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语象声词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象声词在汉语里是一种很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词,自古以来就活跃在汉语中,为人们广泛使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象声词,如“关关雎鸠”、“其呜喈喈”、“坎坎伐檀”等等。但是,对象声词的语法研究只是近百年的事,而真正把象声词作为一个词类来研究还不到四十年。本文从语法学史的角度,对汉语的象声词研究作一述评,以总结研究成果,为对象声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帮助。汉语象声词研究从总体上可以分三个阶段:(一)1898至本世纪40年代末为萌芽期;(二)50年代至60年代为发展期;(三)70至90年代为繁荣期。  相似文献   

2.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 ,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 ;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 ,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 ,“呀”表示将来的 ,“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3.
南康客家话中的词缀“子”比起汉语普通话来在用法上更为特殊,功能上也较为丰富,其中又以用在形容词、量词及动词之后显得更为特殊一些,用在形容词之后往往带有上了“使程度降低”的附加意义;用在数量词之后则赋予了“数量减少”的附加意义;用在动词之后,根据动词的不同类型又具有了“不专注、不投入或目的性不明确或出于下意识”或“使人觉得单调、厌倦或者结果不甚明确”等附加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英语拟声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有不少词,是通过模拟各种自然声响而构成的,各种自然声响或者是模拟人的声音或者是模拟物体的声音,这种构词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拟声法或声喻法(onomatopoeia)。Onomatopoeia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词onomapisim,其意为“namemaking”(命名),用拟声法构成的词称作拟声词或象声词onomatope(acho words,imitative words,onomatopoatic words)。拟声造词或喻声造词是一种较简单、较原始的构词法。人类各种语言都有为数不少的象声词或拟声词,英语和汉语概莫能外,在英语和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喻声造字法起过重要的作用,今后仍将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大大地丰富了英语和汉语的语言词汇。例如:英语中ping—pong  相似文献   

5.
拟声(Onomatopoeia)是一种重要的语音修辞手段,它通过借助于相似的语音来模拟某种声音,以产生某种修辞作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给听众或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拟声主要是通过恰当使用象声词来实现的。 使用象声词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我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和作家多长于运用象声词来描述事物,抒发他们强烈的思想感情。白居易《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以及《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等等诗句中都用了象声词。这些诗句风格朴实,语言通俗,音调优美,形象鲜明,这与象声词的合理使用也有密切关系。 在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象声词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茅盾在《雷雨前》中描写雷  相似文献   

6.
太谷话里的动态助词“来”“呀”“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呀”表示将来的,“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7.
摹声群是指在一段不长的文字里用几个象声词来摹拟一种或几种声音的现象。本文归纳了摹声群的三种结构方式──间隔式、蝉联式和综合式;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摹声群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8.
象声词刍议     
本篇从历史、现状和作用三个方面浅淡象声词。目的在于说明:语法研究和语法规律本身之间还存在着相当长的距离,有待于人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象声词的研究历史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许多摹拟声音的词。如《诗经·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是描写伐木的声音,“嘤嘤”为鸟鸣声。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语法著作,都不讲象声词——不承认象声词的语法地位。从《马氏文通》到抗战前夕,汉语法研究忽视了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1898年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语法书《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汉语语法研究成为独立的部门。《文通》具有开创之功,对语法学界产生让巨人影响。《文通》把字(词)分成实字(词)和虚字(词)两大类;实字又分五类:名字、动字、代字、静字、状字,虚字又分四类:介字、连字、助字、叹字。这九类的划分大体是合理的。发展到现在,我们  相似文献   

