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殖民文学是流散主体身份认同叙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演示。库切的新作《耶稣的童年》通过描写一对难民在新国家不断遭遇的各方面的冲突,反映了流散主体在遭遇“他”文化的过程中陷入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而在小说的结尾,为了逃避教育当局即将对大卫实行的强制教育管制的措施,西蒙带着一家人逃离诺雏拉市的逃亡之旅则预示了流散主体无解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2.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1990年代长篇小说中,不乏身为作家、城市人、病人、农民、失落文人等诸种身份的认同以及认同过程中各种身份的彼此错位;诸种身份认同以及认同中的各种错位使得贾平凹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叙事具有直抵作家个体生存经验的切身性质;小说叙事的切身性具有独特的价值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德亚德·吉卜林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其作品《丛林故事》对故事中人物的他者身份进行了探索,作品反映他者的身份形成与身体外形、成长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独特的经历和思想有关,这也是他者获得主流社会身份认同的障碍。但作品也暗示了这种差异并非永恒不变,并积极探索了他者通过自身努力。融入主流社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大众文化变得日趋多元化,电视传媒、网络传媒、电信传媒、纸质传媒等共同构筑的大众传媒时代使大众消费主体的审美阈限获得了极度拓展和提升,同时也带来了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审美理念的革新,社会性别的转换除荣格所说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情结之外,更包含深刻的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语境的原因以及对身份认同的诉求。  相似文献   

6.
著名关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梦娜在希望之乡》讲述了少数族裔青少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故事。小说中华裔女孩梦娜的身份建构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根据心理学家Phinney的理论,梦娜的身份建构经历了混沌原初阶段、探寻阶段和定向阶段,她在各个阶段里尝试不同的文化身份。小说通过梦娜的身份建构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化身份的流变性。这篇小说也成为任碧莲挑战美国大熔炉文化中以WASP为主统的僵化的族裔概念的宣言。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是大学生的自我理解。在现代性社会中,面对市场化和价值观的多元选择,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加强心理辅导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育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感情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在莫言早期形成自我文学风格的阶段,以及后来将作品推介给西方主流文化媒体阶段,译者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译者的角色身份为我们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译者用自己的翻译行为实现了他对个人身份、社会身份和集体身份的认同,译者与作者共同努力,缔造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现象。  相似文献   

9.
刘光玥 《科技信息》2012,(3):252-252,199
《飘》中女主人公的爱尔兰父亲杰拉尔德·奥哈拉是美国1820年前后爱尔兰移民的代表。他怀揣梦想离开家乡来到美国,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庄园主。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也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既积极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中.也保留了自己的爱尔兰身份。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美国作家的主题。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华裔女性苦苦寻找文化身份的精神之旅。本文拟分析小说中的"女儿们"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分析女儿对母亲及其所象征的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女儿们"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时都经历了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显示了对当代美国黑人身份属性的担忧,从而展示了美国黑人在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困境。本文努力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不同的黑人对自己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使读者们能够重新认识黑人文化的前景。本文观点认为:黑人成员只有回归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立足过去,面对现实,抵制在当今社会使其文化沦落的"边缘文化"地位,才能弘扬黑人的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摆脱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2.
在动荡不安的当下世界,在价值多元、身份多样的社会,价值认同、身份认同或者价值认异、身份认异已然成为社会和谐的前提。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从一个独特视角,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和破解身份迷局的路径,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库切小说《耻》和《慢人》中的老年人形象为例,详细探析在库切小说中所揭示的在现代性语境下老年人的身份困境问题。并根据后殖民理论,指出在现代性语境下所有形式的身份困境问题都可归结为人的主体性问题,即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反映到小说中个体老年人形象上,就是老年人在新型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邻里结构中无法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从而产生主体性困境,即身份困境。而对于库切作品中的老年形象探究,也必然进一步揭示出作者对于当下现代性语境下所有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关系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4.
“身份认同”这个在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备受争议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文献中“和而不同”的理论资源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中唐文士的社会身份认同并不是指他们有一个程式化的价值评判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寻找到了“和”这个契合点基础之上的认同。历史有了某种断裂,主体才会产生认同危机,才会产生重新建构身份的需求,而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与权力格局的变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戏曲为"小道"、"末技",常常依仗国家意志和法律手段对戏曲动辄排斥或者禁毁,使得戏曲难以登阶入室,跻身文学艺术大家庭的殿堂。自宋代以来,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呐喊、正名,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绵延不绝。其中,明末清初的李渔是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中的典型事例。李渔克服"穷骨"、"恶岁"、"砚田糊口"的生存困境,敢于直面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为戏曲身份认同矢志不渝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古代戏曲身份认同为近世王国维为戏曲正名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蓬勃发展,成为时代文化的主流。大众文化的勃兴对文学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领域,其中又以小说、诗歌、散文领域最为明显。本文探讨了社会文化转型与作家身份认同,大众文化对各种文学体裁创作的影响。文学媒介的转向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建筑业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可以通过身份认同、城市认同、组织认同、乡土认同和未来归属认同等指标来衡量;他们的社会认同呈现出身份认同模糊化、城市认同和组织认同较低、未来归属认同不明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语言和身份这一对关系在社会学、语言学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语言测试在人类历史上经常被作为身份确认的重要手段,比如海外留学、毕业、晋升,甚至能测试性取向。但如何维持测试的公正和客观性以阻止错误的身份认同,还有待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哈尼夫.库雷西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少数族裔作家。他的《郊区佛爷》是一部探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危机等热点问题的杰作。面对生存困境与应对身份危机时,小说中的移民采取了不同的身份策略:采取“否定”策略的移民以悲剧性的死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采取“协商”策略的移民在印英文化的“间隙”中找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两种不同的命运结局表明库雷西对建构新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反本质主义立场,隐含着他对英国主流文化霸权及其种族歧视的深刻反思与深度批判。  相似文献   

20.
趋同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过程必然的客观体现。在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方面,李渔以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的理论,为戏曲身份认同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卓越功绩。一是通过创作戏曲文本,向人们提供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对象,丰富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二是通过撰著戏曲理论,帮助人们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建构与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三是为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特点张目,公开彰显戏曲本体的艺术个性,阐明戏曲身份"结构第一"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