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动态心电图(DCG)长R-R间期分析其产生的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2007年住院及门诊患者的DCG,捡出了42例非全程房颤>2.0s、全程房颤>2.5s的长R-R间期出现3次及3次以上者。结果非全程房颤>2.0s、全程房颤>2.5s者多发生在(1)年龄较大、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冠心病占54.8%,年龄>68岁者占66.7%。(2)窦房结、房室结或双结功能下降22例(占52.4%),其中有5例被确诊病窦综合征(SSS)(占22.7%)。结论非全程房颤>2.0s、全程房颤>2.5s的长R-R间期多数由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SAB),房室传导阻滞(AVB)。为临床初步判断窦房结、房室结的功能及诊断SSS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利于临床对病情的观察、治疗的选择、预防危险的发生及对病人是否需要及时安置起搏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患者 女,76岁。因突发意识障碍伴小便失禁,呕吐一次入院。临床诊断:多发性脑硬塞并脑疝形成;高血压病Ⅲ期;高冠心。入院常规心电图检查示(见附图):P—P间距基本匀齐,窦性频率83次/min,房室传导呈3:2下传,其中第一个下传的QRS波群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Rv5=4.9mv,Q—T间期最长达0.70s,Ⅱ、Ⅲ、aVF、V5、V6导联见巨大倒置T波,余导联T波直立,各导联T波电压呈交替性改变。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律,二度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3:2下传),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84岁,1988年诊断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993年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房传导阻滞。1995年、1997年两次因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过缓、胸闷、气短,使用阿托品引起急性尿潴留。诊断:前列腺增生。4年来每3-4日使用苄明1次10mg,即可顺畅排尿,胸闷、气短症状近年明显减轻,未使用过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2001年9月21日动态心电图诊断:窦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性逸搏心律。口服酚苄明10mg,约1h后心率开始增快,4h达高峰,24h心率仍快于服药前水平。这与酚苄明阻断突触前a2受体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有关,酚苄明是否可以作为增快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的药物,特别是并存前列腺肥在者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4相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并魏登斯基现象较为罕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患者,女,44岁,住院号15757,因全身大关节肿痛一周,头晕,心悸两天于1985年11月18日急诊入院。体检:P136次/分,B.P21/13KPa,咽充血(++),心界不大,听诊未闻杂音。全身多处大关节轻压痛,左踝关节肿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总数18700/ml,中性80%,抗“O”1500u,血沉96mm/h,CRP7.3mg%。临床诊断:(1)急性风湿性关节炎。(2)风湿性心肌炎。 ECG表现:多次做ECG先后出现过: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Ⅰ型房室传导阻  相似文献   

5.
患儿颜某,男4岁。因流涕、鼻塞、咳嗽三天,母亲给予滴鼻净(1∶1000)滴鼻,两侧鼻孔滴入药液约2ml,20min后入睡,90min后发现患儿全身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昏睡,约4h到本院急诊拟滴鼻净中毒收入本科。体检体温36.8℃,呼吸25次/分,脉搏65次/分,血压12/8kPa,嗜睡、面色花白、四肢出汗冰冷,两侧瞳孔约4mm,对光反射存在。心率65次/分,心律不齐,心尖区第一心音明显低纯,无杂音。肺部检查无特殊。其余体征无异常。既往无心脏疾患。急查心电图:显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工型)。实验室检查:血象Hb125g/L,WBC8.0×10~9/L,分类中性0.60、淋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 5 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观察ST段变化情况。结果 :记录到缺血性ST段改变 2 65阵 ,其中无症状者 2 3 6阵 ( 89.0 6% ) ;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时心率两者的均值在有症状和无症状者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植物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高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患者洪×,女性,27岁。因精神分裂症而入院治疗。入院前二周曾有感冒,发热病史。入院2天后感胸闷、心悸等。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窦性节律消失,偶见窦性搏动,P’波在1,VS中倒置,avR中直立,11。Ill、avF中呈负正双向,P’-R间期不等。以11导联为例:P’一P’匀齐为0.765,P’一R有长短两种,短P’-R=0.周副P’1一4’P’8-10),而长P’一R间期变动在0.2+A).26S之间,(P’5-6、P’11-12),P勺.13下传受阻。但P-R间期长短变化幅度较小,进行性延长及RR逐渐缩短等规律不明显,为!I”房室传导阻滞不典型文氏…  相似文献   

8.
