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 ,意义重大。以德治国并不是对法治的否定或者轻视 ,也不是走向人治 ,而是主张法治与德治并举 ,在批判地继承古代德治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 ,切实深入地在各领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德治不仅有法治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为法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伦理根基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德治不仅有法治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为法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伦理根基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4.
法治可以理解为宏观的治国方略,理性的办事原则,民主的法制模式,文明的法律精神和理想的社会状态。德治是指治理国家应以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并要求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今天的法治与德治结合是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与传统的结合有所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与道德这两个社会规范互补的需要。在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上,要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思想道德体系,严格执法,惩恶扬善,确保德治和法治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关于法治和德治的争论在东方和西方产生了相似的激烈争论。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约 30 0 0年并将继续。法律是最低的道德 ,道德是法治的环境。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法治和德治都不可或缺 ,不可丢弃。要建设一个文明、民主和强大的中国 ,依法治国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建设一个民主、富强和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文章在分析、论证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基础上,阐述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是当前中国现实的需要,并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途径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德治之间,道德的作用更具根本性。当前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必须继承古代德治的优良传统,从古代德治思想中吸取有益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法律控制与社会规范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论述,进而引申到德治的提出缘由,再论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最后谈论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指出法治和德治作为治国方略中的二个子系统,法治是治国的基本方略,德治能够有效降低法治的成本,二者优势互补,具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时要注意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妥善谨慎地处理道德法律化问题,使法律的正义、秩序、人权等价值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是新时期的治国方略。本文采取批判借鉴的态度,分析了古今中外的德治思想,正确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要求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及道德兴国,努力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新概括.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具有重要地位:科学执政是核心;民主执政是本质;依法执政是保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决定了党的执政方式的特点.我们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主要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紧密结合,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同时阐明了当今所提的“以德治国”是对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德治”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各种违反网络道德与法律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出现。为保证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把“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管理,尽快制定出适应互联网络发展的法律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执政与执政的文化——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文化问题对于政党执政的特殊重要性,提出文化执政能力的概念,认为文化执政能力包括文化执政的能力与用文化执政的能力两个方面,并从文化的执政和执政的文化两个层面对党的文化执政能力建设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执政信任的形成、实现、巩固和增强,需要执政者追求并实现公正合理的执政理念,树立良好卓著的执政形象,特别需要执政者公正、为民、清廉、诚信;同时还需要执政者建立与健全民主制度,实行法治。执政信任是社会团结的重要道德基石,是执政者的政治灵魂和政治生命,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行政科员的管理,除了必要的“法治”外,更要有“德治”。实施“德治”管理,以人为本是基本原则,以情动人是基本手段,以理服人是基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执政方式的科学化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执政的共产党始终在进行探索的重大问题.列宁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科学化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斯大林在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探索上有严重的教训.毛泽东在执政方式科学化的探索中既有突出贡献也有一些失误.新时期党中央在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科学化的探索中,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创新,使党在复杂的新形势下能够不断克服困难,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立于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的西方法治不仅建立在西方悠久的自然法思想传统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古罗马人所创立的法学或法律科学的传统的基础之上。中国大陆学者往往只认识到前者而很少论述后者。但是,法治不仅仅意味法律是良法,而重要的是良法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实施。如果说自然法理论为良法确立了价值标准,那么建立在古罗马法学基础上的法学方法论是保障良法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实施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是对中华民族“法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本文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指出“法治”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以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力进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而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和在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治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