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有意识地将双性同体性格赋予小说中的人物,探讨了黑人男性的人性回归和实现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该文以双性同体为视角,从文中的次要人物索菲亚入手,着重分析她的女性气质、她的男性气质,以及在双性同体人物索菲娅的影响下,使两性趋于和谐,"双性同体"指的不仅是雌雄处于同一个体中的现象,而且是雌雄在人格中相互制衡、互为补充的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这正是该文作者为黑人构想的家庭与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作者对人类前途和两性关系的密切关注。小说《裂缝》极具革命性地将两性关系和性别角色的构建追溯到人类的起源。从两性的性别差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视角诠释了莱辛笔下造成当前两性不平等的根源。强调了两性的不平等问题是漫长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终将继续协调两性关系,使之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女权主义的一些观点,对《荆棘鸟》中的“妖妇”角色—玛丽·卡森进行解读。从她的个性、经历等入手,探讨其为追求自主及两性平等的过程中如何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失落,从而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指出两性关系尽管是对立的,却又是平等的、互相补充的。女性追求的应当是男女的真正平等,是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的价值的全部实现,而不是要以女性至上代替男性至上。  相似文献   

4.
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早期城市政府家长式的统治致使女性在城市中处于不利地位。人们不仅在观念上认为男女两性应分属于不同的空间,而且通过多种形式来强化这一观念。欧洲城市空间的这种性别化特征无论从地理概念上还是从其代表的社会权力而言,都具有文化建构的含义,它加深了两性关系的不平等。这表明,在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真正实现两性关系的平等和妇女的解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莫里森创作中对两性关系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早期作品中鲜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存在,莫里森试图通过两性的二元对立,指出女性靠依赖男性的爱情实现自我价值是完全不可能也不可靠的,女性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必须依靠自己。进入80年代之后,莫里森将两性关系与文化融合问题结合在一起作为其创作的切入点,开始关注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何家娥 《科技信息》2009,(31):I0207-I0207,I0253
毕淑敏以医生的悲悯情怀和作家的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从女性的视角深入女性的灵魂深处,通过写女性自身性别意识的觉醒,思考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处境及其命运,试图在男女两性平等协商,相互沟通,既重视区别又强调统一的大前提下,建立一种新的体系,一个人类两性趋向和谐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颠覆父权制文化的理论先锋--社会性别理论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二次女权/女性主义运动浪潮中,社会性别差异理论成为最令世人瞩目的女权/女性主义话语。这种理论是针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上的“自然主义态度”提出的,认为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决定的,而是由两性的社会性别差异造成的。人类历史上男女不平等和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在于男性中心主义的父权制。  相似文献   

8.
在十八世纪关于古今之变的大讨论中,古代共和国公民德行与淳朴的道德风俗成为政治思想家借古讽今的对象。卢梭从人性论上说明这种德行的强大自然基础,以批判现代政治治理仅仅聚焦暴力和利益的作法。自然状态是卢梭虚构以分析事物性质的哲学方法,包含了对两性关系进行的规范引导。在自然状态中,两性都是受自然律支配靠本能生存的野蛮人。在向社会状态过渡过程中,家庭和性别的劳动分工出现,两性出现自然不平等基础上的分工合作。从野蛮人到家庭角色,从情欲到道德情感,人类逐渐实现了有道德追求的社会生活。卢梭对于两性性激情与家庭情感的规制理论为现代政治治理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男女不平等关系的产生及长期存在不仅取决于两性物质生产力的不同,更取决于两性精神生产力的差异。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观念作为两性精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决定和影响着男女不平等关系的长期存在。解放和发展女性精神生产力,不断提高女性的平等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实现男女平等与和谐发展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基础、由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大力倡导的社会性别主流化实践,吸引了众多成员国政府的参与,加之民间组织、研究学者的共同推动,对于社会性别理论走向成熟,用以更好地帮助解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两性不平等问题,找到和谐发展之路,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所体现的对工业文明的观点。劳伦斯从工业文明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性的异化以及两性关系的扭曲来展开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同时提出了重新调整两性关系,实现两性和谐,才能使当时处于腐朽工业世界的人类得以再生。  相似文献   

12.
《紫颜色》是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最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视角探讨小说中所反映的男权、两性关系、同性恋等社会伦理关系。深入文本研究笔者发现小说中所呈现的伦理关系是黑人女性苦难的根源,而追求合理的社会道德关系是一种黑人女性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生活的路。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虽然是一个全新的电子空间,但它仍然是现实空间的延伸.它只是从技术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并不能根本改变我们的社会性别结构和社会性别关系.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关系,使得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现实世界中的两性关系和两性交往模式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在网络空间,女性的弱势地位在网络空间会延续而不是消亡.  相似文献   

14.
郑绍燕 《科技信息》2012,(15):198-198,158
艾丽丝·沃克的进步之处在于她既不像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那样重种族政治而忽略性别政治。也不像其他激进的女性主义者那样完全否定与男性通过对话来达到相互宽容、合作的可能性.而是提出应将反种族主义斗争与反性别主义斗争相结合,通过女性之间的互助互爱和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争取自尊自强、平等幸福的新生活,进而走向全民族的团结与统一。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在《慈悲》中讲述了一位无名黑人母亲为保全年幼的女儿免遭奴隶主侵犯而“卖女为奴”的故事,然而这份浓烈的母爱对女儿弗洛伦斯而言是份缺失的母爱;母爱的缺失给弗洛伦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她在成长中无从了解黑人文化,无法建构黑人身份、建立和谐两性关系以及尽到“为母”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以强奸为代表的性犯罪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古老犯罪命题,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一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人类历史长期以男权制度为发展基础,使得对强奸这一犯罪现象的认识深受男权主义影响。从强奸的犯罪性质到强奸的主客体问题,均深刻揭示了社会对两性关系的不平等认识。西方国家于二战后兴起的女权主义思潮,对西方强奸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的立法模式较之西方则未有相同水平的进步。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强奸立法等方面的讨论,试图指出中国社会尚存的男权主义思想,希望能够推进男女两性平等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最近,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一系列数字来说明美国社会确实存在种族歧视。这些数字虽算不上全面,但也可从中窥见美国种族不平等状况之一斑。在经济方面,美国白人家庭年平均收入36915美元,比黑人家庭的平均收入高15000美元。在最近20年中,白人家庭的收入增加了8.7%,而黑人家庭的实际收入只增加1.2%。在就业方面,  相似文献   

18.
当代白族家庭关系的社会性别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是一种社会关系与社会组织的缩影,就家庭关系来说又受不同地域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态各异,本文主要聚焦于大理白族家庭中两性关系在性别分工与伦理道德中的变化和发展,联系和对照中国农村家庭现状的大背景,探讨社会性别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形成和确立的源初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杨敏 《科技信息》2009,(20):I0088-I0088
《紫色》是一本容量极其丰富的小说,其内容涉及范围之广与作者所关注的世界之大是成正比的。它包含种族、性别、黑人文化、黑人女性传统、同性恋等各个方面。本文分别从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两方面入手,探讨他们各自的成长,以及如何实现两性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两性关系一直被视为社会问题中的次问题——不重要或相对边缘。但事实上,两性关系却是社会发生的逻辑起点:包括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的家庭和生育,便是社会存在和续存的基本理由。两性关系的方方面面,往往十分有效地解释了社会领域的诸多现象和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