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91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指出万有引力的本质是时空弯曲。很快,德国物理学家史瓦西根据该理论,推导出天体的视界半径,即天体能被人类看见的最小半径。后来,科学界称之为史瓦西半径。  相似文献   

2.
根据太阳系天体运动规律,建立以地心为圆心,黄赤道交线为Z轴,Z、Y轴平面为黄道面的直角坐标系。通过单位圆到余弦函数的变换,具体分析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相对位置变化。将太阳系天体对地运动分解成其对地心的波动和自转运动,并推导出太阳、月球、七大行星相对于地球的理想波动运动方程,分析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波动式螺线运动,并给出螺线要素,指出实际运动时的修正方法.以从角度的周期性变化描述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位置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波动、自转和波动式螺线运动轨迹。呈周期性变化;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螺线运动轨迹与太阳系天体、地球上某参照点间的绝对距离无关,只与太阳系天体的对地心的横向幅度(距离比值)、角度、地球自转角度、黄赤道夹角相关。最后对太阳直射点进行分析,并用计算机模拟五大行星对地球波动运动方程曲线,且对此进行了叠加。叠加结果表明,太阳系天体对地某点波动呈周期性变化,说明文中推导与分析正确。  相似文献   

3.
由日本、新西兰等11个国家的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观测研究小组日前发表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两颗气态行星围绕一颗恒星运行的天体系统,在迄今发现的天体系统中。该系统结构与太阳系最为相似。研究发现,该恒星的质量和两颗行星的轨道半径及其质量,恰好相当于太阳、木星和土星三者的质量与轨道关系同比缩小约一半。参与研究的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伊藤好孝等认为宇宙中与太阳系相似的天体系统并不罕见.这或许将成为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2006年8月24日,捷克首都布拉格会议中心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近500名正式代表,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执委会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行星定义的决议.该决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太阳系天体的分类规则:把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其他天体分为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三类;把矮行星中以冥王星为标志的海外天体分为一个新的族.参加大会的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博士认为,近十几年来天文观测上的新发现和理论上的深入使得人们对太阳系的结构有了更好的了解,而传统上将冥王星作为第九颗大行星的提法在专业领域和部分公众中逐渐受到越来…  相似文献   

5.
太阳系天体的后牛顿重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和讨论了太阳和某些行星产生的广义相对论的后牛顿重力改正,并与牛顿引潮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重力的后牛顿效应可能影响太阳系某些天体的运动和演化  相似文献   

6.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中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规律和行星运动的本质原因。从此把地球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应用有:根据其规律发现新的天体,测天体质量,计算天体的密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同时也是现代空间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是高考的热点。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反映公式容易混淆。本文将这些概念加以总结比较,旨在让学生正确区分这些概念,  相似文献   

7.
根据最近的观察,最新发现的外太阳系中的三大天体中有一个天体旋转非常迅速,并且由于不断高速旋转正在伸缩成雪茄状。如果此发现得到证实,那么这个天体奇怪的形状必将引起人们对定义行星的激烈辩论。  相似文献   

8.
《广西科学》2006,13(3):183-183
美国天文科学家提出新的行星定义。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两点:一是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km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科学家们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相似文献   

9.
最近,美国天文学家新近在太阳系边缘地带观测到一个除冥王星之外个头最大的天体.发现者是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迈克·布朗及其同事.新发现的这一天体的临时国际代号为"2002LM60",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288年,直径约1 290 km,相当于冥王星的一半,位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这一发现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距太阳最远的是冥王星.这是常识大家都知道.  相似文献   

10.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拥有太阳系内已知质量的99.86%,并以引力主宰着太阳系。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本书为第二版,第一版于1999年发表,这一版并不只是对第一版的补充,而是在其基础上将最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1.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自古以来,人们只能凭裸眼观察来了解天体现象;16世纪初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后,开启了望远镜观测时代.观测波段逐渐覆盖了γ射线、X射线乃至可见光、红外和无线电波的整个电磁波谱,人类对太阳系的了解也得以逐渐深化.人类对太阳系的探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从探测月球开始,逐渐发展到对地球邻近行星(火星与金星)、其他行星、各类小天体以及太阳和行星际空间太阳风的探测.人类的空问探测,由近至远,由易到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实现了对太阳系各层次天体和太阳系空间的253次探测.  相似文献   

12.
依据现代电子力学的对偶性理论,应用天体半年运行周期对应的原理,把天体运行(指在太阳系范畴)设想为一种对偶性矩阵周期序列,导出了一个地球在太阳,月亮,行星对偶性引力控制下的3个天体对偶矩阵周期组合表达式,运用这一表达式计算出来的级数序列模式指标制作春,夏,秋,冬强天气过程的预报方法。从1959-1987年的历史统计强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为18/20;中等强度天气过程为43/43。从1987-1998年利用该方法预报比利用其他预报制作同类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提高了15%-20%。  相似文献   

13.
彗星是些独特的天体,像独行侠游荡在宇宙深空,深居简出,神秘莫测。它们也是人类最早关注的天体之一,长长的尾巴,婀娜的行姿,曾引起人们许多的遐想。据说彗星中还隐藏着太阳系起源的秘密。因此,近年来探测彗星的热潮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14.
令■为复可分Hilbert空间中的有界线性算子,给出了本质数值半径的等价半范数以及2×2分块算子矩阵A的本质数值半径与其内部项的本质数值半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A:太阳系里面,有的天体有磁场,有的没有磁场。比如,现在的月球基本没有磁场;地球有非常完美的南北极磁场;火星的磁场较弱,而且不同地区的磁极方向不一致,是一个多极磁场。天体的磁场说起来复杂,其实原理很简单。我们知道,电荷的运动会产生电流,电流的周围会产生磁场,因此磁场是由运动电荷或电场的变化而产生的。有的天体其内部处于液体状态(高温熔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宙现角度探讨了天体运动对地球的摄动作用,并进而分析了天体运动对地球表面边坡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BLAZARS天体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LAZARS天体是活动量系核AGN的一个重要子类,是众多河外天体类型中的一类,是现代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前沿研究课题之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四朵乌云之一)。我们理论与观测相结合,在观测上,我们利用北京兴隆2.16米望远镜和云南天文台1米望远镜对这类天体中的若干样品进行了长期CCD测光和光谱观测,新发现了近28个BL Lac天体有短时标光变,新发现了12个BL Lac天体,4个类星体,一个seyf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介绍了电磁力和万有引力的统一,再分析了生命现象和天体运动规律,然后得出结论:物质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决定了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变迁;宇宙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物质和转移变迁的具体表现;宇宙中(包括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变迁只遵循能量守恒原理,最后提出了天体生命假说,进一步说明了宇宙现象都是物质和能量转移变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在天文观测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实际天体观测的经验体会,总结出在某一时刻简易快悚速寻找被观测天体的两种方法:地平坐标法和时角坐标法,该方法的提出使特定时刻特定天体观测的不失时机性及准确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少儿科技》2013,(5):27
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天体系统。目前,人类对太空进行的载人探测集中在地球周边,无人探测也局限在太阳系内。这一局面可能将有改观!不久前,美国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去年8月25日,"旅行者1号"探测器接收到的宇宙射线发生剧烈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