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上芽始见期、6月-7月上旬的气温及降雨量是影响山楂叶螨主害代发生的主要因素,可作为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论述了越冬基数、天敌和果园管理对山楂叶螨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应作为预测预报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2.
叶螨科是农业害螨中最重要的一个科,日本鸟取大学江原昭三教授1969年的报告指出,我国台湾省已经查明的叶螨科螨类共18种.1977年冬,作者和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林延谋同志对海南岛的叶螨进行了初步调查,共采集到21种. 台湾和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两个岛屿,地理位置邻近,气候条件相似,叶螨种类分布当然十分近似,就我们的鉴定结果和江原教授的报告相比较,相同的种类在10种以上,现介绍如下: 1.帕氏苔螨(Bryobia pritchardi  相似文献   

3.
目前,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根据预测时段的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一般来说,预测未来1-2天内的天气预报,称为短期预报;预测未来3-10天左右的天气预报,称为中期预报;预测10天以上,甚至一年的天气预报,称为长期预报。短期预报要求比较详细、具体,例如:第二天会不会下雨?什么时候下雨?雨量、云量、温度、风力有多大等等。中期预报没有短期预报这么详细,一般要求预报未来10天内的平均温度、降水总量,降水过程发生日期和强度,降温过程发生日期和强度等;长期预报只能推测一下将来总的天气趋势,例如:…  相似文献   

4.
太阳黑子活动的守恒量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士俊  俞小鼎  陈永义 《科学通报》2003,48(17):1832-1835
介绍了一种预报太阳黑子活动期的方法, 可同时预报太阳黑子峰值的发生时间和峰值大小. 通过研究太阳黑子数的变化规律, 发现了某些变量的组合在整个太阳变化时间里具有不变的性质, 即所谓的守恒量, 只要确定了周期的起始时间, 就可以较准确地预报太阳黑子峰值的发生时间. 同时, 根据太阳黑子序列的变化规律, 发现太阳黑子的峰值大小不仅与本周期初期的数据变化率有相关性, 而且与前一周期末期的变化率也有相关性. 由此引入了一个等效回归系数, 据此发展的峰值预报方法可以动态地调整预报提前量, 解决了预报精度与预报提前量的矛盾, 既保证了一定的精度, 又有效地提高了预报提前量, 约在周期上升段的一半处即可做出峰值大小的预报. 本方法预测第24次太阳活动周的极大值发生在2011年1月份.  相似文献   

5.
通过相关分析来确定变量间相关程度建立起适用的预报模式是统计预报中常用方法之一。以往农业测报模式大多采用某月或某旬的气象因子。显然,这些因子所组成的统计预报模式往往受到经验所致的局限性。影响着模式适用范围及预报精度。近年来作者对水稻抽穗期、大麦成熟期、玉米螟发生期和发生量的相关分析证实了气象因子对农作物生长、成熟、病虫害发生、发展、作物产量上的影响是不同的,也即气象因子影响,有其关键时段,而且这些时段绝不  相似文献   

6.
太阳耀斑是指发生在太阳表面局部区域中突然和大规模的能量释放过程.它是空间环境的主要扰动源,对地球空间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太阳耀斑预报是空间天气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现有的大部分太阳耀斑预报模型是从观测数据提取预报因子,利用各种统计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预报因子与耀斑发生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对未来时间的耀斑发生进行预报.在预报研究中,预报因子、预报方法和预报模型是3个主要研究领域.其中预报因子的选取和数据处理尤为重要,是建立预报模型的前期工作.预报因子主要采用太阳黑子、磁场参量和分形因子等.预报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和数据同化方法.统计方法在早期的耀斑预报建模中用的较多,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学习方法应用到预报模型中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而近期发展的数据同化方法有更好的模型修正能力.预报模型早期基本使用静态模型,后来发展起来的动态模型具有更强的优势;而自组织临界模型在物理方面给了耀斑发生更多的解释.本文分别从这3个方面总结了耀斑预报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中心的工作,评述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1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学术高地——强震孕育发生的大陆活动地块理论框架建立地震作为一种重大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 20世纪中叶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对发生在板块边缘约占全球80%地震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活动规律、动力过程等给出了合理解释,但是却很难解释发生在远离板块边缘,特别是大陆板块内部成灾性最大的大型、特大型地震[1,2].与大洋板块不同,大陆板块具有变形广泛、  相似文献   

8.
赵圣菊 《科学通报》1984,29(2):117-117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为暴食性害虫,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目前,关于粘虫的发生期预测,多属短期。我国东北是二代粘虫发生区,及早掌握一代成虫迁入期,准确发布预报,对指导适时防治,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曾对一代粘虫发生区,越冬代成虫迁入期的长期预测模式进行一些探讨,在两年试报及1983年预报中,都得到满意的结果。实践证明,用前期气象因子建立长期预测模式,是一条简便的行之有效的模拟研制途径。因此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用气象因子,以建立“最优”回归方程为目的,进一步对东北地区一代成虫迁入期的长期及中期预测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年度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及其系统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  林朝晖  曾庆存 《科学通报》2003,48(Z1):70-74
介绍了IAP年度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并通过1980~2000年年度集合后报试验,对该预测系统进行了系统性评估.就年度预测而言,夏季气候的可预报性在热带地区较高,热带外地区则较低;500 hPa高度场的可预报性呈带状分布,自热带往中高纬减低,降水场、海平面气压场和地表气温的可预报性则是海洋上高于陆地;在中国区域,可预报性同样以500 hPa高度场最高.相关分析还表明,IAP年度气候预测系统对我国夏季气温的预测能力相对要高于降水,且订正系统可显著提高年度气候预测的技巧.此外,比较年度与跨季度后报结果,发现夏季降水跨季度后报结果要略好于年度后报,且两者的主要差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维宏 《科学通报》1997,42(13):1409-1411
1996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公布的未来15年“气候变率与可预报性研究”计划中把年代际气候变率作为子计划提出,充分显示出这个问题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实施“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10年计划,人们发现海气相互作用的现象ENSO有年代际变率,这种变率使得经典ENSO预报模型在80年代不能适用,耦合模式在近年的预报与观测不一致,最近的气候突变发生在70年代后期,这种变化称之为基本态的年代际变化,80年代E1 Nino(1982,1986,1991)事件发展的特征与1977年以前El Nino事件合成分析的特征有所不同,进入90年代以来年际增温的频率加快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赤道海温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赤道地区海温异常已成为全球气候预测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年际海温异常的发生又直接受海洋年代际基本态的制约,因此,年代际海温异常变化的机制和预报正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