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还原式物理主义逐渐成为了当今关于心身问题的主流观点。在这一本体论框架内,虽然笛卡尔式的心理因果难题不复存在,但"心理因果何以可能"仍让人困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都接受物理领域的因果闭合性,从而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遭到了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变得可疑,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果排斥问题"。通过考察可发现,"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将"原因"等同为了"充足条件"。如果采纳另一种因果理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那么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将不会遭到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从而可以成为行为的原因,"因果排斥问题"也有望被消解。  相似文献   

2.
"中层性质",例如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特殊科学关涉的物的性质,是否具有因果力,向来是科学哲学中还原主义与反还原主义争论的焦点问题。在为中层性质拥有自发的、不可还原的因果力辩护的论证当中,基于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稳健性论证,相较于传统论证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层性质的因果力来自于中层的因果共变的稳健性,因而独立于底层,进而能够回应因果排他问题。但进一步分析稳健性论证所提供的案例表明,事实上,稳健性所依赖的中层性质对底层性质的反馈性约束作用才是中层性质具有因果力的关键理由,然而该反馈性约束作用不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中层性质;换言之,并非所有中层性质都具有独特的因果力。  相似文献   

3.
干预主义者所持有的因果关系理论是单一标准的,他们认为因果关系的操控理论优于因果多元主义。但是,通过对因果多元主义的分类表明,伍德沃德通过批判形而上学的因果多元主义进而驳斥因果多元主义是有失偏颇的,因果关系的操控理论不仅和概念的因果多元主义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果多元主义相互融合,而且支持概念的因果多元主义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因果多元主义。  相似文献   

4.
金在权的因果排他性论证在当代心灵哲学领域对心理因果性问题的讨论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一论证过程的详尽分析,探讨消解这一论证的可能途径,并通过对它的两个基本前提(物理世界的因果闭合原则和因果排他性原则)的分析,最终表明问题的症结在于排他性原则背后预设了一种不恰当的因果观念,从而达到对这一论证的消解。  相似文献   

5.
在因果操纵理论中,干预是一个核心概念。伍德沃德的硬干预理论和埃伯哈特的软干预理论是当今较有影响力的因果操纵理论。硬干预理论无法合理解决基本物理定律、生理和心理问题,而软干预理论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埃伯哈特的软干预理论实际上是对伍德沃德硬干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当存在潜在共有原因时,软干预理论同样面临困境,它只能局部解决硬干预理论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指称的因果理论及其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理论和因果理论是关于单称词项指称机制的两种竞争理论,本文通过考察对克里普克式因果指称理论的批评,讨论了对指称的因果理论进行修正的戴维特策略和埃文斯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基于名称的使用实践给出了确定名称指称的基础语义学论题,认为遵守规则是该论题中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7.
实际因果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是当前因果研究中一个争议的热点。最近,费舍尔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发展出一种多元论的观点;与其他多元论立场相比较,费舍尔的工作的优点在于使用了形式化方法,使得相关分析清晰而深入。但是,基于新机制主义的框架,本文论证,费舍尔的分类主要是针对群体机制型实际因果进行的,除此之外,还有个体机制型实际因果以及非机制型实际因果,并且对于后两类实际因果,可能需要使用不同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形式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怀特海的"因果效验"及其存在论底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识论诉诸于五官直接表象(presentational immediacy)来解释世界,这形成了对真实世界的抽象与简化,因而无法对日常经验进行有效的因果整合,怀特海在直接表象的背后挖掘出另一种知觉模式--因果效验(causal efficacy),它是具体的、沉重的、原初的身体知觉.通过因果效验,生命机体得以生成自我,并与世界形成内在的理解与勾连.对世界的真实把握,意味着参与到世界的创生过程之中,因此,怀特海在对近代认识论的批判与改造中有效地实现了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合理过渡.  相似文献   

