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既有铁路钢桥的系统疲劳可靠度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既有铁路钢桥承受着日益繁重的交通荷载,其使用安全倍受关注。针对铆接结构多破坏模式和铆接多成份、多构件的疲劳失效特点,在建立铆接构件双角钢概率疲劳破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铆接钢桥系统疲劳可靠性分析模型。基于M on te C arlo算法,建立计算系统疲劳失效概率的基本流程,编制用于铆接钢桥系统疲劳可靠性分析的大型程序RBSPFF。将铆接钢桥系统疲劳可靠性分析模型应用于京九线赣江桥的疲劳可靠度评估。由赣江桥概率剩余寿命评估结果可知,若按保证桥梁的正常使用功能,上、下游铁路桥面系的超声波探测间隔分别为1.7 a和0.6 a;若按保证主桁结构系统承载安全,则探测间隔为3.7 a。  相似文献   

2.
试验了上小下大的钢锭模内挂发热衬板浇注的镇静钢钢锭的低倍组织和中心带的偏析;试验锭与对比锭(上大下小带帽钢锭)轧成的角钢在相当于钢锭中心带几个不同高度上的夹杂物的类别和数量;轧成的角钢的低倍组织和机械性能。指出此种方法应用于生产的J3的可能性及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19个角钢埋入混凝土试件的抗拔破坏试验,分析了角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研究了在轴拉荷载作用下角钢与混凝土之间粘度应力分布情况,得出辅助锚固对角钢的抗拔承载力的影响,给出角钢最小锚固长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图1所示为本公司的一款用于轮椅的钢质花毂,原结构为中间一圆管,与两端两片铆接而成,结构与工艺都比较复杂,且由于铆接品质问题,经常出现两端脱落的现象,而被客户投诉。现改为如图1所示的整体结构,由焊接管翻管整形而成,强度都得到了加强,且材料的成本也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通过19 个角钢埋入混凝土试件的抗拔破坏试验,分析了角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研究了在轴拉荷载作用下角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应力分布情况,得出辅助锚固对角钢的抗拔承载力的影响,给出角钢最小锚固长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铆接工艺质量,通过自主搭建的气动锤铆试验平台,以2A10铝合金半圆头铆钉为研究对象,探究气动锤铆动态塑性变形的铆接干涉量和铆接头剪切强度随铆接时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铆钉镦头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形纹理、晶粒晶界).研究结果表明:铆钉镦粗变形后,干涉量沿着铆钉钉杆呈现不均匀分布,本次试验得到的干涉量的合理范围是5%~7%,铆接试样均是铆钉在两连接板处被剪切破坏;镦头的主要变形都集中在主次剪切带上,剪切带宽度约200μm,剪切带附近的晶粒被拉伸成细条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输入气压和铆接时间等工艺参数的控制,在自动铆接试验台上进行锤铆试验工艺.试验得到,当输入气压为0.5 MPa、铆接时间为2 s时,铆接效率较高且能达到铆接技术要求,但存在铆接件表面质量差、变形较大等缺陷.针对自动铆接试验台铆接工艺的这一缺陷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建立了试验台铆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顶铁振动、弹簧刚性和预紧力对铆接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该文应用应变电测法测量不等边角钢拉弯组合上所粘贴电阻应变片的应变。用材料力学中应力—应变换算公式计算不等边角钢材料的两个弹性常数,并确定形心位置;计算不等边角钢横截面上两点之间距离。用理论结果证明该试验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为不等边角钢在工业和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检测维修方舱在高低温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在充分考虑方舱内金属结构件的吸热量之后,对检测维修方舱的冷热负荷进行了重新计算,成功地解决了该方舱的制冷设备和加热设备的选配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高铆压力铆接机构的铆接过程进行分析,采用三维仿真建模,设计出一种适用于高铆压力的自动铆接模块,该模块主要针对汽车离合器零部件的铆孔进行自动化铆接,实践证明提高了铆接过程中的精确性,避免铆接缝隙、裂纹、弯曲等一系列失效形式,大大提高了铆接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按1∶2缩尺比例设计并制作了5个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模型。其中1个为对比节点,1个为外包角钢加固节点,另外3个为模拟不同地震损伤后采用外包角钢加固节点,对所有节点模型进行低周往复加载破坏性试验。通过试验和测试参数分析可知:外包角钢加固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保证了"强柱弱梁"抗震设计目标,破坏形态均为梁端弯曲破坏;采用外包角钢加固后的试件模型极限承载力、初始刚度和延性系数最大值分别提高了53.7%、47.1%和25.5%。在一定的损伤程度下,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是一种有效的抗震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4个空间角钢骨架加强节点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空间角钢骨架加强节点的裂缝开展、剪切变形和节点转动机理,从中发现空间角钢骨架对节点开裂方式的本质影响,从而提出了节点开裂剪力计算方法,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空间角钢骨架对节点抗剪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节点抗剪承载力设计建议公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研究粘贴角钢加固T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及影响因素.方法设计了8根T型混凝土梁,考虑角钢加固量、混凝土等级、配筋率、U型箍间距4个因素,进行T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结果增大角钢加固量,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值最大.增大配筋率,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值最小;过大的角钢加固量及U型箍间距会使加固件延性降低;U型箍间距较小的试件,钢筋应变发展缓慢,但角钢加固量对钢筋应变影响很小;角钢加固量较大的试件,角钢应变发展较为缓慢,而U型箍间距对角钢的应变影响甚微.结论采用粘贴角钢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改善T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且裂缝和应变的发展均有所延缓,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采用该方法对T型混凝土梁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叠合板预埋角钢连接件与伸出“胡子筋”2种构造措施的组合梁在受力性能上的差异,分别对2根叠合板组合梁进行单点静力试验,并通过ABAQUS软件对不同剪力连接度情况下含角钢连接件的叠合板组合梁进行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相对于出筋构造措施,预埋角钢连接件会增大混凝土板横向开裂风险,减小纵向开裂风险;2个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几乎一致,含角钢连接件的叠合板组合梁弹性抗弯刚度更大;与增加栓钉数量相比,预埋一定数量的角钢对抗弯刚度的提升效果更加显著;预埋角钢连接件将导致真实栓钉剪力连接度大于相关规范计算值。  相似文献   

