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和全民族的素质,在不同场合作了多次强调与论述。努力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高等院校更是责无旁贷。一、加强思想教育要突出邓小平理论的中心地位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良最近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相似文献   

2.
高校“两课”教学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改进“两课”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社会主义人才的根本保证。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素质中担负重任。新时期“两课”教育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多元化的教育新模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在目前阶段,各高校要进一步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特点,着力建设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符合党中央和教育部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达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社会主义人才的根本保证,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素质中担负重任。新时期“两课”教育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多元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对"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课”教学是一个政治性和目的性很强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列党和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直大问题。为此,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要加强对高校“两课”教学工作的领导,要注重“两课”教学的实效性,使之培养一大批合格的,既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性质 ,决定了高校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只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点与“两课”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把改革与“两课”对立起来 ,在政治上是危险的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高校改革与“两课”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祖钧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2):116-117,127
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只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点与“两课”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把改革与“两课”对立起来,在政治上是危险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9.
高职“两课”教师健康的教学心理是上好“两课”、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针对高职“两课”教师教学心理的新情况,采取新措施,增强“两课”的教学效果,推进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张锦福 《科技信息》2006,(11):54-55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树立了新时期的道德准则,高校要结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取得实效,有待于进一步抓好“三进”、“两课”、社会实践、校园环境、师德教育、网络德育等建设。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两课”教学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途径 ,为此“两课”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两课”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不断探寻新方法、新途径 ,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 ,更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两课”教学中设置课外学时不仅仅是学时调整的需要,而且是有着适应新形势下“两课”教学改革的内在必要性,课外学时的设置符合新形势下的德育环境,为创建新的德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必然要求,它促进了“两课”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课外学时的圆满完成必须要有精心设计的体现教学大纲要求的严密教育计划和方案,“两课”教师自始自终的指导,学生热情参与成为主角三个因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系统工程,要帮助大学生解决政治方向、观点、立场、态度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审美修养、心理和个性品质修养问题。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是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的关键。 一、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德育教师队伍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指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精神文明素质,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德育教师队伍。 第一、以高校校内党校为基地,提高干部和骨干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采取对干部和骨干教师轮训或定期培训的方式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在精髓;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高校德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先锋模范。 第二、建立一支专家、学者型的德育教师队伍。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的研究,培养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强调德育工作者要博学多识,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学者型的德育工作队伍是未...  相似文献   

14.
从"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都存在着严重偏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推动高校“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具有可能性。但是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解决好公民教育的根基和出发点,建构完备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将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公民意识的提升结合起来,尤其必须明确.高校“两课”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绝不是对“两课”教育的根本否定,而是对“两课”教育内容的充实和丰富,是“两课”教育主动适应社会转型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作为高校教育的基础部分,应该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保持一致并为其服务。培育和谐人才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用“和谐方法”育人是高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满足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需要是增强和谐德育的重要体现,建立和谐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不断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完成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保证,是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在理论上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政工作理念,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注重个性的发展。在实践中要坚持正面教育,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将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努力增强时效性。  相似文献   

17.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阵地,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行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六中全会《决议》明确规定了“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这一规定,对加强人才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加强人才素质培养时,既要强调专业学习,又要注重科学技术方面的培养,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种既有一定专长又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才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络谣言日趋泛滥,严重危害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健康发展,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德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然而,网络谣言不仅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而且从根本上危及高校德育的合法性。因此,探究网络谣言对高校德育合法性的危害、根源及对策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传统高校德育的弊端日益显现;为了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拥有专业特长,尤其是具备良好德性的合格人才,注重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彰显大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已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两课"即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道德情操培养的主阵地。它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树立,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两课"的教学工作,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之实效性有待提高。应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两课"课程的特点,以科研实践引领教学,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