9.
在有氧气的情况下划亮一根火柴,直觉上会选择划火柴而不是有氧气作为的火柴燃烧的原因.但原始的干预主义的结构方程架构蕴涵两者都是原因,放弃了因果选择,因而是有缺陷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可以在原结构方程架构中加入干预的合适标靶标准,进行因果选择.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反例,它表明合适标靶标准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一个不必假设...  相似文献   

10.
因果度问题     
主流因果理论将因果关系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因果度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就理论哲学而言,还是就实践哲学而言,因果度问题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因果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呈现为结构方程理论、概率理论和博弈论理论三种进路。这些理论提供了思考因果度问题的宝贵尝试,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因果理论,可以尝试勾画一种新的因果度概念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因果原理的石里克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自然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信念之一,但哲学家的任务在于探寻因果原理的形而上学基础及关于它的最深刻意义.本文详细评析了石里克对因果原理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不存在单独的因果律,因果联系只蕴涵于表示自然律的数学函数中.建立在人们能够对量值进行准确测量假设之上的传统因果原理,在理论上是自我矛盾的.统计的研究方法似乎为传统因果原理走出困境找到了出路,要想根本摆脱传统因果原理的困境,只有放弃传统因果原理的绝对真实性而满足于概率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2.
社会突现论是基于系统论与心灵哲学等学科而发展起来的关于社会本质与社会现象解释的方法的一种新型整体主义理论。社会突现论认为,社会一方面由个体聚集突现而成,前者具有后者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另一方面,社会与个体属于不同的层次,前者不能化归为后者。社会突现论视域中的社会因果研究是以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为背景,对于社会层次是否具有因果效力的研究。社会突现论所关注的社会因果问题是某个社会事件是否能够作为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另一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产生影响。社会突现论认为,某个社会事件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影响其他的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因果既与个体密切相关又不可化归为个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笛根关于复杂系统的突现与下向因果关系的三阶梯观点具有启发意义,但忽略了负反馈的思想。因此,在笛根的正反馈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标准的控制论形式提出一个带两个正因果链和三个负反馈环,并向更高反馈环开放的控制图式,可以更好地概括和理解具有多层级控制关系的突现及其下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斯特勒继承和发展了费尔、萨尔蒙和徳欧等人的因果关系理论,并认为应该把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因果关系分为"因果关系"和"因果责任"两个部分。但是,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可以断言:只有放弃把因果关系还原为迁移的物理的联系,才能很好地解决基斯特勒的因果理论所遇到的难题,才能丰富和发展因果理论。  相似文献   

15.
密尔继承培根的排除归纳法的思想,提出著名的五种实验研究方法,并对因果关系给以定义,其定义的核心是普遍因果律.既然密尔不接受康德的先验理论,他就必须为普遍因果律的合理性给以经验主义的辩护.他把普遍因果律奠定在简单枚举法的基础之上,他的这一辩护一般被认为是不成功的.关于因果关系,密尔在休谟的两类事件恒常汇合的基础上加进了"无条件性"的限制.这一限制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使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时间次序成为不必要的和使因果关系的载体由现象或事件变为实体与其属性.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4):102-106
因果性是关涉自由和必然这一困扰整个人类的大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对因果性的追问是与形而上学的本原、科学的自然规律和技术的实际效用交织在一起的。在如此境域中的因果性从根本上堵塞、偏离了其原初的存在意义,只有有限的适用范围,并日益导向必然性和机械决定论,限制了自由的发挥,甚至游离于自由之外。他从存在本身展现的领域及其领会出发,开辟了因果性研究的新理路,使自由得到彰显,展示了真正的创造性和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可操控性理论和机制论是社会科学哲学中关于因果关系问题讨论的两个主要理论,而这两个理论之间的争论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即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是通过模型来表征的。因此,近年来兴起的语义模型研究及其所遭遇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对推进社会科学哲学中的因果关系问题研究是有启发性的,同时可操控性理论对机制论的批判也对克服语义模型研究所遇到的困难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