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Y原子采用相对论有效原子实势(RECP/SDD),C、O、N原子采用6-311 G**基函数,利用B3LYP方法计算了YCO和YN2分子的微观结构以及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以气态分子总能量中的振动能EV代替该分子处于固态时的振动能量,以电子运动和振动运动熵SEV代替分子处于固态的熵的近似方法,计算了不同温度下金属Y与CO、N2反应的ΔHΘ、ΔSΘ、ΔGΘ及反应平衡压力,导出了反应平衡压力与温度的关系.计算得出在标准条件下,YCO(s)的生成焓为-69.88 kJ.mol-1,YN2的生成焓为-46.34 kJ.mol-1.比较YCO(s)、YN2(s)和YH2(s)的G ibbs自由能ΔGΘ,可得到在常压及298.15~998.15 K温度条件下,吸附平衡压力pH2Kp(CO)>Kp(N2).比较YCO(s)和PdCO(s)的G ibbs自由能ΔGΘ以及YN2(s)和PdN2(s)的Gibbs自由能ΔGΘ,得到在常压及298.15~998.15 K温度条件下,Y对CO和N2的吸附弱于Pd对CO和N2的吸附.由此,可以认为在纯钯中加入钇,一方面增强了H2在合金膜表面的吸附,另一方面减弱了杂质气体CO和N2的吸附,从而有效提高了渗氢速率. 相似文献
2.
用静态吸附研究了Co(Ⅱ)在烟革上的吸附,考察了温度、pH值、共存物及不同烟丝对吸附的影响。测定了Co(Ⅱ)的吸附等温线,级附结果能用液一目吸附中溶质计量置换模型(SDM—A)良好地描述。根据此模型计算了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函数△G、AH和△S。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根据单电子化学吸附理论,利用格林函数方法和复能积分技术,研究了CO在Pt/Si和Pd/Si上的化学吸附。用sp杂化轨道模型描述衬底,用紧束缚的d轨道模型描述金属。计算结果表明:(1)化学吸附能随Si上金属的层数增加而单调下降;(2)Δε〈0eV的杂质效应表现为使化学吸附减弱;Δε〉0eV的杂质效应表现为杂质位于表面第一层时加强了化学吸附,杂质位于其它层时减弱了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5.
庄友谊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3):10-12
本文研究了乙烯(C2H4)在Ru(10 10^-)表面的吸附,在低温下(200K以上)乙烯可以在Ru(10 10^-)表面以上分子状态稳定吸附,在200K以上乙烯则发生了脱氢分解反应,TDS结果表明乙烯分解后的主要产物为乙烯(C2H2),乙烯分解后碳的1s能级向低结合方能向移动了0.3eV.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6种SiO2-TiO2复合水合氧化物胶体,研究了它们对铀的吸附.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对该二元复合胶体吸附铀的影响与溶液中铀的浓度有关;吸附铀的最佳pH范围为4~7;复合氧化物胶体中Si与Ti的最佳摩尔比为13.用不完全交换热力学理论估算了该交换过程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Anderson-Newns模型及一维紧束缚近似,研究了CO在双金属催化剂Pd/Cu上的化学吸附.通过对CO-Cu及CO-Pd/Cu两个不同吸附系统的电荷转移和化学吸附能的计算比较,结果表明,由于Pd在Cu上的覆盖,改变了CO和衬底之间的电荷流向,从而加强了对CO的吸附作用,改善了催化剂对CO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氢型SiO2—TiO2复合水合氧化物胶体对铀的吸附和吸附过程的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6种SiO2-TiO2复合水合氧化物胸体,研究了它们对铀的吸附。结果表明,离子强度对该二元复合胶体吸附铀的影响与溶液中铀的浓度有关;吸附铀的最佳pH范围为4-7;复合氧化物胶体中Si与Ti的最佳摩尔比为1:3。用不完全交换热力不理论估算了该交换过程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9.
吸附树脂对甲苯胺的静态吸附行为及其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Amberlite XAD-4与两种新型吸附树脂NK和新H对对甲苯胺的静态吸附行为,根据吸附等温线研究并讨论吸附热力学性质。两种新型吸附树脂对对甲苯胺的吸附能力明显强于Amberlite XAD-4,微孔作用机制及表面部分极性起决定作用,吸附焓变△H<0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降低温度有利于吸附,对吸附焓变和自由能变的讨论同时表明树脂对对甲苯胺 的吸附为多层物理吸附过程,吸 附熵变△S表明吸附树脂表面的不均匀性和吸附质分子在树脂表面的分布及其局域运动与吸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研究了金属表面对分子的吸附特性,得出了腾吸附过程以及添加物的作用等方面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11.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organic compounds was reduction in semiconductor suspension system under simulated solar in laboratory. TiO2 load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in different ways, and they were used in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can be improve by dressing Pd, Ru on TiO2 Surface and is obvious different when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in different ways. The photocatalytic mechanism of dressing Pd on TiO2 Surface; dressing Pd and Ru on TiO2 Surface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2.
