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在分析石棉县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县农作物的光合、光温、光温水及光温水土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并在计算农作物的土地自然生产潜力和实际生产力的基础上,结合石棉县农业生产存在问题,提出了石棉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西部干旱区乐东县水稻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南西部干旱区乐东县为例,运用逐级衰减模型,按照光、温、水、土逐级衰减过程,对该县水稻的光合、光温、光温水及光温水土生产潜力进行估算,并通过与现实生产力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合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特征,提出了若干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之际,选择8个城市作为整体来研究城市群的土地利用问题,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城市群的承载能力有一定指导意义.立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3+5"城市群8个城市土地承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3+5"城市群按照土地综合承载力测算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的承载力区域,即超载区、满载区和可承载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因素,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土地生态保护、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等提升土地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天水日光温室光温生产潜力估算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植物光温生产潜力气候估算模型的修订,建立了天水节能日光温室光温生产潜力估算模型,估算并系统分析了天水不同生产区节能日光温室光温生产潜力及其地域分布特征,同时,以温室光温生产潜力为主要气候指标,结合温室生产季≥0℃累积日数、海拔,对天水日光温室的综合布局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为量化分析节能型日光温室的热量效应和天水日光温室的科学布局及高效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肃第一性生产潜力的地区分布及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迈阿密模型和桑斯韦特模型估算甘肃自然植被的第一性生产力及地区分布,用瓦赫宁根方法估算甘肃主要在作物的最大产量及地区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区开发初级生产潜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东径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2003年全省总人口9667万人,总土地面积16.7万km2,全年平均气温12.0℃~15.4℃,年降水总量762~1603m m。一、生态足迹模型概念体系生态足迹,指在现有生活水平和一定区域人口条件下,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生态生产性土地,指能够使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并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的所有土地或水域的面积。它是生态足迹理论模型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生态承载力,指在保持生存和发…  相似文献   

7.
应用能值理论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商洛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2007年商洛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550 2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3.072 5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为1.522 3hm2/人,说明商洛市处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状态.通过对人均生态足迹构成分析,得知牧草地、耕地和建筑用地比重最大,分别占到了54.7%、19%和16.5%,而林地和水域所占生物生态性土地面积最小.  相似文献   

8.
矿产资源的持续大规模开发给矿区土地造成了严重破坏,降低了矿区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因此在矿区建设的同时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意义重大。本文就目前在矿区土地复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矿区土地复垦的相关建议,给今后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提供借鉴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湖南省作物生产现状和气侯条件,确立了适合作物光温生产潜力的求算公式,并进行了计算;同时探讨了其时空变异规律、特点及成因。  相似文献   

10.
在对攸县耕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县耕地资源的承载现状,交对未来40年耕地承载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攸县现有耕地尚有一定的承载潜力,但前景不容乐观,2011年耕地承载力将达饱和,此后便是日趋严重的超载现象。为此,必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增加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狠抓中低产品的改良,挖掘耕地生产潜力;加强资源的保护,保持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通榆县的土地类型及综合自然区景观生态设计进行了探讨,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榆县是吉林省农业发展最为重要地区之一,沙化、碱化造成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因而对这一地区景观生态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典型的农业大县——沭阳县为研究单元,分别以江苏省、宿迁市为参照区域,对沭阳县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并以沭阳县为参照区域,探讨了37个乡镇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域差异.研究表明,沭阳县综合承载力小于实际人口,呈超载状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在50%以上,而经济资源承载能力有待加强;相对资源承载力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特征,35%的乡镇相对超载,65%的乡镇相对富余.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程度是反映区域人类活动对土地自然状态改变的综合指标,文章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聊城市2010年变更数据,对其土地利用程度及县乡尺度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305.70.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程度介于296.97-311.57之间,县级土地利用程度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工用地和农村人口的相关性显著;乡镇级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于280.20 358.58之间,与城镇用地、林地、耕地、水工用地、水域、农村居民点用地、其他土地、交通运输用地相关性显著.县乡尺度土地利用程度的联系表现为土地利用程度高的乡镇分布于县城、重点(中心)镇、交通干线沿线.  相似文献   

14.
城市扩张是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成都市中心城区及近郊区为研究区,应用空间分析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1985年、1995年、2005年、2010年四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尤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从空间发展角度探讨了成都市的扩张过程和特点.结果表明:1985—2010年成都市的城镇用地从152.5km2增加到441.1km2,年增长速度为11.5km2.成都市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从沿主城区呈环状向外扩张到点轴式的扩张方式,再到以新城区为主要扩张方式演变;近25年来,成都市城市扩张主要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占城市扩张面积的64.43%,其次占用较多的是农村居民点,占城市扩张面积的35%.  相似文献   

15.
基于易门县2012年土地变更数据,采用定量模型从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综合利用程度及区位熵三方面分析易门县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类型少,地域差异明显;(2)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地面积广;(3)农业用地区位指数相对高,城镇建设用地发展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百合镇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占到全镇耕地面积的一半,用遥感技术提取其水稻种植面积对于评价生产能力及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Cognition平台,运用多阈值、多尺度分割算法对RapidEye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对象分割,分别用多阈值分割、ndvi、rvi剔除林地、水体、建筑地的影响。利用最邻近法对对象分类,用野外实测点随机抽样、面积一致性、空间分布进行精度评价,其中面积一致性达到94%,提取的水稻分布符合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政和县锥栗种植地的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对政和县锥栗种植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政和县锥栗种植地的面积和产量进行预测,为锥栗种植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政和县适宜锥栗种植的土地面积有71 537.5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71%,主要分布于东平、石屯、镇前和澄源等乡镇;锥栗种植的土地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未来20年内政和县适宜锥栗种植土地的供给量能够满足其种植的需求;加强锥栗种植地可持续利用管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参加了1990年西峰市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工作。对西峰市1981年和1990年两次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后发现:十年期间,耕地、草地分别减少了2733公顷(4万亩)和7333公顷(11万亩)。耕地、草地减少的总数,大约等于居民地、林地、园地和未利用地增加数量的总和。这些增加数分别为5067公顷(7.6万亩)、2867公顷(4.3万亩)、800公顷(1.2万亩)、1800公顷(2.7万亩)。作者研究了西峰市各主要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后指出:造成耕地、草地锐减的主要原因在于:(1)居民地侵占了塬面耕地;(2)新开垦的山坡耕地、园地又侵占了山坡草地,使草地成为主要的“受害者”。西峰市居民地与耕地面积之比,已从81年的12%,上升到90年的25%。若不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的状况,数十年后,将会出现塬面“无地可耕”的危险局面。针对西峰市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对土地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充分利用原有居民地等建议,并希望对土地资源质量方面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生态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对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水域的减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增加的趋势.(2)2005—2010年闽清县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718 8下降至0.715 7,局部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林地锐减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