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的保存条件至关重要,探讨保存条件对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量统计资料,结合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探讨渤海湾盆地盖层、抬升剥蚀作用和断裂作用对潜山油气保存及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不同层系潜山油气相态及来源不尽相同,前古生界、下古生界和中生界以油藏为主,为它源型油气藏,而上古生界以气藏为主,主要为自源型油气藏;研究区共发育5套区域盖层,石炭—二叠系盖层对天然气封盖能力强,新近系泥岩仅能作为油藏的盖层;不同时期形成的潜山油气藏的保存条件存在差异,早期形成的潜山油气藏因后期构造作用遭到破坏,大多数潜山油气藏主要为古近纪末和新近纪—第四纪形成;断盖配置及断层封闭性控制潜山油气藏的保存,可划分为A型、B型和C型3类断盖组合样式,其中C型断盖组合样式最有利于潜山油气的富集与保存。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震、钻井地质和测试资料,结合储层显微镜观察和原油地球化学分析,对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高潜山的内部结构、储层特点和油气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发现的兴古7井潜山油气藏不同于以往发现的风化壳型潜山油气藏,它是一种潜山内幕构造裂缝型的混合变质花岗岩基岩油气藏.兴隆台潜山油气藏体系存在分布于潜山顶部附近的不整合遮挡和分布于潜山内幕的构造裂缝型油气藏两种类型.两者油气来源相同、运聚成藏时期相近,但输导体系不同.潜山浅表层油气藏的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面输导运移;深层内幕油气藏的油气主要通过裂缝和断层构成的复杂输导体系运移,断层起"大动脉"作用,裂缝起"微循环"作用,油藏间连通较好.兴隆台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发现揭示了渤海湾盆地潜山内幕是一个具有勘探潜力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辽河东部凹陷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发育茨榆坨、三界泡及油燕沟三个潜山带,在平面上沿NE向呈条带分布,均为平行型背向传递带.潜山油气藏的主要油源为新生界沙河街组第一段、第三段和中生界侏罗系的烃源岩;储集层由太古界变质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和中生界砂岩、火山岩组成, 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沙河街组、中生界、下古生界泥岩和房身泡组火山岩构成潜山油气藏良好的盖层.根据潜山构造特征、成藏条件及圈闭类型的差异,将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部及内幕两种类型.潜山油气多分布于近源的断裂带附近,盖层是油气富集和保存的重要条件,潜山带构成了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钻井地质和测试资料,结合储层显微镜观察和原油地球化学分析,对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高潜山的内部结构、储层特点和油气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发现的兴古7井潜山油气藏不同于以往发现的风化壳型潜山油气藏,它是一种潜山内幕构造裂缝型的混合变质花岗岩基岩油气藏。兴隆台潜山油气藏体系存在分布于潜山顶部附近的不整合遮挡和分布于潜山内幕的构造裂缝型油气藏两种类型。两者油气来源相同、运聚成藏时期相近,但输导体系不同。潜山浅表层油气藏的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面输导运移;深层内幕油气藏的油气主要通过裂缝和断层构成的复杂输导体系运移,断层起“大动脉”作用,裂缝起“微循环”作用,油藏间连通较好。兴隆台潜山内幕油气藏的发现揭示了渤海湾盆地潜山内幕是一个具有勘探潜力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在剖析辽河坳陷变质岩潜山油气藏的基础上,从油气富集部位和烃源岩与储集层的关系两个方面划分潜山油气藏类型,并探讨其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根据潜山油气富集部位,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部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按照烃源岩与储集层的关系,潜山油气藏分为源下型、源边型和源外型3种类型.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存在源下倒灌型、源边侧供型和源外输导型3种类型成藏模式.源下倒灌型具有直接接触关系、异常高压驱动、油气向下直接倒灌的特点;源边侧供型具有直接接触关系、异常压力和浮力驱动、油气侧向运移直接进入储层的特点;源外输导型具有间接接触关系、浮力为主、油气侧向长距离输导运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埕岛复杂油气田的油气运聚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油气藏地球化学参数和指标,对坦岛复杂油气的油气聚集,运移系统进行了研究,按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储集空间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埕北断裂及主体带,斜坡带和CB30潜山带三大类油气聚集系统,按油气源,运称途径等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油气运移系统,即埕北凹陷-埕北断裂及主体带,沙南(中)凹陷-斜坡带和渤中,桩东凹陷-GB30构造带,最终归纳出单凹陷-它源-断裂带式,单凹陷-它源(自源)-斜坡带式和双凹陷-它源-断裂带式三种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7.
