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片名既是一部影片不可分割的部分,又超然于故事主体之外,与影片之间是一种合作和对话的关系。片名既需要整个影片故事提供语境,又具有自身独立的审关要求。电影片名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决定了片名翻译与众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和语境顺应理论的视角,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阿尔莫多瓦的影片《基卡》、《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对她说》和《不良教育》,在影像造型、声音和叙事手法与节奏创造方面。表现了他成熟阶段影片的节奏特色。  相似文献   

3.
黄小邪 《世界博览》2013,(23):46-51
纪录片《归途列车》存欧洲以及加拿大等多个电影节上都获得了很多认可,但关于影片中的张琴本人,我记得是在2005年的秋天,第一次见面时,我带着摄制组的人,跟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俩走进他们家的后院。  相似文献   

4.
王涛 《科技智囊》2008,(3):76-79
最近颇多影视片“新鲜出炉”,无意间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影视片是大众的日常“精神食粮”,但其中一些影片、电视剧质量之差不能不说是“出人意表”。当今中国影视业的种种怪现状,令我深感不得不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5.
导演徐静蕾改编自茨威格小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我爱你,但和你无关”震惊四座,这看上去是要求与男性平等,其实是对性别歧视的颠覆,同时是对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的否认。在不少由女导演拍摄的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影片中,“女性”更深地陷入了话语的雾障与谜团之中。不是影片成功地展示了某种女性文化的或现实的困境,而是影片自身成了女性文化与现实困境的症候性文本。  相似文献   

6.
电影片名既是一部影片不可分割的部分,又超然于故事主体之外,与影片之间是一种合作和对话的关系.片名既需要整个影片故事提供语境,又具有自身独立的审美要求.电影片名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决定了片名翻译与众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和语境顺应理论的视角,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倪骏 《世界知识》2008,(20):67-67
微凉的夜风中,在刚刚落成的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中影数字拍摄基地,“北京放映”在闭幕酒会中接近了尾声,作为参展影片《十七》的一员,我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  相似文献   

8.
富国中国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特别是主题影片对此进行了生动叙述。影片中,一家人从挤在一居室内穿补丁衣、吃“大锅饭”,到后来在宽敞的房间里穿新衣、看彩电,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该影片并非政府的夸大宣传。在去中国馆的路上,人们就能领略到上海的现代和开放气息。  相似文献   

9.
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来解读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清楚地看到影片在以"明线"——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建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可以同时看到影片以"暗线"——知识/话语——权力来建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内两条线共同实现着维护和稳定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愈来愈多的中文影片跨出国门,直杀好莱坞、嘎纳与柏林。影片的片名毫无疑问首当其冲,是点睛之笔,起导视与促销的作用。因此,影片片名的翻译相当关键。笔者以100部中文影片的中英文片名为样本进行分析,探讨中文影片片名的英译现状,包括片名翻译的特点、策略(归化与异化)、技巧(音译、直译、意译与另译)等。  相似文献   

11.
高芳 《甘肃科技》2003,19(11):159-160
详实地论述了如何对Flash影片进行优化,找出影片中冗长的内容,进行简化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拉斯·冯·提尔的新片《此房是我造》广泛借鉴文学、历史、宗教等知识,打造了一部另类的“融合电影”.影片在多种元素的碰撞中触发了文学原型机制,在主人公形象、象征意象及叙事结构等方面显示出对原型既继承、又颠覆的特性,使得该影片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和多元的阐释空间.本文旨在分析影片中对原型所作的移位,从创作者角度思考现代性的神话改写.  相似文献   

13.
《秒速五厘米》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动画电影,曾获亚洲太平洋电影奖最佳长篇电影奖,自播出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和称赞。影片艺术生命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品在叙事上的留白艺术。影片的留白艺术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且也增加了影片的艺术含量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个被凌辱与被摧残的形象,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声声血和泪的控诉,不断地响彻在我的耳际,她,就是日本影片《望乡》中的女主人公——阿崎。虽然看过这部影片已有些日子了,但,她那悲惨的遭遇,感人至深的形象,却使我久久难忘。《望乡》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好影片。它通过资本主义黑暗、腐朽的生活现象,深刻地揭露了万恶的资本主义本质。本世纪初的三十年间,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日本为跃居现代资本主义强国,不择手段地积累资金,它一方面对外疯狂地进行军事侵略,嚎叫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另一方面又以贩卖妇女到海外为娼妓的罪恶手段,极力捞取外汇。影片中的阿崎,就是千万个被拐卖到南洋当妓女的妇女中的一个。影片通过她一生悲惨的遭遇,抨击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历史,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本质,对挣扎在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15.
郭明雅 《当代地方科技》2011,(21):178-178,180
通过对英文原版影片在教学中优势与局限性的对比,提出了影片教学中需要注意并且改进的一些问题,并指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教学组织,科学地使用多媒体设备,才能有效地完成影片教学。  相似文献   

16.
英语电影欣赏的教学设计应以电影的文化层面为主要内容,结合影片创作中的一些艺术性手段,通过影片内容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习者在欣赏的基础上,展开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及变异思维能力。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教学设计,应抓好教学准备、影片赏析、教学回顾等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和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磁场之谜     
许多国家放映过美国科幻灾难片《地心抢险记》,该片的地心指的是地核。影片描述的是核突然失去了磁性,结果围绕我们地球的磁场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威胁整个人类生命的各种灾难。为了“修一修”消失的磁场并拯救人类,影片的主人公、勇敢的科学家和加入到他们行列中的美人以及坏蛋们前往地球深处。虽然影片的票房收入达到了极限,但内容却是完全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
灾害场景下人员行为规律研究对支撑应急决策有重要意义,但灾害发生有高度不确定性,且灾害场景下相关数据难以实际测得。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虚拟现实(VR)的灾害场景应激反应诱发方法,即通过灾害题材VR影片诱发个体面临灾害的心理应激,从而达到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灾害场景中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性的目的。该研究通过2个实验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实验1采集了180位被试观看VR影片前后的情绪量表数据,以及脉搏和皮电等生理数据;实验2采集了75位被试观看VR影片前后的驾驶行为数据。结果表明:被试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指标在观影前后均有显著差异,VR影片诱发出了应激反应。该研究为灾害场景下人员行为特性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江晓原 《科技潮》2010,(4):54-55
“你一定要看《阿凡达》。” 这是我看完影片《阿凡达》后,对每一个和我谈起这部电影的朋友说的话。影片《阿凡达》伴随着超强力的营销推介,横空出世,全球热映,一票难求。许多人期许它将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这样的期许能不能成立呢?  相似文献   

20.
法籍越南导演陈英雄的三部影片,在表现越南女性悲剧性命运的同时,赞美了女性身上体现出来的宽容、坚忍、平和、宁静的东方品格,也批判了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专制和无能。男性社会角色的模糊与缺失,令现代社会中的男女关系严重失衡。陈英雄的影片让观众重新思索当下的男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