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分析了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提出了环境质量分级与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的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并以黄山风景区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级与评价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取得了有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公路货运业存在的总量少、规模小,空间分布不平衡等主要问题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从政策支持、融资渠道、信息平台共享等方面。提出了云南公路货运场站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笔者基于多年工作经验,在对模糊数学的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将模糊数学理论引入到公路路线方案的评价中,文中详细探讨了模糊评判优化模型的建立方法,评判方法,以及最终的方案确定方法,对实际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同行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模糊综合评判在公路客运线路规划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公路客运线路规划方案影响因素多和评价指标难以完全量化的特点,提出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基于不同规划思路提出的公路客运线路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出各规划方案评判值,从而依据分值大小确定规划的推荐方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可行性和科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对建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修正的AHP-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进行评价,得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判向量,并结合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评判向量的优劣,给出参评教师教学质量排名,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公路建设项目在设计和实施时都要充分考虑公路施工对附近环境与生态所带来的影响,在不破坏环境与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完成。本文综合分析了公路建设项目在施工以及营运时候可能会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科学可行的环境保护方法和环境保护理念。  相似文献   

7.
基于AHP-TOPSIS评判模型的姑山驻留矿采矿方法优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决马钢集团姑山露天铁矿境界外驻留矿体的开采技术难题,在综合层次分析法(AHP)和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TOPSIS)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建立AHP-TOPSIS综合评判指标体系模型,对4种拟选的采矿方法进行综合评判优选.从经济、技术、安全3方面综合考虑影响采矿方法的评判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客观的确定各评判指标的权重向量,进而结合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原理构建AHP-TOPSIS综合评判指标体系模型,计算出4种采矿方法基于评判指标的综合优越度.研究结果表明:4种拟选采矿方法的优越度分别为45.3%,46%,64.3%,30%,第Ⅲ种采矿方法(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最优.该结果与模糊数学、突变级数法的评判结果基本相符,AHP-TOPSIS综合评判指标体系模型对于采矿方法优选具有工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应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长春市公路客运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市1988年~1994年公路客运量,建立灰色系统GM(1,1)模型及残差修正GM(1,1)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我市1995年、1996年、1997年公路客运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判断公路建设对区域环境的总体影响,按照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等原则选取了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将公路建设对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分为负面影响很大、负面影响小、基本无影响、正面影响小、正面影响大5种不同的影响程度,引入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IAHP)确定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安康-毛坝高速公路为例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科学合理、简单可行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公路建设项目效用评价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中国公路建设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性,依据效用理论,建立了公路建设项目总效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社会评价和环境评价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建立效用函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效用值,最后通过总效用函数模型求得公路建设项目总效用值。对青岛-银川高速公路(河北段)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定量化的评价方法加强了公路建设项目之间的可比性,在公路建设项目方案选择、项目序列遴选、路间规划等方面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从理论到实际的研究方法,拟通过外币汇兑制度及外币汇率的变动数学模型的理论,以及对广场协议的思考,得出外币汇率的有关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使城镇演变过程中道路网布局规划方案更为合理,简化布局评价、优化、调整的程序,以城镇规划年利用道路网出行的交通费用与规划所需投资建设总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了城镇用地规划和道路网设计一体化多目标决策模型.根据遗传算法对该模型条件与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对目标函数进行了简化,给出了具体算法及分析过程.仿真实例分析表明,该决策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能生成多套道路网布局规划方案,规划决策者可依据多准则决策方法或不同优化目标,选择适时的道路网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3.
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其中,噪声污染是其重要环境影响因素之一,施工期机械噪声和运营期交通噪声成为干扰人们生活的重要因素.以武汉市某道路交通建设为实例,分析了施工期、运营期的噪声源,预测了这两个阶段的敏感点噪声分布.其结论是:施工期单台机械作业时,距敏感点60 m处可满足昼间70 d B(A)噪声标准,夜间要使噪声达到55 d B(A)的要求,施工设备需距敏感点200 m以外;运营期昼间环境敏感点均能达标,夜间部分敏感点有超标现象,并提出了噪声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城市道路施工区车辆的运行状态,结合施工区的特点,以元胞自动机NaSch模型为基础,加入跟驰规则及换道模型,模拟车辆在城市道路上行驶遇到施工区之后的换道行为,分析车辆在不同换道点换道所引起的施工区道路交通状况变化,以及高、低峰时段车辆对换道点的最佳选择。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低峰时段车辆总密度较低,此时换道成功率高,车辆换道不宜过早;车流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车辆的最佳换道点应随着车流密度的增加而逐渐提前,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车辆拥堵时间;高峰时段车辆密集,车辆总密度过高,此时换道成功率低,换道点提前已无法缓解拥堵,车辆需绕道而行。  相似文献   

15.
针对路网出行效率低下及其导致的燃油过度消耗等问题,基于对机动车油耗模型的分析,从节能降耗的角度建立了考虑不同车型的多车型最小油耗模型。进而构建多车型最优收费均衡模型,利用道路收费的方式控制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使出行者按期望达到的路段设计流量出行,最终达到路网平衡状态下总油耗量最小的目的。采用Frank Wolfe算法,通过寻找可行下降方向进行迭代求解。以某区域抽象公路网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制定合理的收费策略能够有效地调控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实现系统总油耗最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方法及其投入产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应考虑交通运输建设项目所带来的地区经济效益,提出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建立的地区经济效益的模型。根据该模型与数学规划方法,建立了改进的地区间投入产出优化模型。并以京津地区为实例,定量计算了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北京至天津第三条铁路的地区经济效益,得到了有参考价值的结果。计算结果说明,所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橡胶轮胎与路面间摩擦模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建立于摩擦学和物理学原理上的橡胶轮胎与路面间摩擦系数与摆动角度的关系模型,可为摩擦测定设备提供理论基础,并用于预测摩擦系数的大小。该模型分析了不同滑动长度下摩擦系数和摆动角度的特点和必须满足的条件。实际摩擦试验表明该模型预测不同滑动下摩擦损耗功的变化与实际较为符合。该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轮胎摩擦理论及摩擦系数测定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上海市高架道路的车密度和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测统计,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分析结果,以车密度为主要变量,建立了高架道路污染物浓度分布模式.其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关性良好,证明该模式可根据车密度的变化预测高架道路的空气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弹性需求下道路收费的优化问题。建立了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以最小化网络总的出行费用为目标。下层模型满足弹性需求下的平衡分配模型。提出了满足Wordrop平衡原则的模型以及求解算法,最后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20.
基于模糊灰色理论的绿色施工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生态环保纳入到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影响因素中,指出在施工过程中影响绿色施工的因素主要有六个,并且构建了工程项目绿色施工能力的模糊灰色理论综合评价模型,针对在施工过程中更要注重工程的绿色施工能力,当工程在施工阶段难以估量绿色施工度时,应用模糊灰色评价方法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