车古201潜山的构造演化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潜山油气藏是济阳坳陷内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车古201潜山是济阳坳陷内较为典型的断块型潜山,深入研究其形成演化过程,不但对了解其油气成藏过程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认识断块型潜山的成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次研究认为其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构造期:加里东-华力西潜山雏形期,潜山呈现出低幅度背斜构造的形态,初具雏形;印支逆断期,逆断层的出现控制了潜山地层的沉积和剥蚀;燕山隆升块断期,由于埕南大断裂的生成,以及埕宁隆起的影响,虽然整个济阳坳陷处于拉张作用的背景下,但车古201潜山处于强烈隆升阶段;最后为喜山潜山定型期.由于潜山形成的多期性以及岩溶作用的影响,使车古201潜山形成了各自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在平面上叠合连片的层状油藏.  相似文献   

8.
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结构特征及油气藏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在冀中坳陷油气成藏和潜山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将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划分为断层-超覆不整合、削截-超覆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等5种类型,其中断层-超覆不整合分布于陡坡带,削截-超覆不整合分布于缓坡带,断褶不整合多分布于中央隆起带,削截不整合多分布在凸起上,平行不整合则分布在生烃区.通过野外踏勘、岩心观察、录井与测井综合解释以及钻井泥浆漏失统计,将冀中坳陷前第三系顶面不整合纵向上划分为底砾岩、风化黏土层及风化淋滤带3层结构,其中风化淋滤带溶蚀孔、洞、缝十分发育,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良好场所.目前已发现削截-超覆型油气藏、侵蚀潜山型油气藏和断褶不整合型油气藏等3类与不整合相关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勘探实践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凹(坳)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富集差异性,并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前古近纪构造演化造就了Ⅰ、Ⅱ、Ⅲ型三类基底,新生代构造差异演化形成了早期型、继承型和晚期型三类凹陷,凹陷演化的差异性控制了烃源岩层系由盆地外围早期型凹陷到中心晚期型凹陷逐步变浅,由Ⅰ类基底向Ⅲ类基底,优质储层规模逐渐减小,输导条件逐步变差;潜山油气的宏观分布受前古近纪与新生代演化共同控制,主要富集在Ⅰ、Ⅱ类基底与继承型、早期型耦合的富油气凹陷中;潜山油气的富集程度受凹陷的富油气性、烃源岩层系、优质储层发育规模以及供油窗口等综合因素控制;对不同成藏条件进行定量化,建立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源-储-导"三元耦合控藏模式,储集条件为首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羊塔克构造带位于塔北隆起的西端 ,属于库车油气系统的前缘隆起带。邻区的油气勘探结果显示 ,早期属塔北隆起、后期属库车前陆盆地前缘张性隆起构造带的羊塔克、牙哈、玉东及英买 7等构造带具有陆相 (前渊凹陷的三叠侏罗系源岩 )和海相 (被动边缘的寒武奥陶系源岩 )双重油气来源 ,并具有上部碎屑岩 (构造 )和下部碳酸盐岩 (潜山 )含油气的特点。据推测 ,羊塔克构造带除已发现的白垩系下第三系构造油气藏外 ,尚有相应层系的地层油气藏和下部碳酸盐岩 (潜山 )油气聚集 ,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针对燕山运动期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潜山油气如何成藏且成藏规模之大的研究非常匮乏。该文主要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指纹化石对比及油气盆地模拟等方法,对渤海海域蓬莱9-1构造花岗岩潜山的储层特征、油源对比及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剖析,恢复了渤海蓬莱9-1构造花岗岩古潜山大型油气田的成藏过程,并建立成藏模式。根据花岗岩风化壳的风化程度,自上而下分为:砂-砾质风化带、裂缝带与基岩带,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隙与微裂缝,风化壳储层发育厚度几十米,甚至达200多米。古潜山油源来自渤东南洼沙三段、沙一段或东营组烃源岩。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风化壳的高部位,新近系馆陶组是潜山油藏有利的封堵层。古潜山油藏具有“下生上储顶盖的新生古储式组合”和“高压驱烃、断层不整合输导、油气仓储式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哈拉哈塘潜山型油藏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区。通过对哈拉哈塘潜山区哈8 井区的地质特征、油水分布特征以及对主控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油水分布复杂,不具有分带性。从加里东到早海西期,奥陶系鹰山组-一间房组海相碳酸盐岩经历了多期岩溶的叠加改造,风化壳岩溶缝洞体储层发育,形成了良好的油气储存条件;潜山区奥陶系逐渐抬升剥蚀,鹰山组-一间房组储层之上的盖层的缺失与否对早期油藏的保存具有重要作用;断裂性质和局部构造控制了后期油气充注强度和油藏类型。多种控制因素使得哈801 井、哈8 井、哈802 井等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体系。对潜山区哈8 井区油气水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指导碳酸盐岩潜山型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孤岛碳酸盐岩潜山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孤岛潜山最早形成于中生代.在新生代拉张环境下,由于孤西、孤南和孤北断层的夹持,孤岛潜山持续凸起,至馆陶组沉积期才被地层全面披覆形成潜山披覆构造.孤岛潜山下古生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长期处于隆起状态,受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作用的影响,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形成了奥陶系八陡山组或上马家沟组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和多套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内幕储层.孤岛潜山处在渤南、孤北和孤南洼陷之间,长期为油气的指向区,孤西断层、孤南断层、孤北断层、不整合面及裂缝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的疏导体系.但潜山顶部存在一个"天窗",使得油气不能大规模聚集.  相似文献   

14.
