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家之中道"说由皎然在《诗议》中首次提出。在研究唐代诗格作品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只有破"我执",不要"迷",不要被"物转",要有所悟,才能做到"明",从而达到诗家中道之境界。可见佛学中道说对唐代诗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昌谷集》里描绘的世界多有阴柔诡谲之色彩。"诗鬼"李长吉的想象驰骋无碍,他目之所及闺阁之女子、深宫之思妇,乃至自然界一草一木,他在写她们的颦颦笑语上往往笼罩一层幽森的阴郁。现拟从《昌谷集》之"笑"出发,分析其歌诗作品中女性的"鬼笑"与"艳笑",重点分析其诡异叙事与香艳描写,探索李长吉的精神世界。最后,追本溯源,发现李长吉作品特点与密教经典描写的相仿之处,展开论述密教曼荼罗绘画对李长吉诗歌作品之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代袁枚、朱庭珍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袁枚评诗推尚偏于由才性而催生出的"趣"的审美形态,他以"趣"为审美标的,以性灵为根本,以天才、真、自然为支点,建构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诗趣论系统。朱庭珍评诗反对"恶趣"、"魔趣",推尚意趣充蕴之作;他强调作诗要"培之以理趣之府",提出了"意趣活泼"的审美要求,在诗趣的生成创造上,则论及到由"情"而"趣"、由"思"而"趣",对诗中之趣语的运用也予以了界划。他们为古典诗趣论的最终深化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中《黄山谷诗补注》一篇,针对宋代任渊、史容、史季温所注黄庭坚诗进行补正,其中以任渊注为重点。钱氏的补正,包括补注典故的出处、句法的出处、诗意的原型、名物地名人名等名词、背景今典,校勘和纠正黄庭坚的用事之误等方面。钱钟书先生对文献典籍的征引详实而浩繁,考证更是精辟非常,他的补注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与诗学价值,对黄庭坚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实际上是文学史教学的延续。其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诗史互证"的过程:"以诗证史",重在对于文学史知识的认知与把握;"以史证诗",重在对于文学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6.
《诗人玉屑》卷十七引《西清诗话》:宋欧阳修(《高斋诗话》说是苏轼)见到王安石诗有“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觉得好笑。因“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所以他同王安石开了个玩笑,在他的诗稿上戏批了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但王安石并不服气,他以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自己辩护,反过来责怪欧阳修“不学之过”。可见王安石是把“秋菊之落英”的“落”理解为飘落、掉落的。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诗歌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他的作品,大致可以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主要学习杜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情饱满。王安石后期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是我们全面研究王安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王安石晚年诗歌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先生一生致力于求索"宇宙之基源""人生之根蒂",他认为哲学若不谈本体论,'呗u将万化之大源,人生之本性,道德之根本都一概否认"①。熊先生的《新唯识论》建立了博大而谨严的本体论体系,他也一再强调"吾学贵在见体"。但是,熊氏与其它哲学家的区别并不仅在对哲学领域的界定上,而更在于他为何以及如何论证与阐述这个本体。对这个本体的独特诠释,使他的哲学中充满了对人类的关注,对生命的高扬。熊氏并不把本体论的构建当作一种抽象的玄思,或是是寻找外在的真理;他更主张本体论应以间接而实质的方式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本…  相似文献   

9.
张安祖先生《〈唐国史补〉“元和之风尚怪”说考论》一文中对“元和体”界定有误。张文认为“元和体”应包括元白讽喻诗。对于元稹未将讽喻诗归入“元和体”,张安祖先生解释为:“元和体”当时并非关名,元稹对其讽喻诗格外珍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故将讽喻诗排除在“元和体”之外。经过考察,这一解释并不能成立,故“元和体”之界定应依元稹之说。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句式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句式在表达同一语言意义时 ,效果会有优劣之分。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 ,根据题旨、语境等需要 ,对句式的选用是非常精当的 ,最恰当地反映了作品主题和思想。  相似文献   

11.
游子兮归来     
余光中是中国"乡愁"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中洋溢着一种大爱与大美。作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余光中一方面理想诗写的壮阔铿锵,另一方面又高扬着对故土深深的思念,把丝丝思念写的细腻而缠绵。他的后期"乡愁"诗作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恋歌,而他这杯满斟的生命之酒,深深影响了海外华文文学,让无数海外游子魂牵梦绕故国故园,铸就了他们心中的爱的圣杯。  相似文献   

12.
唐诗选述旨     
八代之诗,不知其文, 由作者以诗为文之余事,未有致全力或殚身以赴之者,故诗必至唐而始称盛也。其七言之制,尤为博大精深,驰聘变化,实开汉以来未有之局,二百八十七年之间,作者至二千三百家,有集者得之一,元杨士弘选唐音一集,乃以初盛中晚四唐别其时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句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句式在表达同一语言意义时,效果会有优劣之分。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根据题旨、语境等需要,对句式的选用是非常精当的,最恰当地反映了作品主题和思想。  相似文献   

14.
张利娜 《科技信息》2013,(6):198-198
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语言凝练且内涵丰富,诗歌的灵魂在于诗的艺术形式,即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的三原则:"意美"、"音美"、"形美",诗人借此来宣泄或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本文以几首英诗汉译为例,分析译者是如何靠近原诗,从而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达到与原诗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特定时期钱钟书所遭遇的“围城”人生困境对其“怨诗”《围城》的创作的深层影响,探讨作者对作品的寄寓及作品所承载的精神与思想,并做出解释,以增进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历来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这种另类禅诗,却从正面直接揭示了王维的复杂心理世界。它的风格很近似于白居易的宗教诗风格,这是王维诗作当中并不常见的。王维既不是"诗家佛陀",也不是"诗家菩提",而是一个普通的"学佛者",他的一生都没能解脱,他只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情怀的儒士文人。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通感"的概念,即"以感觉写感觉"。俄国象征派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与象征派诗歌不同,叶赛宁以"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其诗歌里,他塑造了一系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知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塑造,表现了年轻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汉宣帝在地节四年剪灭首要政治威胁霍光家族之后,在"知贺不足忌"的情况下,仍然于元康三年下诏,将其次政治威胁前废帝刘贺从昌邑故王迁封为海昏侯。汉宣帝这样做具有多重目的,可谓一箭数雕:其一是"不及以政",贯彻"废放之人屏于远方"的传统,彻底屏蔽刘贺的政治影响;其二是"借刀杀人",借助豫章的险恶环境对他进行肉体折磨,将他个人和家族肃清与无形之中;其三是"藩卫刘汉",让刘贺在欠发达多民族杂居地区搏杀,扩大刘汉政权势力范围;其四是"开发江南",造福当地百姓。汉宣帝作为一代中兴之君,其政治手腕在此事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林吕彝《射鹰楼诗话》谓:“昆山顾先生亭林古近体诗,沈着雄厚,深得杜骨.其诗可为前明诗家之后劲、本朝诗家之开山。余最喜其《海上》七律四诗.云……。四诗无限悲浑,故独超千古.直接老杜.”顾炎武不仅在《赠邬处士继思》中说:  相似文献   

20.
清末忠州李芋仙是一流的诗人,他以其超凡脱俗的诗才纵横中国数十年,诗篇流传海内外。一代文宗曾国藩将其比之太白,上海《申报》谓其汪洋恣肆不减杜甫,以“小杜”目之,诗界革命领袖黄遵宪称"忠州李芋仙先生老名士也……虽素未谋面,而叹慕芋老已非一日。"遗憾的是100年来,很少有人研究李芋仙,李芋仙已渐渐被人遗忘,而他是不能被遗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