统的一个侧面,即语义——功能变异,可以理解成为一种派生性过程,类似于词类转换法。通过这种方法,一个词汇单位,转属一个新的语义——功能次类,而在保留词义的同时获得新范畴的语义特征。由于语义——功能变异在很多情况下被词典编撰者和语法学家们所忽视,它给那些想掌握英语词汇全部功能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英语词汇教学应该包括教授词汇的语义——功能变异的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