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记忆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知识信息价值。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丰富而多样,利用现代声像学影像技术记录、开发与利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信息资源,建立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是保护和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繁荣与发展大理民族民间文化事业,满足读者地方人文影像知识信息需求,建设发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与经济的和谐并进。图书馆理应利用自身的文献信息技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声像信息化记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建设、整合、利用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文献资源.利用现代声像信息技术,原生态、客观、形象、真实、及时、完整地记录和拯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建设和利用大理这块丰富而多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淀厚实的声像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佐证,其文化信息空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与人文知识信息。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多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这些资源的文献种类繁多,是图书馆建设自身特色文献的重要来源。利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讨、分析和研究大理地方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和服务,更好地体现民族地方图书馆的重要价值,促进图书馆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展示边疆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和绩效,积淀馆藏特色文献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大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平台,是保护和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场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课堂。探讨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的传承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参与的一项工作。利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开展校园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消亡威胁最严重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6.
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日益狭窄、文化一体化的消解与外来文化涌入带来的冲击、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后继乏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投入,致使目前邢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通过开展生产性和建立传承人基地、培训辅导传承机制、发展广场文化、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记录、拓宽宣传广度、加大经费投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措施对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正在中国蓬勃开展,虽然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不断地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教室、进教材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但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却尚未建立,如何从整个教育体系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由此,有必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者、认同者、传承者的培养,即在教育的各阶段,幼儿启蒙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热爱者,少年的认知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认同者,青年的能力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因其丰富的资源以及多样的形式逐渐被发现、被重视。作为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它不仅仅代表着华夏儿女独特的审美观,更是我国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的一种具体体现,展示了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勃勃生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的研究在当代有了新的价值意义。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以吉林地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现状,对实现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的具体途径作出了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播的一种特定方式。在构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时,必须重视内外部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环境变化历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陷入非语境化境地,这就会极大地阻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因此,在新形势下,应当根据当前的时代环境,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非物质文化传播路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使其完整地交到后代子孙手里。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我国当前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视角,通过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当前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建议要从建立文化管理机制、在日常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和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等方面入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传。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更是精神教育,它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承使命感以及提升自身人文品质和道德素养。因此大学应努力为大学生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有必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深刻认识到作为先进文化传播与创新阵地的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作用,通过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及协作创新等举措,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吴珊榕 《科技信息》2012,(28):201-201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地区,闽南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起着很大作用。同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新的服务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黑龙江省“五乡八村”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开展田野工作,了解各地区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在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概括当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予以探索和讨论,助力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蓉  孔琼  马婷 《科技信息》2014,(10):178+18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是中国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积淀,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民族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国家的传统,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骄傲。作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外宣至关重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有利于中国人对文化有更深的领悟,提醒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同时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大舞台。  相似文献   

16.
对于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了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本文针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特色和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他们对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前景具有相当程度的决定作用,了解传承人的真实意愿和现实需求,对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具有基础意义。我们应该立足现实,从文化多样性的大视野上、从中华文化传承角度来思考问题,培育文化生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8.
扎染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染色技艺之一,在大理白族地区已有上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历史.作为中国"扎染之乡",大理白族扎染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图案设计、生动的艺术表现而深受世人的关注与青睐,并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入研究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和图案艺术,对进一步挖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其传统工艺和特色技法的传承与保护,推动大理白族扎染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产业化大生产以及现代社会追求速食经济的双重影响之下,融合传统手工制瓷工序和传统陶瓷文化的作品已难得一见,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已经迫在眉睫。经过多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景德镇地区高校对于保护和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文明与璀璨的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传承中诞生了非常优秀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的灿烂文明的一部分,是我国的文化的基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今天的中国,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该文主要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标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