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文学对现当代作家有着莫名的吸引力,使其研读之余,还要改编改写。新时期,老作家汪曾祺改写《聊斋志异》,是为"聊斋新义",共十三篇,其中有的改自原著的名篇,如《蛐蛐》、《画壁》;有的改自原著较少人关注的短篇,如《双灯》、《牛飞》;也有从"异史氏曰"有感而发改写的《捕快张三》。这些篇章保留了若干古代笔记小说的叙事特点,充分体现"京派"小说在文体上的开拓。另一方面,汪曾祺删去原著中传奇性的情节,铺叙小说人物的生活细节,保留了作家自己一贯的小说创作风格。在"聊斋新义"中,作家贯彻了其表彰人性美的创作宗旨,通过文白杂糅、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男女之间、人狐之间,甚至人与动物、死物之间的真挚情谊,从而建构了一个和谐温暖的人间世界。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对以《绿化树》为代表的男性中心文化核心文本的“游戏”与“改写”。正是《绿化树》等文本触发了中国女性作家试图创建女性文化文本的深层思考。《叔叔的故事》之出现 ,意味着男性中心文化视阈唯一局面在文学中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运用改写理论探究马君武的《缝衣歌》译本,表明马氏基于目标语"主流诗学"和个人"政治意识"对原文本进行了改写,从而拓宽了译本研究的视角,并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变通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萧红在其成名作《生死场》中刻画了一个哈尔滨附近村庄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与死的故事。在小说中,女性的生命价值被践踏,难逃"被虐"的命运,而女性也在有意无意中将自身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强加到同类或比自身更为弱小的孩子身上,对他们施以"虐人"行径。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萧红在《生死场》中对女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挖掘造成小说中女性"被虐"与"虐人"的双重困境的根源,并由《生死场》出发来探究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5.
《与狼为伴》是安吉拉·卡特对童话《小红帽》的戏仿之作。文章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策略,分析小说中存在的三组二元对立项——男性与女性、天真与经验、感性与理性,揭示作者通过改写小红帽与狼人对立的结局建构了一个独立自主、成熟理性的新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女主角嘉莉妹妹一直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工业时期注重物质追求、缺乏独立自主意识的女性代表,但这些研究均是以传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为标准进行的。本文则分别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则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作者德莱塞在这部小说中所流露出的宿命论等角度,来重新对女主角嘉莉作出评价,从而得出结论: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下,嘉莉别无选择,形成了她独有的性格特征,同时嘉莉改写了传统观念中的女性特质,对工业化社会中两性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创作,与繁荣的明清江南女性文化尤其是才女文化密不可分。明清江南才女文化构成了《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对《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塑造有重要影响。《红楼梦》中的女性都带有鲜明的明清江南才女文化特征。她们对才与美都有着觉醒的追求,是才德美兼备的新型女性;一些女性走出家门,展示出女性生活空间的开拓,却因为才高而遭受着命薄的人生命运;以花神寓意的女性神化形象蕴含着社会对才女早逝的惋惜和敬仰。《红楼梦》女性形象塑造的意义在于其"江南才女"符号更为突出,体现在其形象性和抽象性都超越了其他江南才女形象。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珀涅罗珀纪》将话语权给予以珀涅罗珀为代表的上层女性和以十二女仆为代表的底层女性,从女性视角改写荷马史诗《奥德赛》,女性话语逐渐将男性话语挤压出文本。这两种女性话语在解构和颠覆男性话语的同时,在女性话语内部也引起话语权力的争夺。本文从两种不同的女性叙述声音入手去分析《珀涅罗珀纪》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变化和不同阶层的女性话语对峙,以及对底层女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发表于1976年的《复活节游行》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女性小说"。在作品中,耶茨从一个男性作家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都市普通家庭两姐妹,用犀利但满含怜悯的笔触展示了以主人公艾米莉一家为代表的孤独的女性群体,是作家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之后所描述的"第十二种孤独"——女性孤独。从孤独的女性主题着手,以《复活节游行》的分析为突破口,结合存在主义探讨作家对女性孤独的理解,并试图找到破解现代人孤独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鲜血梅花》中包含着反形而上学思想。小说的关键人物刘天和李东的"隐"意味着文本在思想层面蕴含着对形而上学所强调的"在场性"的质疑;阮海阔这一形象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性格特征有效悬置了形而上学观念中的男/女二元的等级关系,并通过将传统的"英雄神话"改写为一个极具女性气质的男性剑客的流浪故事,使小说彻底脱开了武侠叙事的窠臼;阮海阔在寻找活动中呈现的"非主体"化状态,是背离生命的预设意义的虚无化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朝鲜族女作家金仁顺是"70后"作家群中的代表。