9.
无论英语或汉语总的说来在一个句子中,动词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英语和汉语各有其本身 的特点,例如,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只能有一个动词,而汉语有时则可使用两个或者更多的动词, 因此在英译汉时通常有必要将英语中除谓语动词之外的一些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这不仅符合汉语 的表达习惯也忠实于原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抽象名词(特别是动作名词action-nouns)的翻译方法,其中包括根据不 同上下文将“动作名词+of名词”的结构译成汉语的“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 此外,也涉及到将英语中动名词以及“to be+形容词”,“to be+介词”,“to be+付 词”等结构译或相应的汉语动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词”和“是”在先秦典籍中不做表“决断”的动词用的观点,举例说明:先秦有使用“是”作动词用的判断句;同时,对某些“是也”句和复句中的“是”的动词功能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既非该词语言义的具体体现 ,亦非该词的联想义、社会义或色彩义 ,而是指该词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 ,由于特定的语境和用法的制约 ,随情应景产生出来的 ,与其语言义不相吻合的临时性意义 ,是偏离其语言义的言语义。这种临时义主要是通过辞格运用 ,词类活用 ,施受同词等方式来实现的。某词的临时义受该词的语言义 ,语音及语境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搞"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用法灵活、意义丰富、具有多种结合能力、运用极其广泛的一个动词,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动词"搞"进行分析,会对"搞"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对于我们掌握它的规律性和提高我们利用语言的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套译法是词典成语翻译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汉语中真正能用英语成语来套译的成语不多。通过分析《汉英综合大辞典》中的成语套译例子,成语套译的制约因素和相应对策,认为成语翻译中要特别注意语义相关性、语义范围、情感意义和民族文化色彩等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字典》"通"字用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字典》中大量使用“通”词条,这其中的“通”反映了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即“同音借用”现象与“同源通用”现象,前者所指的意义叫“用字通假义”,后者所指的意义叫“同源通用义”。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别;两种意义亦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钟晶 《韶关学院学报》2010,31(11):38-41
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给予"双及物结构的语义具有很大的阐释性。研究发现汉语"给予"双及物结构是一个形和意的配对,该构式有自身固有的意义,并且该构式与进入该构式的动词进行整合,赋予进入该构式的动词意义。汉语"给予"双及物结构并非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抽象的中心意义,而是通常包括许多密切联系的意义,这些意义共同构成一个多义家族。  相似文献   

16.
摹色是汉语修辞里固有的辞格,是摹写对事物颜色的感觉的辞格。像象声词一样,色彩词也是文学创作中所运用的主要感官词。主要用来描写自然风光、人文风景,刻画人物形象,渲染场景气氛。万绿丛中一点红,色彩词妙用,能使语言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借用汉语摹色格,旨在分析英语色彩词的修辞艺术,说明在实际运用中英语存在"摹色"辞格,表明色彩词也是人类对外部世界感知、认知的最直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黎晴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69-72
就词序关系而言,汉语的形容词修饰语出现在中心语之前,而英语既可出现在中心语之前,也可出现在中心语之后。总体而言,英语的句子脉络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合体,以形役意。而汉语句子是用一个个语言板块(句读段),按逻辑整理的流动、铺排的局势来完成内容表达的要求,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因此,理解以形合的英语与以意合的汉语在对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将对译者和语言学习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的“没有”一般认为有两种用法,一种作为“有”的否定式,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是实义动词;另一种是副词,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经常作状语。本文通过大量语料的研究发现“没有”还有一种用法,由动词虚化为副词,又由副词语法化为语气词,经常出现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词话》中的被字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论述了《金瓶梅词话》中被字句中“被”的意义 ,认为书中“被”的意义是单一的 ,并没有表原因的意义 ,分析了被字句中的谓语构成情况和被字句的结构特点 ,认为当时的被字句对动词的要求无论是性质上还是功能上都不是很严格 ,并且认为被字句与补语关系趋向于越来越紧密 ,各类补语的出现是被字句走向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表示“禁止”、“劝阻”的副词“不要”来源于跨层结构“不要”,随着动词“要”词义的逐渐虚化,“不要”在构式“不要VP2”中完成了词汇化.融合为一个副词。“不要”词汇化的动因是高用频的推动,“要”动词义虚化与句法结构变化的相互作用以及“功能悬空”的推动,机制是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