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以2006年1月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热带气旋"NT2006"为例,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美国国家气象研究中心联合研制开发的中尺度模式(MM5)为基础,通过轴对称的观点对其登陆后的重新加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由于"NT2006"的高度不对称性,其"涡热塔"的融合并不呈现明显的轴对称化,因此采用Hendricks的"涡热塔"机制来解释其在陆地上重新加强的机理存在一定困难.通过基于方向平均的绝对角动量面分析,认为Smith的绝对角动量径向辐合机制能较成功地解释"NT2006"在陆地上重新加强和衰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即模式设计部分.为研究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气候及气候变化,我们参考国外有关区域模式,设计和建立了一个有海底地形的六层斜压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分辨率为5°经度×4°纬度,积分区域为70°S和70°N之间的全球海区,最大深度3750m.模式方程为静力近似和Boussinesq近似下的原始方程,模拟海流,温度和盐度.以年平均风应力,年平均海表热通量和盐通量作为强迫条件,从静止状态开始积分,时间足够长以后获得稳定的海流.温、盐分布.另一文将叙述模拟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
2005年热带气旋灾害特点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2005年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就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情况及造成的灾害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研究建立渤海海域三维斜压场的流能量模型。对计算网格无法分辩的湍流运动,引入湍流能量得垂向动量、质量及能量交换系统,从而形成封闭的湍流运动方程组。  相似文献   

6.
建立二层非线性原始方程海洋模式,采用湍流动能收支参数化风应力产生的垂直混合(夹卷),研究海洋对不同强度和最大风速半径的静止热带气旋(TC)的响应。数值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科氏参数随纬度变化,海洋对热带气旋的响应具有不对称性。热带气旋强度对海流,上混合层(UML)深度和海表温(SST)变化量值产生重大影响,并对它们变化范围影响较大。热带气旋最大风速半径对海流、混合层深度和海表温变化量值的影响不明显,但  相似文献   

7.
非线性水平动量平流作用对热带气旋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将热带气旋视为与环境间有动量交换的系统,着重分析了非线性水平动量平流作用对热带气旋运动的影响,从理论上解释了一些热带气旋路径异常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通过个例分析和历史统计, 对热带气旋与夏季南海季风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热带气旋活动导致南海低空急流增强的机制。在个例分析中, 以0604 号热带气旋 “碧利斯”为例,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 MM5 进行了多组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强盛的西南季风使热带气旋登陆的维持时间变长, 对热带气旋的降水有显著的增幅作用; 与此同时, 热带气旋对西南季风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在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 会使得南海上空低层大气的气压梯度力增大, 导致南海季风中低空急流增强。最后, 对 1950?2009 年具有与 “碧利斯”相似路径的30 个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 发现其中80% 的热带气旋活动伴随着南海区域低空风速的正异常。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理想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的大涡模拟试验基础上,利用全息希尔伯特谱分析方法计算了热带气旋边界层(TC Boundary Layer,TCBL)中眼墙(内核区)和外核区不同高度的切向和径向风速、垂直上升运动以及假相当位温的能谱,讨论了TCBL中湍流、小尺度涡旋与热带气旋较大尺度过程之间可能存在的调制关系.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强度变化、涡旋罗斯贝波和涡丝化等较大尺度过程是调制TCBL中小尺度扰动的重要因子.此外,在TC不同位置和不同高度的切向风速能谱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涡旋罗斯贝波的传播对径向风速的影响要大于对切向风速的影响.对于垂直上升运动的能谱,TC强度变化的调制信号相对贡献减小,而低频调制波的作用更加明显.假相当位温能谱存在周期大约为10 h的调制波和周期约为1~4 h的载波信号,这表示涡旋罗斯贝波的径向能量外传可能是导致TC边界层恢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用Pielke等的中尺度两维原始方程数值模式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其它非绝热加热过程对热带气旋生成的作用。进行了7种数值试验,即:(1)只考虑无云情况下的辐射加热作用;(2)考虑辐射加热和不均匀的云量效应;(3)只考虑海气交界面上的潜热和感热通量;(4)大尺度凝结、对流调整、辐射和洋面上潜热感热输送;(5)积云对流凝结加热和云天辐射;(6)积云对流凝结加热和洋面上的潜热感热通量;和(7)积云对流凝结加热、洋面上的潜热、感热通量和云天辐射等全部加热过程。 结果表明:积云对流凝结加热对热带气旋的生成起最重要的作用,大尺度凝结加热和对流调整趋于使低压填塞,而洋面上的潜热、感热通量也起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1959~2005年西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影响文昌地区的规律,总结了热带气旋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分析了登陆和影响文昌的热带气旋的气候概况,分析了海南发射场热带气旋季节和强度分布,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热带气旋可用的信息资源,为海南发射场建设和气象保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根据移动圆柱坐标系的准Lagrangian角动量收支方程和径向环流方程,利用FGGE资料,对“Nancy”台风过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同温带气旋的角动量收支作了比较。诊断研究表明,热带气旋的非绝热加热比典型温带气旋的非绝热加热大2—3倍。上述两种,气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角动量收支都主要是来自侧边界的输送,即径向环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驱动径向环流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驱动热带气旋的径向环流的主要因子是非绝热加热;而在温带气旋中,相对重要的驱动因子是同锋区斜压不稳定有关的力矩。  相似文献   

13.
对1949—2000年间登陆我国的热带风暴的异常路径及其特征进行统计了分析。结果发现,路径异常热带风暴的偏折点主要出现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珠江口附近海域及台湾海峡。该类热带风暴多发生于7—9月。其发生频率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20世纪70—90年代的频率较高。强度(中心风速)较弱和移速较慢的热带风暴易出现异常偏折。  相似文献   

14.
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旋风除尘器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对旋风除尘器入口不同位置气流在除尘器顶部的环形空间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研究,探明了气流在环形空间的运动规律和基本特征,阐明了旋风除尘器顶部"尘环"形成的根本原因,指出了粉尘发生短路的原因和多发区域,在此基础上就除尘器的增效问题给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以一个登陆强度并不强,但在内陆长久维持并引发大暴雨造成巨灾的热带气旋Bilis(0604)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Bilis造成中国南方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指出西南季风和Bilis残留低压相互作用为本次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然后利用中尺度模式MM5模拟分析了西南季风强度和水汽输送变化对本次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受西南季风自身强度影响不大,但对水汽输送多寡十分敏感,水汽减少将导致降水强度明显下降,外界水汽输送有助于Bilis雨带中强对流活动,使雨量加强。  相似文献   

16.
对1960~1990年5~10月移进或生成于120°E以西15~23°N海面上的南海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它们的季节活动规律及对红河州影响的移动路径.探讨了热带气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其它天气系统配合对红河州的影响过程,并从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区域划分,给出了热带气旋进入第一影响区和第二影响区后未来48?h内的降水概率,从而建立起路径预报判别指标与未来24?h的路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基因研究的概念界定入手,揭示了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