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沦证了意义组合原则不但适应于逻辑人工语言,也同样适用于自然语言。在自然语言逻辑研究中应当贯彻意义组合原则。意义组合原则正确地回答丁“人类何以能够凭借有限的基本词汇意义理解他们从未听到过的句子”这一语言学及语言哲学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它对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形式逻辑处理的对象主要是超主体的、客观的事实问题,是一种无主体逻辑、必然性逻辑、静态化逻辑、程式化逻辑。由于事实与价值存在深刻的异质性,因而不可能简单地照搬、套用形式逻辑处理主体性、相对性的价值问题。由于逻辑是对人的生活实践的提炼与总结,生活实践中关于事实和价值问题的思考,对于各种事实和价值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并且应该上升、提炼、总结为逻辑的格、式与规律、规则,从而实现逻辑学的发展和飞跃。立足人们的价值生活实践,处理价值现象、反映价值思维的价值逻辑应具有如下基本特性:实践性、主体性、具体性、生成性。  相似文献   

3.
逻辑相对主义观点是指不同的文化也许根据不同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来自人类学关于偏远民族的调查引起了是否存在不同于西方逻辑的其他逻辑的争论。以关于阿赞德逻辑的争论为例进行分析,表明争论的缘起在于用西方形式逻辑的视角讨论特定文化的实践推理。从一种非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阿赞德推理,则引起争论的疑惑点得以解释与澄清。  相似文献   

4.
This paper discerns two types of mathematization, a foundational and an explorative one. The foundational perspective is well-established, but we argue that the explorative type is essential when approaching the problem of applicability and how it influences our conception of mathematic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philosophical transformation made explorative mathematization possible. This transformation took place in early modernity when sense acquired partial independence from refere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discusses a series of examples from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hat highlight the complementary nature of the foundational and exploratory types of mathematization.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空间学说是整个理论哲学批判的奠基石。一般经验的可能性、综合先天命题学说的确立、知识构成的二分、现象和物自体的划界等,确切地表明了空间学说在康德理论哲学中的奠基作用。维也纳学派的领袖和理论奠基人莫里茨.石里克分别在"空间的观念性、嵌入和心理-物理问题"(1916)、"当代物理学中的空间与时间"(1917)两篇论文以及《自然哲学》、《普通认识论》、《论哲学的问题及其相互关联》等著作中,对康德的空间学说展开猛烈的批评,批评性的文字散布在从1910至1936年间的论文和著作中。石里克的这些批判性和建构性的论证,不仅瓦解了康德对空间-欧式几何、知识-直观的旧有教条,也提供了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新见解,是二十世纪知识理论研究和心灵哲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现代逻辑肇始于莱布尼茨,在布尔和弗雷格处发生了分流,形成了所谓的逻辑的代数传统和逻辑的语言传统,然而,无论是代数传统亦或者是语言传统都与莱布尼茨的逻辑学纲领(即:"作为科学、数学和哲学"的基础)相去甚远。在图灵机理论中,图灵核心阐述了"自动机"和"指令表语言"这两个概念,这两者很好地契合了莱布尼茨关于"理性演算"和"普遍语言"的构想,可以说,图灵机理论最为接近莱布尼茨的逻辑学纲领,也跳出代数传统和语言传统,另辟蹊径,形成了一种新的"作为计算的逻辑"传统(也可以称为"计算传统")。"作为计算的逻辑"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向","以往的逻辑"是当仁不让地以人类为主体,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思维、自然语言种种,"作为计算的逻辑"则是将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主体,研究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方式以及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科学史的研究忽略了计算机技术细节,根植于可计算理论的逻辑基础。可计算理论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基础核心,逻辑与工程技术的竞争与合作建构了计算机科学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技术嵌入与制度吸纳:提高政府技术治理绩效的运作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界对技术治理研究的框架主要有技术赋权与技术监管、技术生产与技术约束.然而这两种研究视角都将技术治理的治理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从技术治理的制度层面展开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从反思当前我国技术治理绩效提高仍停留于表层的技术手段升级改造,忽略了制度支持在技术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的事实出发,进而提出一种新...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在《关于颜色的评论》中阐明颜色概念的逻辑主要有两点:一是颜色感知在逻辑上先于颜色概念,二是颜色概念不具备确定的感知规定性。这一逻辑引申出正常的视觉现象不能被描述,同时语言游戏的语法也决定了正常的视觉能力不能被描述。这两点表明,一方面视觉现象独立于语言游戏,具有非概念的内容;另一方面视觉现象又通过被命名和使用,在语言游戏中体现其意义。维特根斯坦对视觉现象和语言游戏关系的澄清把现象世界从传统二元论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体现了对认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逻辑学和哲学的特性,逻辑学和哲学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本文从逻辑史和哲学史出发,论证了逻辑学对哲学的重要影响,并以“存在”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对维也纳学派哲学作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1.
