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4,(3):F0003-F0003
巴、楚毗邻,人文互动;“巴楚文化”,源远流长。白商周迄今,巴文化与楚文化籍战争、商贸、移民等,在长江中上游文化带与武陵民族走廊文化带内,于长江主线与其支脉清江及武陵山脉、巫山山脉构建的核心空间之中,混融耦合为“巴楚文化”。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也认为不 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是两块特殊的地域 ,在周族的心目中地位很重要。“二南”是亚热带气候区 ,在此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本文用地理学方法、分析探究了“二南”排位在首的原因 ,揭示了其经济形态和文化风俗形成的因素 ,目的在于向人们说明环境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诗经》“二南”所反映的先秦求婚礼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中许多诗篇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婚恋礼俗内容,从中可见当时青年男女在结婚前有男子向女子求婚的礼俗。从“二南”中的有关诗篇来看,这种求婚礼俗还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征:一是男子在仲春二月以猎取的动物为礼物向女子求婚;二是男子用捆束柴薪幽会姑娘。表示要亲自迎娶她;三是贵族男子求偶重视德、貌;四是女子求偶重视勇敢、诚信。  相似文献   

5.
关惠文 《科技信息》2012,(1):332-332,238
《诗经》中的《齐风》产生于老牌东方大国齐,是齐文化的结晶;《秦风》产生于西方新崛起的强国秦,是秦文化的成果。《诗经》的《秦风》和《齐风》,都表现出一种“尚武精神”,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经济、民风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齐,秦二风中的尚武精神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本文主要比较《诗经》中《齐风》和《泰风》尚武精神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究造成二风尚武精神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曾将古濮蛮之地的湘西作为它的边陲战略要地,楚文化民间的一支即俗文化在此地的浸染流布是相当深刻的,并不因楚亡而消失。巫俗以楚为盛,楚文化及湘西文化都是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巫与舞不可分,楚俗好歌喜舞,湘西成为歌舞之乡。湘西文化成为楚巫文化活化石的成因,是由湘西独特的文化环境造成的,即山重水复的封闭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和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所致。  相似文献   

7.
在《鱼丽》篇中可以看到巴楚音乐的元素,《鱼丽》、《南有嘉鱼》正是以巴楚音乐的特色,在“四夷间奏”中独树一帜而得以流传。当今湖北巴东、长阳的山歌、民歌都活跃在生产劳动或祭祀文化、节日庆典之中,成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的三峡民歌与古代的《鱼丽》、《南有嘉鱼》有一种割不断的渊源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楚文化之原生形态为苗蛮文化,先秦之楚民族为苗蛮族,楚苗蛮先民即夏商之“古苗”,苗蛮文化有着迥异于中原文化之不同文化内涵,《楚辞》中之“楚声”、“楚语”即“苗声”、“苗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细心探寻散见于《诗经》中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列出气候、地形、水文、土地利用、农事活动与物候,文化风俗等6方面的类型,同时,根据《诗经》中十五国风的记述,大致勾画出《诗经》产生的区域范围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王棋君 《科技信息》2011,(18):I0148-I0149
《诗经》的经典化过程,是经历了从西周到汉朝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对《诗经》的推动,而最有贡献的,当数孔予。这其中一方面有《诗经》本身文学成就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和孔子的认识经历以及他“忠、恕”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正是有了孔子对《诗经》的推崇,《诗经》才能在汉武帝时“政教合一”,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与民族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11.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高校应着力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健康活动;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向互动、效果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注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和“没”是言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非常相似,然而在语言的比较教学过程中,更多凸现出来的却是二者混用带来的表意不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看,Z-者在语义指向上所呈现出的主客观的差异与所在语句的时范畴、否定对象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在语用上显现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一点儿”和“有点儿”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的一组词。前贤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作过研究,本文用大量例句结合现代理论对“一点儿”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有点儿”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时只能用否定词“不”而不能用“没”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8.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9.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朱子理学有着十分深厚的天道自然观基础,他成功地将天道自然观转换为天理自然观;“气化流行”是这一转换中的关键范畴,其思维取向是道体(理)自然而成化。朱子的“天理”观,显示了从天道自然到理所当然的人文道德之价值维度。朱子天理观中的理气二元结构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导致他偏轻偏重地言理言气,而太极范畴的推出,依然没有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