大涝坝 号构造是大涝坝构造带上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带 ,发育有优质的储、盖层 ,成藏期比较晚 ,因此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尽管它受多种因素 (地质、化学、物理及地下流体 )的影响和制约 ,仍是有规律可循 .文中应用钻井、测试、地质及化验分析成果为基础 ,来初步评价大涝坝油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 .结果表明 ,苏维依组产出的油气来源于北部的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烃源岩 ;大涝坝 号构造有三套中等到较好储层 ,两套封盖性能好的盖层 .圈闭形成时期为中新世晚期 ,圈闭形式为断层遮挡半背斜圈闭 .  相似文献   

15.
景安语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5):6011-6017
下古生界做为埕岛地区主要含油层系之一,经历了一轮勘探高潮之后陷入沉寂。在对埕岛地区下古生界潜山的断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已钻井的解剖,综合断层的活动性质和力学性质,分析断层封堵性的差异,探讨断层的封堵机理,提出古断层和具有压扭性的断层具有较好的封堵性的认识,对埕岛潜山的封堵模式进行修正,指出潜山斜坡和负向构造是下一步有利的勘探方向,在勘探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为潜山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前中生界潜山形成的构造过程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富台油田勘探成功,济阳坳陷新一轮潜山油气藏勘探顺利展开.作者根据渤海湾盆地区经历的大地构造演化,分析了济阳坳陷前中生界潜山所经历的构造背景和发育过程.指出古生代两次大隆大坳和轻度褶皱,为潜山构造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对潜山储层性能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燕山晚期以来的张性块断作用,使得局部剥蚀潜山定型和断块潜山形成.济阳坳陷潜山型油气藏类型具有多样性、成带性,前中生代业已形成的大型潜山带是油气有利运聚方向,但不是整体富集带,而紧邻生油坳陷的各类潜山是勘探的重点部位.  相似文献   

17.
 桩海地区潜山下古生界地层和储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随着潜山油气田勘探的深入,这种潜山复杂储集空间的成因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往对其储层及孔隙形成的解释,如风化壳成因和大气淡水成因,无法较合理地解释这一现象。研究发现,研究区具有埋藏岩溶作用发生的条件,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同位素方面的证据表明研究区存在埋藏岩溶作用且主要为压释水岩溶作用。本文对桩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山埋藏岩溶作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3种模式:倾没端断面补给岩溶模式、翘倾端断面补给岩溶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双向入渗岩溶模式。发现研究区下古生界潜山有利储层的分布受埋藏岩溶作用发育模式的控制。压释水首先进入潜山地层的良好储层,而压释水释出地层常形成淀积带,不具备储集条件或成为封堵层。结果表明,很多以前令人困惑的复杂储集空间的成因和下古生界储层和油藏的分布模式可用埋藏岩溶模式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浅层气藏具有埋藏浅,成因复杂,储量小,丰度低,类型多,分布广,压力偏低的特点。以松辽盆地北部葡南地区黑帝庙气藏为例,对浅层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葡南丰富的烃源条件为油气富集提供了资源基础;优质盖层条件及稳定的地下水条件为天然气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T1-T06或T2-T06断层的发育及分布是该区黑帝庙油层油气聚集的必要条件;明水组地层变形前后构造格局的演变对黑帝庙油气藏的再改造起到重要作用,古构造高带也是天然气运聚的有利地带;黑帝庙油层良好的储层条件为油气的储集提供了有利场所。从已有气藏的解剖看,砂体、构造、断层相互配合控制了油气的聚集,是油气成藏关键。总结了黑帝庙油层的成藏模式。对同类浅层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塔里木轮南地区潜山油藏为例,综合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物性、构造、溶蚀等地质特征与酸压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岩石类型是控制油气产能的基本因素,岩溶类型及发育程度为主要因素。一间房组及鹰山组发育各类砂屑颗粒石灰岩,其原生孔隙发育,有利于岩溶作用发生,酸压效果好的储层均位于该层位内。(2)储层类型及裂缝发育程度是控制油气产能的关键因素,储层类型对酸压效果产能影响大小依次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3)古潜山不同岩性层位展布和不同岩溶地貌单元直接影响高产油气层段的纵向分布。高产井段距古潜山顶面的深度范围变化比较大,不同地区的分布深度不同,但主要分布在200m范围内,尤其是100m范围内;古潜山纵向深度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仍受控于岩石类型和岩溶相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