把国际技术史委员会(SHOT)在技术史学理论方面的成果与变迁,作为理解西方技术史学理论变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的切入点,利用《技术与文化》的史学专题讨论、其他相关论著和SHOT年会资料,系统梳理SHOT各发展阶段技术史学理论的基本旨趣、核心议题与关键特征,对其变迁动力进行逻辑解释,从而把SHOT群体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作出的理论反思构建成一幅完整的学术发展地图。这为把握当今技术史的发展取向提供了历史依据,也为中国技术史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2.
意象的逻辑: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推动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切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来进行的。通过对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的解读,着重诠释视觉思维过程中的意象运动逻辑:“自上而下”的意象选择逻辑、“补足”与”重构”的意象组织逻辑、“抽象”和“概括”的意象升华逻辑。目的为了进一步认识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力图能够最终揭示创造性思维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多值逻辑已成为内容丰富的逻辑学分支,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发展与其早期的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逻辑学家们就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多值逻辑思想,本文将对多值逻辑早期思想的提出和后来的发展历程给以回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张具身认知思潮的演变其实是认知观的嬗变历程。认知观本身是有关身心关系的一种理解、诉求和主张。这种理解、诉求和主张表达了认知科学对身心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思路或尝试。遵循着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演变历程,可以窥见心智加工与身体之间关系的嬗变,即从分离到契合,这反映出认知科学在人类自身心智的信息处理研究的拓展,从文化层面,也折射出认知观背后文化意识的缺失、研究立场的不定、还原论风险及研究路向的变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归纳逻辑中流传的一些错误观念,试图澄清以下观念。第一,认为归纳推理(论证)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第二,有人认为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区别在于它们有不同的推理类型;而我们认为,它们的区别在于其评价标准不同。第三,认为假说是归纳逻辑本身固有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动态认知逻辑是近年来兴起不久的非经典逻辑,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研究领域.20世纪中后期人们对知识与信念的研究由静态向动态转变,荷兰逻辑学家J.van Benthem首先提出用动态模态逻辑为信息变化提供模型,建议用动态算子来刻画事实的变化,从而宣告动态认知逻辑的产生.到目前,动态认知逻辑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不仅深入地讨论了公共宣告、半公开宣告和秘密告知等行为,而且还研究了行为过程中的信息更新、信念修正,进一步为它们提供了结构模型与形式表达,建立了一系列的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17.
动态认知逻辑是近年兴起的非经典逻辑,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是逻辑、认知以及信息相交汇的产物,旨在分析知识与信息的变化,为逻辑推理中的信息动态认知提供形式语言表达、结构模型以及一套形式化的处理办法.动态认知逻辑对于语言构造的分析、人的动态化认知过程、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证可分为形式论证(人工语言论证)与非形式论证(自然语言论证)。前者是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后者是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我们从几个代表性逻辑学定义出发,分析了非形式逻辑产生的背景,讨论了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的区别,并从非形式逻辑角度探讨了自然语言论证评价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数学可应用性问题一直未能被很好的解释,近期一种结构主义进路的"映射"理论被提出,认为可以仅仅通过诉诸数学与其所应用的领域之间的结构相似性来解释数学的可应用性。但该理论无法解释在某些数学应用的情况中,为何一些数学解无物理对应物。从认知的角度引入一种与映射理论相容的数学认知理论,通过解释数学与其所应用的领域之间结构相似性的认知来源,可以解释映射理论无法说明的问题。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自由落体方程负数解的案例可以展现从认知进路解释数学可应用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三大逻辑传统从其产生直到中古,都以对话和辩论的原则和技术作为重要的或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希腊逻辑发展而成的现代逻辑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现代逻辑的主流是被称为现代形式逻辑的数理逻辑。论辩逻辑服务于“取当求胜”,它属于并非形式化的逻辑。由于现实需要,特别是在法律论辩的活动中得到有效应用,论辩逻辑正在复兴,并有所创新,而且从中国名辩学和印度因明学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