珍珠岩的表面改性及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珍珠岩尾砂为原料,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改性剂对其表面进行修饰改性.研究其改性及吸附条件对2,4-二硝基苯肼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珍珠岩对2,4-二硝基苯肼的吸附能力是原来的2倍,去除率可达84%以上. 相似文献
1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O在Pd/Pt(111)双金属表面的吸附性质.分别考虑了Pd原子全部取代表层Pt原子以及部分取代表层和次表层Pt原子的情况,分析了CO吸附在双金属不同表面的吸附能、C-O和C-Pt键长及振动频率.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表层或者次表层加入Pd原子,相比CO吸附在干净Pt(111)表面情况,CO在双金属表面的吸附能几乎没有变化,而键长、频率也未见明显改变.这些吸附特性说明Pt催化剂的抗CO中毒性质主要依赖于最外层的Pt原子,临近的Pd原子可能会对其产生影响,但是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控制多氯硝基苯加氢制备多氯苯胺的深度脱氯,在Pd/C催化剂制备中,考察了硝酸浓度、催化剂还原温度和时间对催化剂上Pd粒径及催化加氢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d粒径的增大导致催化剂对多氯硝基苯的催化活性下降,但多氯苯胺的选择性上升;随着硝酸浓度的增加,Pd的分散性和粒径先增大后减少,而还原温度和时间的增加可增大Pd的粒径;采用15%硝酸处理、200~250℃下氢气还原4~5 h可获得较理想的Pd粒径为16~20 nm的Pd/C催化剂;对五氯硝基苯加氢还原呈现较高的加氢活性和选择性,转化率可达99%以上,五氯苯胺选择性可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6.
Taishan Fan Yuming Cao Xianchun Liu Runsheng Zhai Xiexian Guo Changchun Yu Bing Zhang Shikong Shen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7,42(3):215-218
Conclusion The behavior of CO*/CO exchange in a low temperature reg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high temperature region[5]. From 193 to 203 K, the terminal-molecule exchange with the gas phase molecules is dominant, where a level-off regime appears.
From 223 to 253 K, the bridge-molecule exchange with gas phase molecules is dominant. From 253 to 313 K, the mixed adsorbed
molecules of the three-fold hollow and the bridge molecules can exchange with gas phase molecules respectively, and the two
contradictable effects lead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 second level-off regime.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较硬材料的最终加工工序磨削对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包括人造金刚石砂轮与人造刚玉砂轮所加工的表面粗糙度和支承曲线参数值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采用第一原理研究了Sn对O在ZnO(0001)极性面吸附的影响.计算表明,ZnO(0001)极性面上单层Sn覆盖层能提高O原子在此面上的吸附能.清洁ZnO(0001)表面上的Sn吸附层使得O吸附层更加活跃,总能计算可以看出O扩散构型比处于顶端的构型更加稳定,这很可能就是Sn充当ZnO纳米结构生长的催化剂的关键所在.与ZnO纳米结构生长过程中Sn球总是在生长出的纳米结构末端这一现象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9.
在1180~1330℃,通过测定浮氏体颗粒在流化床中被CO还原的反应速度,并应用未反应核模型处理数据,得到还原反应速度方程和表观活化能.研究表明氧离子在还原后生成铁层中的团相扩散为还原过程的限制性环节,但是过程呈现明显的两段速度特征.在反应后期(f>65%左右),由于生成铁相发生晶格转变,使氧离子在铁层中的扩散更为困难,故反应的活化能增大,反应速度明显减慢.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生成铁层结构变化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针对疏水表面功能材料在流动减阻方面的潜在应用,通过水洞实验研究了具有疏水表面航行器模型的阻力特性,获得了其减阻特性曲线,并得到了大于30%的实验室减阻效果.对疏水表面进行了表面能特性分析,认为表面组分中的-C-Si疏水基团引起了疏水表面的低表面能效应,是疏水表面具有减阻作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