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川口油田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后,陆续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如,地层压力递减、注水后产生油井高含水、水淹、停产等问题,导致油田产量下降,影响了油田的经济效益。一、油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采油井水淹后,给注水油田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加大注水量会加快水淹进程,而减少注水量则会导致油井产液、  相似文献   

2.
滨南油田滨660块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该区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三中四砂组,砂三中四砂组具有构造简单,储层发育,油层分布广,单层厚度较大,油层物性差,裂缝发育等特点,近几年产量呈现下降趋势。针对该块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调配难度大等问题,研究适合该油层的开发技术:通过启动压力的测定,以应力场和裂缝的研究为核心,建立裂缝型双重介质油藏数模模型,从而揭示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加强油藏工程研究,综合应用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对井网、井距、压裂缝长、注水时机等参数进行优化,最终确定采用早期注水开发,油井井距350m,注采井距250m,开发井网初期九点法,后调整为五点法的开发方案;根据该区特点,参考现代先进工艺技术,研究合理的配套工艺技术。通过方案的研究与实施,滨南油田滨660块初期产能增加,整体开发水平得到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该块的采收率,就化堵调剖、射孔、压裂工艺以及注水水质配伍性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注水工作的不断深入,油井逐渐见水,且含水率将不断升高,含水上升必然影响油田的产量和有关的开发技术政策,给油田开发带来一系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研究含水上升规律,根据含水上升规律和特点,控制或延缓含水上升速度,对于保持油田稳产、降低开采成本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在注水调速系统中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油田注水基于S7-200PLC的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的可靠性高,经济性强,采用了变频调速方式来降低电机能耗。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在我国石油开采行业中,绝大多数油田开采都是依靠原油初次开采时的井下压力使原油和天然气自喷而出,这种开采方法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对设备要求也不高,但是在初次开发后随着地下压力的减小,原油井下压力逐渐降低,当油井无法实现自喷时,就需要向地下注水将油驱出,我国部分油田已经采用了这种二次采油方式。由于目前国内的大多油井都已  相似文献   

6.
针对陕甘宁油田工区黄土滑坡灾害频发威胁,通过对油田工区黄土滑坡开展全面深入的勘察活动,对我国油田工区上大量黄土滑坡的地质空间分布特点、类型与演化特征、影响因素与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灾害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白于山以南部分的典型黄土沟壑地貌区中的黄土塬边、沟脑、梁峁边坡上和一些老滑坡上;在冻融期及雨季两个时间段发生频率较高;油田工区黄土滑坡以大量的浅表层滑坡为主,但个别深层的整体滑坡对工程的影响极为严重,造成很大损失;影响滑坡的自然因素主要为降水,工程因素主要为开挖和堆载,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振动也极有可能诱发大的滑坡。研究认为,对于陕甘宁油田区工程,一定要结合黄土滑坡发生的规律,在选址上尽量避开危险性大的地段,施工上注意施工工艺和方法,减小对边坡的扰动,运营上要注意边坡的发展变化和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可能地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研究结果可为陕甘宁油田工区工程选址以及滑坡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内油田分层开采和分层注水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在多层生产时层间压力必然存在差异,本文介绍一种永置式井下分层压力测试技术,用封隔器将井下各层位封隔,运用井下测控仪在线监测和可控开关功能,一趟管柱实现井下找水、堵水、测试等多项功能。该技术为油井分析及方案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依据,同时也减少测试占产,降低作业成本,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靖边油田小河区块主要开发层系为延安组延9,延长组长2、长6层,区域面积493 km2。其中,延长组长6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由于该区域前期开发不科学,造成了目前采油井关停井较多,平面上注采井网不完善,纵向上注采对应率低,整体含水上升速度过快。本研究通过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精细认识该区域地质油藏信息,结合开发矛盾进行注水开发的系统化优化研究,以提高采油速度,最终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正>一、注水钻孔位置布置义安矿FD003工作面注水方式采用巷帮双向长钻孔注水为主(工作面浅孔注水为辅)。工作面总长135m,上、下巷帮注水孔深度设计为65m,在工作面中部留下5m空白带;注水孔参考湿润半径为5m,上、下巷注水孔间距为10m,瓦斯预抽巷间注水孔间距为12m;巷帮注水孔距离切眼、瓦斯预抽巷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锅炉结垢后导致堵管、龟裂、爆管等事故,还直接导致热效率的降低,多耗费燃料。为防止锅炉结垢,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锅炉水处理监督管理规则》,普遍采用锅外化学处理法(即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法)和锅内加药处理法。 随着电脑技术的引入,现已有全自动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水处理设备,但对多数锅炉用户而言,由于设备较昂贵,投资大,目前还难以普及。加药处理法,不需要增添设备,不需要配备专职水处理人员,容易操作,按药剂使用说明一学就会。低压小型锅炉量大面广,特别是对拥有单台锅炉的单位,锅炉给水采用加药处…  相似文献   

