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独山地区晚泥盆世弗拉期一法门期(F-F)和泥盆纪-石炭纪(D-C)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可能与海平面的快速大幅度下降有关,与藻类迅速而大量繁殖和生物生态链破坏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划分为四个沉积旋回,即四个地层层序,建立了该区泥盆纪海相碳酸盐锶、碳同位素地层曲线,并将同位素演化与沉积旋回结合起来研究该区泥盆纪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全球变化中的热点问题-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意义,将海平面变化研究分为基本理论创立,定量研究,迅速发展和成因研究四个阶段,分析总结了海平面变化研究了各阶段的理论,成果,着重评价了各阶段海平研究的相关理论,据此对海平面变化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注重综合研究,加强分区,分时段研究,跟踪国际研究动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海域海平面变化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太平洋海域48个长期验潮站的月均海平面分别建立了GM(1,1)模型,GM(1,1)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它除了能给出连续的海平面变化速率外,同时能方便地给海平面变化的加速率,模拟结果表明,在太平洋地壳均衡假设下,太平洋海域的月均海平面以平均速率0.17cm/a上升。在太平洋海以的48个长期验潮站中,有40个站在加速上升,全部站的平均加速度为0.00029  相似文献   

5.
八万年来中国东部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周口店和浙江临安瑞晶洞穴石笋的同位素古气候的研究,获的距今8—5万年间北京地区及距今5—1万年间杭州地区的古气候演化记录,并与我国东部同期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
用渤海南岸岩芯贝壳和有孔虫样品,进行14C年龄和氧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渤海南岸五万年以来的海平面的变化.与黄海的海平面变化进行对比,二者海平面变化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7.
贵州布寨泥盆纪生物礁发育在独山组的鸡泡段和鸡窝寨段,大部分是骨架礁,主要由层孔虫和床板珊瑚构成。部分是障积礁,主要由枝状床板珊瑚和藻类构成。在礁组合中可识别出4个生物群落和一个生物组合,各生物群落和生物组合发育于各自互不相同的环境。根据生物群落和生物组合的生态分析及与邻区礁组合的生物群落对比,认为布寨礁发育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浅海,海水的温度、含盐度、清洁度、深度和水动力条件都比较适合造礁生物生长。图2,参9。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海相碳酸盐锶、碳同位素与海平面变化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碳同位素反应灵敏。此外,微量元素Al的变化也是海侵海退旋回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西北部地质湾海拔2.8m的海滩沉积剖面,运用其上下层沉积的浅海底栖褐藻^14C年龄与现代属褐藻体^14C年龄内差的方法,消除了南极海源有机碳^14C年龄的老化问题,从而建立了菲尔德斯半岛地区近800a来的海平面变化序列,结果表明:800aBP~230aBP间海平面上升78cm,其上升速率为0.136cm·a^-1,近230a来海平面上升约16cm,其上升速率为0.07cm·a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西北部地质湾海拔2.8m的海滩沉积剖面,运用其上下层沉积的浅海底栖褐藻14C年龄与现代同种属褐藻体14C年龄内差的方法,消除了南极海源有机碳14C年龄的老化问题,从而建立了菲尔德斯半岛地区近800a来的海平面变化序列.结果表明:800aBP~230aB.P间海平面上升78cm,其上升速率为0.136cm·a-1;近230a来海平面上升约16cm,其上升速率为0.07cm·a-1.说明近800a来该地区海平面上升过程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11.
简介了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研究的重大意义, 详细分析了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理论, 着重评价了海平面变化研究理论与成因  相似文献   

12.
侗族南部方言区的传统婚俗受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巨大冲击,发生了显著的变异:婚俗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及原形态的道德择偶标准,或因商业需要而婚俗表演化,或因环境与身份的改变,一些淳风良俗的婚俗内涵渐渐淡化甚至消失。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虽然应当顺乎时代潮流,但优秀的婚俗不能市场化、商业化。只有让优秀民俗文化元素归原,才有实现文化与社会效益良性互动的可行性,才能使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得到长久的传续,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从新的人口文化的研究角度出发,在贫困成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针对宁夏南部山区(简称宁南山区)自然条件严酷、人口压力大、经济发展缓慢和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人口与文化视角的宁夏南部山区反贫困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存在着认同与调适、互动与和谐、博弈与冲突的关系。探索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启示有五:一是国家制度建设是巩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根本,二是地方基层组织是稳定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石,三是赋税“取之有度”是维系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核心,四是上下良好互动是维护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关键,五是加强国家治理是筑牢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基础。这些启示有助于提高执政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建构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传统数理统计方法基础上构建集约度模型,并在ArcGis和GeoDa软件支持下,以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集约度及相关性等4个方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52、1997、2008、2010年人均耕地进行深入探析.结果表明:自1952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各县域相对发展率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区内耕地利用集聚趋势逐步减弱; 区域人均耕地水平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各水平区逐步呈块状分布,耕地重心迁移显示1952—1997年表现为耕地南北差异,而1997—2010年则表现为东西差异; 受政策、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差异明显,其空间分布与耕地重心迁移呈正相关性; 关联分析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经历“围湖造田”、“退田还湖”、“人地和谐”等阶段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粗放型县域持续减少,并呈现出区域集聚状况; 正相关性县域由区域的西南部集聚向区域西南、中部及东北部呈“N”字型分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就业结构变化曾出现过异常,其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起主导地位,并且,当地的消极作用大于其它地区的积极作用,导致综合结构效应为负数,中国的经济增长经验不支持“structuralbonus”假说;随着就业结构变化的增大,其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综合结构效应的绝对值逐渐减小;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并且,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惯性,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经济增长的惯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虞常等中原人口在匈奴社会里的实况,诺颜乌拉墓葬中出土的实物皆说明:两汉时期在匈奴地区匈汉人民之间。不存在相互敌对的思想意识。匈奴南下入塞“寇盗”中原边郡是不争的事实,但其目的是为生存而获取经济物资。匈汉争夺只是发生在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双方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互通有无。  相似文献   

18.
以赣南地区5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对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赣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大分散、小聚集,边缘多、中间少”的空间分布格局,于都、瑞金、龙南是分布较为密集的县区;(ii)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是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成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保存延续有重要影响;(iii)传统村落的演化扩散发生在不同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下,风水文化对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的选址布局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气候干湿变化是影响草原区植被与环境状况的重要因素.应用1981-2007年锡林郭勒盟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数据,计算出De Martonne干燥度指数Idm的栅格空间数据,把干燥度作为衡量区域气候干湿状况的综合指标,对锡林郭勒盟1981-2007年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气候干燥度等值线的空间位移与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锡林郭勒盟的干燥度指数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递增的空间变化规律,1981-2007年间干燥度值总体上呈现波动中下降的趋势;(2)锡林郭勒盟27年干燥度平均值的空间变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116°E以西地区,干燥度值随经度东移缓慢提高,而在117°30′E以东地区,则迅速提高;(3)20世纪的80、90年代,锡林郭勒盟的干燥度平均值接近,且与27年总体变化规律基本相同;进入21世纪以后,气候干旱化程度显著提高,相同干燥度区间的位置明显东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