15.
由于对方舱屏蔽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电源/信号孔口及转接壁盒的设计和安装成为屏蔽方舱设计和加工的关键环节.总结了电源/信号孔口及转接壁盒的功能作用和对方舱屏蔽性能的影响,阐述了电源/信号孔口及转接壁盒的设计原则,以及通过结构设计消除间隙增强电连续性以保证方舱屏蔽效能满足要求的方法.方舱屏蔽效能测试和系统电磁兼容试验结果表明,电源/信号孔口及转接壁盒的结构设计满足方舱和系统屏蔽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刚  林运卫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2):1585-1593
为了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缓解城市医疗系统压力,减少人员交叉感染,在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与方舱医院作用的基础上,将建设工期和疫情防控作为方舱医院选址的首要影响因素,并以人口密集程度、方舱医院容量、地势高低、负荷均衡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建设质量、建设成本、最大通行时间、最大通行距离等作为方舱医院选址评价指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两阶段决策模型,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方舱医院的建设模式(新建或改建)进行决策,然后应用目标规划模型,确定最优选址决策。最后通过武汉方舱医院的选址为例清楚地表明两阶段决策模型是解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舱医院选址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各类汽车的基础件———车架 ,是由几十种钢制散件总成装配而成的框架式结构件 ,目前国内外车架的总成装配工艺 ,基本上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 :(1)车架散件利用工装定位压紧 ,点焊连接组合 ,铆焊接而成 ;(2 )车架散件采用冷铆与焊接结合 ,组装成形 ;(3)车架散件利用工装定位压紧 ,全部采用液压冷铆连接 (以下简称全铆接 ) ,组装不允许点焊连接 .以上三种总成装配工艺 ,首属全铆接车架的强度高 ,柔性刚度好 ,减震性能有所改善 ,此种车架一般适用于档次较高的各类乘用车及载重车的安装配套 .本文就全铆接车架的总成装配工艺及检测方式的实施 ,进行一定的阐述及总结 .  相似文献   

18.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钢管角钢组合塔管板节点的三维实体模型,对其受力过程、承载力及其破坏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节点板长度、角钢厚度、角钢边宽以及角钢长度对钢管角钢组合塔管板节点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取值范围内,节点板长度的改变对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角钢厚度对节点承载力影响显著,其承载力随着角钢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角钢边宽和角钢长度对节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为钢管角钢组合塔的节点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电磁铆接技术的发展和特点,详细说明了电磁铆接技术和装置原理及电磁铆接技术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对环槽铆接中的铆接力进行了理论推导,给出了计算公式.对铆钉直径为20mm时的铆接力进行理论值和实测值的比较,为铆接枪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