11.
<正> 一、概述 1985年制订的《低压锅炉水质标准》将锅内加药处理的锅水碱度从“79”标准的80—20mmol/L提高到10—22mmol/L,为了执行这个新标准,保证锅水碱度达到标准值,就需增加防垢剂的投入量。但是由于某些地区水源水的硬度较低,锅内加碱量增加后,实际防垢效果并没有大的改变,有的锅水硬度始终控制在上限值的反而增加了锅内的沉积物。本文通过对锅水碱度下限值的论证、防垢剂用量与锅水碱度  相似文献   

12.
<正>油田进人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油井综合含水上升,如何确定油层剩余油分布,控制高产水层,释放低压层,已成为油田增产增效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各油田的油井产液剖面测试主要采用环空测试工艺技术、气举法测试工艺技术和封隔器卡单层求产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3.
油田的很多油井在经过长期开采之后,部分油块产能已大幅下降。此时若采用一般的抽油系统,成本则相对较高,不符合一般的投资规则,也不利于各大油田单位降本增效的主题。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小型驱动头装置的诞生,以适应油田形势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4.
综采工作面煤尘严重威胁工作面的生产安全,对工作面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身体健康,2012年屯宝煤矿在1192综采工作面首次实施煤层注水工作。通过合理选择煤层注水钻孔施工工艺,优化煤层注水参数,加强煤层注水的日常管理,使采煤工作面各回采工序产尘量大幅度降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技术源头上杜绝了煤尘事故的产生,并且还提高了回采率和原煤产量。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文中油田勘探难度大,每年新增探明的优质储量少,远远满足不了产能接替需要。虽然文中油田开发历史长、构造复杂、遗留问题多,但是由于埋藏浅、储量动用好、开发成本低,剩余油潜力区块较多,钻井目标明确,因此依然是中原油田的储量及产量增长点。对于该油田而言,目前迫切需要对油藏精细评价,挖掘局部油气富集区及井损区产能潜力,形成新的产能建  相似文献   

16.
在油田开发后期,由于管理难度大、资金跟不上,近两年来工程一部作业区域内管杆断脱次数居高不下,为此进行相关分析,找出了现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减少抽油杆断脱的努力方向,希望在减少维护性作业及提高油井免修期方面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压力传感器和单片机89C2051构成加药装置的液位检测系统,阐述了加药装置液位检测的工作原理,以及药罐内液位自动检测及自动控制电路的硬件、软件设计与实现方法。给出此装置的测试部分试验结果,并对主要技术关键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稠油开采技术可分为热采和冷采两大类,前者作为稠油开采的有效手段已在陆地油田广泛应用,但由于其对场地和设备的要求,用于海上油田开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宜开采稠油的工艺技术在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而国外在这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HASD(水平井环道加热蒸汽驱)、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D+SAGD(驱泄混合)和HP+SD(多底水平井吞吐+汽驱)等新的开采机理的研究应用有效改善了稠油开发效果。胜利油田渤海油区有一部分非常规稠油油田由于原油黏度高,现有技术和投资条件下,使用注水等常规开发方法非常不经济,急需在海上实施稠油热采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静安雕塑公园位于北京路、石门二路、山海关路之间。四周车水马龙,地处闹市中心,是一个集建筑、园林小品、绿化种植、水景、园路、广场地坪,水电安装等工程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绿化工程。由于它的占地面积比较大,故它在建设中所涉及的设计单位和各专业施工单位都比较多,因而,影响其工程施  相似文献   

20.
选取樊学油田6个不同层位地层水,通过水质分析,碳酸钙结垢趋势预测,集输管线垢样SEM、EDS分析,以及不同层位地层水静态配伍性实验,考察樊学油田多层系地层水结垢特性.结果表明:樊学油田各层系地层水矿化度最高达120.5 g/L,成垢阳离子含量最高时超过10 000 mg/L,具有明显的碳酸钙结垢趋势.结垢物主要是方解石、碎屑石英、长石、粘土颗粒,以及碳酸钙灰泥、有机物、铁腐蚀产物.不同层系混输普遍具有结垢量大、配伍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