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月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4):119-120
张志公提出的语文"特殊工具"说,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性质的定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雏形。对于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纠正目前存在的"泛人文性"倾向,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科学阐述,使整个语文教育走出了左右为难的窘境。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3.
缪芳 《奇闻怪事》2007,(9):10-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犹如“手心”与“手背”,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自立。所以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我认为只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究、积累、运用等语文活动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践,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工具性,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从语文课改实践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实践意义。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语文教材的编写,还是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理论研究,都存在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倾向,没有把握好二者的统一: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各学科的共同属性;统一的责任主要在语文教师;统一是一种状态,一种程序,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和方法;“统一”要坚持和保有一个底线:诵读积累、整体把握、自主表达,在课文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做到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专家徐中玉先生认为:“母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大学语文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它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工具性,而大学语文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提出“大学文学”的概念,强调让大学生“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这种观点占据了主流观点.另一种是强调工具性,即语文课程以训练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为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升汉语综合应用能力,这类课程以财经院校设立居多.虽然官方、学界也多次提到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均为模糊表述,因而缺乏具体指导性.如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捷 《科技咨询导报》2009,(23):237-237,239
如何体现新课标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技校语文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反复思考与探究的问题.文章就技校语文教学存在的现状,应遵循的原则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简单地说,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所谓交际工具,绝不等于一般的生产工具,而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所谓的文化载体,是语文的重要特质。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诸如人的认识、规范、艺术、器用、社会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前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却发展为一边倒,语文课堂多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内涵、体会思想感情,绝少引导学生去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语文教师关注语言内容多,关注语言形式少。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双性”没有做到很好的统一,总存在“工具性腿长,人文性腿短”的特点。这与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也与不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关,还与人文素养教学技能的欠缺有关。下面就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双性”没有做到很好的统一,总存在“工具性腿长,人文性腿短”的缺点。这与片面追求升学率有关,也与不正确的教学理念有关,还与人文素养教学技能的欠缺有关。下面就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是语文教育的元命题,历来争论不一。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其实就是汉语言工具性,其包蕴和统领着语文课程的其它属性,而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汉语言工具属性是发展学生幸福人生的工具,而不是科学理性主宰下的功利考试工具。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其间诸多大家之言层出,有尖锐批评语文教学过于偏重工具性而疏于人文性的,有温和表白自己倾向于“二元统一”的,也有的痛陈语文教学忽工忽文,走极端的,屡见报端,不一而足。勿庸讳言,过去的语文教学注重了工具性,力求使学生成为训诂家,对字词之类的基本内容深钻细研,穷尽其源。学生在如此“引导”之下,变得以知道一个多音字的几种读法而自喜,以区别“聚精会神”与“专心致志”的细微差别而自得。咬文嚼字渐成一种时髦,老师们也为体现这“工具性”而绞尽脑汁,为寻一字一词一句的出处与原意,遍查各类典籍,如同深井觅月,得到的与教给学生的都是一些在实践中基本无用的东西。 语文是一门科学,自有它的科学性。任何一门科学都有“泛性”与“特性”。“泛性”在于科学的工具性,“特性”就在于这一门科学所独有的社会应用范畴。语文作为传播文化的一个载体,它的人文性就是它的特性,每一本语文教科书都浓缩了母语文化的精华,它以各类文章的形式,源源不断地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的神奇所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领略到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他们畅游于优美的诗文中,乐而不疲。对于以字词为根,以典故为源,寻根求底的做法,只应是晚清训贴...  相似文献   

16.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即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人性、人情和教养。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主要指在阅读教学的情景中,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剖析,人物性格的展示,情感性语言的感悟,学生获得全面、丰富、完美的人性教育。它包含着对真、善、美的彰显,也包含着对假、恶、丑的抨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何以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石军章 《科技信息》2012,(6):355-35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和有个性的开拓型的人才,我们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发挥语言的移情功能,使语文的“工具性”与“情感性”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新革命,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呢?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首先是“语”,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