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当今信息时代,全球的信息化正改变着人类的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着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形式的全面变革,而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是与教育变革密切相关的两门学科,将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进行比较研究,其目的是充分了解、掌握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传播学的内涵、研究范畴及发展趋势,运用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技术在促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该文阐述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产生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内涵,区别了新闻学与传播学,并指出了这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科技的传播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促进科技的传播、科技传播学学科的建立,在科技传播学基础上,还需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进而促进科技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科技传播进行研究并对其基本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群体传播学皆产生于此,而对日常生活中时尚现象的传播研究仍尚付阙如。本文将从传播的内涵及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着手,探讨"时尚传播"作为传播学研究分支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进而指出,时尚传播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门横跨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在当下传播学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具有鲜明工科和艺术特色的武汉纺织大学既要融入传播学研究的"主流",更要结合自身优势努力创设"时尚传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传播学科培养人才的宗旨是通过中英文讲授新闻传播学的核心课程,阅读英文版专业著作,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熟悉中外社会与文化、并且具有良好英文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在新闻传播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美国传播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方向性,这与美国传播学博士项目国际一流的水平密切相关.检索ProQuest近年来传播学博上学位的论文数据并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美国传播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实际在不断铺设新的前进路标.关注复杂而生动的全球问题、国家命题、民族事务、社会现象、时代风潮之下的传播与媒介课题,从中寻找学科理论的发展线索.提出新的理论问题,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寻求新的理论解释.美国传播学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美国传播学博士教育最高的学术检验成果,无论是其发展历史、选题范围和发展趋势,还是其存在的问题,都会给中国传播学界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面临一个读图时代,视觉经验以及信息在我们购买产品和消费中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在消费者决策中起到了决定作用。首届"视觉经济"高峰论坛于2007年3月17日在复旦大学视觉研究中心举行,提出视觉经济全新的概念,专家认为这是经济学、传播学和美学交叉的学科,是  相似文献   

8.
公安院校治安专业(包括治安管理专业、治安学专业,下同)学历教育在新旧矛盾交织下形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只有变革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变革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把握好变革的基点,即学科内容、培养目标、课程科目及实践环节的变革。学科内容变革包括创建治安学原理和开发治安技术;培养目标要高点定位,满足社会更广泛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西方早期的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道文化人类学的命题。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我国文化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应该成为我们研究文化传播学的出发点,而文化传播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应该是一个立足于传播学的分支学科。由此出发,我们可以界定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即主要研究的是人文知识、文学、艺术、新闻、娱乐等内容,重点关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出、图书馆、博物馆、文物考古等领域的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0.
对SSCI收录、国际传播学会主办的<传播学刊>在21世纪初10年间发表的332篇论文,从论文的地区分布情况、作者的学科背景、作者所在的研究机构或任职单位、论文的合著情况、研究主题、研究媒介、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研究方法以及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引用情况等九个方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内容分析,认为在这10年间国际传播学研究与整个国际社会生态保持一致,显示出积极互动、有机协调的样态,具体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1.传播学越来越具有独立性;2.传播研究日益多元化;3.传播研究呈现融合化;4.合作研究呈现出增多趋势;5.传播研究密切关注现实和变化;6.传播学研究开始出现多极化.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说明了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在任何社会,任何个人都面临着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即人的社会化问题。如何实现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交往是其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学界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有关论点的爬梳,深刻揭示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进程,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纵向上指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总体历史进程,横向上指人类进入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以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专指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时代;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根本动力,由生产力发展导致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是推动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在致意、招呼、称呼、音量、交流等礼仪言语中无不体现出使用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并展示着这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新词的英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语言转换过程中,译者必需确当地处理好文本间的文化差异,才能追求译文的可读性与创新性.从互文性角度分析汉语新词英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提出研究新词英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自觉与自发作为人存在发展的两种状态呈现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领域之中,自觉性作为人存在发展的内蕴指向不断扬弃自发性而实现自身,而自发性作为自觉性的前提和基础不断为人的发展提供新的领域和契机。人的发展作为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无论在对外部自然界、社会的认知改造过程中,还是在此基础上内在主体性的确立过程中都经历了一个自觉与自发不断契合与超越的前进过程。  相似文献   

16.
As the society is developing, people communicate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therefore, the messages interpreted by body languag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human communication. What's more, body language becomes increasingly crucial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body language in order to develop human communication skills.  相似文献   

17.
博客自2002年传入中国以来,得到迅猛发展,这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与博客的传播模式及特点密不可分。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博客的传播模式,对博客的传播过程作简洁直观的描述,从而进一步分析博客的传播特点,阐明在网络世界里,博客正扮演更多的角色,改变人们的生活、思想、行为方式,给社会文化带来颠覆性的变化,成为传播学领域里,尤其是网络传播界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重讨论马克思与米尔恩关于人权主体的分歧.米尔恩质疑以<世界人权宣言>为代表的主流人权理论.他认为,人权不是政治权利,而是最低限度的普遍道德权利.这种权利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权.它们是人仅凭其为人就可以享有的.而马克思则质疑各种各样的人权理想.他认为,各种人权理想都无非是适应自由竞争社会要求的产物.在这样的社会里,主体的利己性、物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张扬.物实现了对人的完全统治,货币已经成了世俗社会的上帝,人们根本上不可能仅凭其为人就享有人权,人权从实质上说是资本的特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增长,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深度与广度已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肾张,突出表现就是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问题,这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共同难题。为了寻找一个能拯救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的“诺亚方舟”,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两型”社会的内涵丰富,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代社会以来,人类由抑制欲望转向放纵欲望。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现代社会,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不得不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甚至创造新的需求。这就使人类的有限需求向无限欲望转变,而一切经济的基础是能量的消耗。不断增加的欲望就导致能量消耗速度的不断增加,即导致地球巨系统熵增速度的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地球巨系统混乱程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