陈梦雅  吕永鑫  李小爱 《甘肃科技》2014,(4):127-129,121
目的运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老年患者检测分析,探讨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规律特点,明确动态心电检测在老年人中的应用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940例老年患者24h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资料。心肌缺血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按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归类进行统计。心肌缺血随着老年患者增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当高,以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为最多见,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有效捕捉ST段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了本院7年来门诊、病房阿斯综合症38例进行紧急抢救综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的资料,并对其病因、急救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38例中,男孩22例,女16例.发展年龄最小14岁,最大80岁,平均65岁.第一次发作以50岁~70岁最高,占38%,连续两次以上发作19例,占50%,有心动超声图证实的24例,占63%.阿斯综合症发作的基本病因为急性心肌梗塞(16例)、病毒性心肌炎(10例)、风心病(5例)、低血钾(3例)、毒麻药中毒(2例)、电击(1例)、利多卡因过量(1例).直接导致阿斯综合症发作的心律失常,根据当时心电图记录为室额6例(3例为转结性心律)、室性早博(呈联律或频发多原性)4例、室速3例、快速性房颤2例、高度房室传导阴滞16例、心脏停博4例、室性自主节律3例(电机械合离1例).二、典型病例例1:女16岁,学生,反复晕劂抽搐来急诊以“病毒性心肌炎”收入院.再次出现神志不清,肢体抽搐吐白沫,立即描记心电图,结性心律36/min,Ⅲ度房室传导阴滞.反复用阿托品,心率无增.改用10%GS300ml加入氢化考的松200mg,静滴lh无明显变化.从小壶两次滴入安茶碱心率仍不到40次,再次出现阿斯症.立即改用10%GS300ml加入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30min后,恢复窦性心律66次/min,病情平稳治疗20天后代药出院.例2:男45岁,急性  相似文献   

10.
探讨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53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14例,房间隔缺损(ASD)27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ASD合并VSD 1例,ASD合并肺动脉狭窄(PS)1例,PDA合并降主动脉狭窄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53例病人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4.34%,3例手术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矫正畸形。术后4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封堵器脱落1例,心包填塞(PT)1例。ASD、VSD及PDA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70%以上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40%以上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11.
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1–二甲氨基–烯丙基)– 膦酸(DMAAPA)及N –烯丙基辛酰亚
胺(NAOI)为原料、亚硫酸氢钠–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了一种水溶性四元共聚物AA/AM/DMAAPA/NAOI。
单因素实验确立了该共聚物的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温度为45 ?C,引发剂加量为0.3%,pH 为7,
m(AM):m(AA):m(DMAAPA):m(DMAAPA)= 6.000:4.000:0.015:0.030;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该共聚物驱油剂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功能单体均已共聚在分子链上;2 000 mg/L 的该共聚物溶液在
120 ?C时的黏度保留率为28.9%,在1 000 s−1 时黏度保留率为18.7%,当NaCl 加量为1.2 g/L 时黏度保留率为22.2%;