但她笔下的都市场景呈现的并非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年轻人的精神虚空,而表征为城市物质文化高度发展后现代人活动、交流、建立相互关系的必要场所;她的爱情题材创作表现出对于两性关系的冷峻思考;她的性别书写具有鲜明的女性立场,却不追求女性主义者的新锐,不以颠覆男权社会为己任;古典题材长篇小说《春香》改写了朝鲜民族的文学经典《春香传》,并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女性生存的乌托邦理想。她因创作题材广泛、坚守严肃文学创作、秉持文学理想,在"70后"作家群中显示出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1998,(6)
中国科幻小说精品屋系列》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对原著缩编改写的优秀科幻"小说"集。这套书全面反映了从古代神话、古代科幻小说到近代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发展过程。神话和科幻都是想象的产物。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套书由《峡谷幽灵》、《飞碟来客》、《星际奇遇》、《魔海寻踪》4本书构成。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饶忠华主编。这套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部作品都是对原作缩编改写而成,虽篇幅较短,但仍保持原作生动曲折、趣味盎然的特色,适宜家长讲述或  相似文献   

13.
萨拉·沃特斯《荆棘之城》在人物设置、叙事者安排和背景构建等方面对威尔基·柯林斯《白衣女人》进行了改写,赋予曾被边缘化的女性以“声音”,表现她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在逆境中自我拯救的勇气。这也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阴暗面,从现代人的立场重构了一段繁华与罪恶并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勾勒林白从"巫女"到"民女"的转型,并总结其小说创作变化的内容和不变的内核。认为进入新世纪,林白的写作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从《一个人的战争》到《玻璃虫》、《说吧,房间》,再到《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林白的小说创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女性写作的立场和女性言说的姿态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三次提名"布克奖"的印度英语女作家,安妮塔·德赛对印度当代文学影响深远,《伊萨卡之旅》是其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在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伊萨卡之旅》,可以凸显出作者如何塑造以赖拉为代表的新一代印度女性形象,以及其女性观是如何在该小说中体现的,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寻求女性身份价值,建立女性主体意识的创作目的。认真探究德赛的女性观,对于深入分析德赛的女性主义及其创作思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磨盘》的女主人公罗萨蒙德是在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代表。在《磨盘》中,罗萨蒙德在与乔治唯一的一次偶合就怀了孕,犯下了"原罪",而其救赎的方式——将男性边缘化,使其成为女性的"第二性"与"他者",用母爱取代性爱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蕴涵了德拉布尔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既不同于传统女性又有别于激进女性主义者,既倡导女性独立,又强调做母亲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后期创作中的用力点之一,由其衍生出了好几个文本。对《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发现像张爱玲这样的中国作家为何难以在西方文坛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书中塑造了一批十分鲜活的典型人物,其中有部分女性悲剧的命运与其在当时那种男权世界的话语权有着紧密联系。本文通过分析话语权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探析"全失语""半失语""半语"女性与其悲剧命运,以期深入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红楼梦》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初流传在贵州麻山地区的苗族口传英雄史诗《亚鲁王》(第一卷)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为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通过实地考察和参加唱诵《亚鲁王》送灵仪式,理解参与者如何在言语交流中共同完成意义的生成和情感的传递,体会仪式中过去与现实的"共在"、神话岁月与传媒时代的无缝衔接。《亚鲁王》既是苗民的"圣经",又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和"族系家谱",对其整理发掘研究,将会对中国史诗学甚至国际史诗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学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