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禺早期的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充满深厚的“自由”思想。剧中年轻人渴求着自由但又深受家庭伦理道德、残酷社会现实的束缚以及封建落后文化的精神扼制。自由思想在曹禺作品中具有较清晰的演变轨迹及其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以“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为代表的象征性戏剧意象的构思和创造,使得曹禺的四大悲剧在传达深刻理性精神(暴露性与批判性)的同时,又融含着一种超现实的、形而上的追问,即:对于“命运”的体认与思索。 相似文献
3.
4.
5.
从文化分析角度整体分析了曹禺戏剧中“家”的代言人的性格特征,解剖了这类封建家长形象的性格内涵,获得对人物性格的整体把握,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传统家族文化的奴隶。 相似文献
6.
曹禺名剧《雷雨》中的鲁大海,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反抗者形象、剧本通过鲁大海形象的塑造,一方面给《雷雨》架设了一个新时代的支撑点,一方面使作者早期的世界观和阶级意识得到了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分析鲁大海的形象,对于理解和把握曹禺早期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风和吕荧别具慧眼,早在40年代,就基于“纯正的现实主义社会学的立场”,指明了曹禺创作中的那种“超然的社会学的立场”,并达成了对于曹遇剧作的“内容的了解”,只可惜,时下的研究们并不深知这一点,依旧像当年的杨晦好那样,“在剧作主题的形式上兜圈子”。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剧作浸染了浓厚的基督教罪感文化色彩,他主要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罪与罚意识的影响,却游离在基督教本体精神之外。当他孤独面对茫茫宇宙时,精神深处流露出的某种"迷失感"和"无家感",表白了他意识中对终极存在的迷惘和对救赎之途的困惑。这种深刻的迷惘和困惑,笼罩了曹禺独特的精神探索之路,也显示了现代中国一个人生探索者所处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曹禺的《雷雨》在我国话剧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著作。在舞台性这个戏剧文学最显著的特点的制约下,曹禺以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使得其戏剧的剧场性得到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10.
刘家思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9-84
曹禺戏剧中英雄神话原型的表述呈现着三个特征 ,一是英雄与强力联结 ,并以自然强力来象征和隐喻主体行动力量 ,且以源于体格与精神意志的主体强力为其本质显示 ;二是英雄人物并不是高大完美的 ,大多以悲剧结局 ,且女性较男性多 ,女性形象较男性丰满生动 ,渗透着曹禺独特的个性心理 ;三是英雄人物逐步走向民族化、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的《围城》形象地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一批知识分子形象,主人公方鸿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西方现代教育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方鸿渐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中西兼备"的皮黄心白"香蕉人"式的矛盾性格,也因此深陷三座"围城"中并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2.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9,(1):84-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曹禺创作了自己唯一的一部工人电影剧本《工人田小富》。创作这个剧本的初衷既有政治因素,又有他延续电影创作的想法。但长期以来,这个剧本并没有引起研究者重视。这也间接影响到对曹禺笔下工人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工人问题不仅是剧作家的创作能力问题,也是他们的政治态度问题。曹禺从电影《桥》中获得的启发,也为他的这次创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古渐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2):73-75
这里探讨的是不为自己的丈夫所认识,甚至还被自己的丈夫当作陌生女子百般调戏的“尴尬妻子”角色。元杂剧《秋胡戏妻》与西方荒诞派戏剧《秃头歌女》均属这方面的典范作品。“夫妻不相识”同为剧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情节,均可归属于“悲喜剧”范畴。两剧在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中也许可以发现中西方在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所谓“戏中戏”,是指一部戏剧中又套演该戏剧本事之外的其他戏剧故事、事件;它不失为剧作家笔下惯用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戏剧创作技巧、手法。本文主要从“戏中戏”之功用、剧作家热衷使用“戏中戏”之根源、中外剧作家使用“戏中戏”之异同性等几个方面,就“戏中戏”在中外戏剧中的运用这一饶有趣味的问题进行理论性探究。 相似文献
15.
论自由与必然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与必然的辨证关系,以利于进一步正确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和价值,自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刘玉双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9(1):31-33,41
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人,被称为法国的悲剧之父,他在自己的戏剧作品中突破了古典主义奉行的创作原则三一律的束缚,对戏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以高乃依代表作《熙德》为例,分析了高乃依戏剧创作中对情节统一、时间统一以及场景统一这三个原则的突破,从而指出高乃依在戏剧创作中,自觉地遵守严格的规范,但同时又力求超越,在吸收前人创作思想的基础上自己又有所创新,对三一律原则呈现出既服从又超越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7.
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表演是戏剧创作的目的,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戏剧翻译中应注意可表演性。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期待,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18.
李小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6):44-48,140
作为同一神话传说"白蛇传"的"神话重述",李碧华的《青蛇》与李锐的《人间》在依据原神话题材的基础上做了突破性的尝试。重述过程就是再创作的过程,重述作品也必然带有重述者对现实生活的当下思考。《青蛇》与《人间》对"白蛇传"的演绎是不同的,但两部作品都充满了对自由与秩序的困惑,也正是这一困惑决定了人物的前途命运以及文本的内蕴走向。 相似文献
19.
蒋道平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1-44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建构的一种价值目标,也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完整地准确地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掌握其主要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活的灵魂,这一思想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它是马克思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它是马克思学说的根本价值取向,是马克思划分人类社会分期的基本标准之一,是马克思评判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