室内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65 ?C 下2 000 mg/L 的该共聚物溶液相对于水驱可提高采收率达到10.5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纤颤发生的原因与年龄的关系以及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特点.方法:动态心电图确诊为心房纤颤256例住院病人分成高龄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心房纤颤的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并伴有长R-R间期与室率快速型房颤,交替出现为特征。结论:加强年龄增长和房颤的关系的研究,对深化认识房颤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发现,动态心电图RR间期序列的交互信息,与随机运动和周期运动的交互信息明显不同,处于两者之间.1 d中不同时段,患单支冠脉病变、多支冠脉病变和糖尿病病人RR间期交互信息的特征与正常健康人存在差异.同样的情况下,病状越严重,相应RR间期的交互信息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型tacrine双联体bis(7)-tacrine对NMDA受体的作用位点.方法: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上NMDA激活电流变化.结果:细胞外液pH值从8.1改变到6.7,在细胞外液中加入二硫苏糖醇(2 mmol/L)、精胺(10 mol/L)、镁离子(50~500 mol...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在肺静脉隔离前后联合使用三磷酸腺苷(ATP)+异丙(去甲)肾上腺素(ISP)对非肺静脉触发灶的诱发情况以及消融非肺静脉触发灶后的临床疗效。创新要点:发现肺静脉电学隔离前肺静脉在触发房颤方面起主要作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显著降低了肺静脉的放电情况,却同时增强了肺静脉以外的部位触发房颤的能力。研究方法:选择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药物治疗无效,发作时症状明显的8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的患者均于肺静脉隔离前后通过静脉给予ATP(20 mg)+ISP(20μg/min)诱发房颤。诱发出房颤的起始部分被标记和记录(诱发过程详见图2)。术后常规口服华法林抗凝不少于3个月,控制INR值2~3;术后3个月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及当病人有心悸等症状时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病人随访。重要结论:ATP+ISP可以有效诱发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非肺静脉触发灶,特别是在环肺静脉隔离以后。术中对非肺静脉触发灶进行消融可能使病人获益,虽然在本研究中随访结果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对于轻度心功能受损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明确右室起搏的最优化位置,同时明确哪一类患者能够从最优化的右心窜起搏中获益。创新要点:首次明确相比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中位间隔部起搏明显改善轻度心功能受损,尤其是左室射血分数在35%-40%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预后。研究方法:随机分配进入中位间隔部起搏或心尖部起搏的患者,在基线状态下记录N-末端脑钠肽前体、六分钟步行试验以及心超结果;随访18个月后观察上述结果变化。同时,根据射血分数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重要结论:相比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中位间隔部起搏能够改善轻度心功能受损的高度房窒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预后,尤其对于左窀射血分数在35%-40%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房颤R-R间期关联性比正常窦性心律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概率密度函数(PDF)法、相空间图法和互信息函数法分析了正常窦性心律(NSR)及房颤(AF)R-R间期.延时较小时,NSR R-R间期PDF不对称分布,延时较大时,PDF满足高斯分布,证明邻近NSR R-R间期关联性强;而AF R-R间期PDF为高斯分布,且不同延时PDF曲线重合,证明邻近AF R-R间期关联性弱.相空间图和互信息法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AF R-R间期关联性较NSR R-R间期弱是房颤病理信息的反映,这有可能成为新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创新要点: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精确地探讨HER-2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解决不同研究产生不同结论的矛盾。研究方法:系统收集近20年来所有与HER-2表达和结直肠癌生存期关系相关文献,提取数据并计算与癌症或总体生存时间对应的危险比及其95%可信区间。重要结论:HER-2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无关(见图2)。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Oppenheim不等式:det(A B)≥detA∏ni=1bii作了进一步的改进,给出了更好的分块矩阵形式的Hadamard乘积的行列式的下界估计,即分块矩阵形式的Oppenheim型不等式:det(A B)≥det(A11 B11)det(B22 A/A11)+det(A11 B11)det(A/A11)det(B22-B/B11).  相似文献   

20.
王清昀 《科技资讯》2014,12(25):210-210
立体城市把交通规划为"升地面",即把原来将要新建街区的陆地水平面通过建造整体一层楼面提升。从街区内看,整体式"一层楼"成"一个一层/二层地下空间"。整个地下空间主要功能:地下交通(包括立交)、停车场、商店等。优点:(1)运量大、高速度,缓解交通拥挤。(2)提高道路安全性,减少市中心交通压力。(3)低能量消耗和低环境污染。(4)带动交通沿线旧城改造和新城的开发,城区居民将沿立体线向城郊扩散。(5)引导城市形态变化,有助实现商贸聚集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