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洪卓 《科技信息》2013,(6):516-516
《蝴蝶君》以冷战时期的一位法国外交官和一位中国京剧旦角演员为主要人物,通过对著名歌剧《蝴蝶夫人》进行后殖民改写的方式探索了种族及性别身份等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该作品中的性别与种族操演尤为值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蝴蝶君》中两位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身份政治问题的分析,从表演性理论的角度出发来探究《蝴蝶君》中性别以及种族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相似文献   

2.
在《八月之光》中,作者对主人公克瑞斯默斯的种族身份做了模糊性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将小说自身的情境复杂化,还巧妙地折射出南方种族主义对人性及人的独立自我的剥夺。这为多种话语的共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章从主人公身份的模糊性出发,分析了克瑞斯默斯悲剧性命运发生的根源及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意图,并指出小说独具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坦 《科技信息》2012,(32):I0083-I0083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它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双重迫害下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巨大伤痛。本文对小说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从而可以得出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讲述了一段男女主人公城市中人生起伏的历程,细致展现了消费主义社会早期城市生活的原生态。通过伦理选择,女主人公嘉莉从乡村来到大都市追求梦想并实现身份逆转成为当红明星,而男主人公赫斯渥却从酒店经理沦落为街边乞讨者。嘉莉和赫斯渥身份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在斯芬克斯因子的影响下欲望与理性的失衡。同时嘉莉和赫斯渥不同的选择结果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和德莱塞的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5.
作品避开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写了日常生活中一对情人的爱情体验,来表达现代社会人们对身份的焦虑。主人公对爱情生活体验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身份的遗失,自我的失落。主人公尚塔尔对身份的矛盾心态折射出作者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尚塔尔对身份的矛盾和焦虑心态也是昆德拉复杂心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高兴》以细密连绵的笔触,聚焦于主人公进城后丰富、驳杂的内心世界,逼真地描绘了主人公入城后身份焦虑的现实,揭示了主人公远离故土后灵魂漂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作品对进城题材创作新的贡献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赵磊 《科技信息》2010,(12):134-134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摩西·赫索格的人生危机。本文试从文化研究角度来阐释赫索格的"癫狂",认为这是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而赫索格的三段婚姻分别对应他探寻自己真实文化身份旅程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唐晓雪 《科技信息》2012,(30):216-216
亚裔美国文学以其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在当代美国主流文学中占据特殊地位。许多亚裔作家在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表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困惑和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渴望。卡洛斯.布洛桑是早期亚裔作家的核心人物,他的代表作《美国在心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再现了菲律宾人在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同化以及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在心中》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主人公移民美国后经历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融合,探讨了亚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定位与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9.
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小说《家园》,探讨了主人公雷恩斯夫德如何通过回顾父辈的移民历程,再现美国华裔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对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跨性别的传奇经历充分体现了美国女性主义学者、酷儿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著名的"性别操演"理论,也表达了吴尔夫本人欲破除男权制社会强加的性别规范的初衷。小说主人公"奥兰多"在两种性别世界的生活遭遇是对性别二元论、异性恋霸权的间接批判和讽刺,同时也是对男女平等、性别多元化的强烈愿望的抒发。  相似文献   

11.
《走向自由》是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粲芳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直接指涉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问题。本文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女主人公回忆中不断出现的有关"水"的意象进行解读,我们看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隐喻式表达指出:身份的认同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女性属性,从而为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书写了一种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母女关系,同时也为这一过程所遭遇的困惑和焦虑提供了一种"自我言说的场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代表作《猫与鼠》中主人公和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表层的马尔克故事之下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事,"我"和马尔克都是极权思想统治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猫与鼠》中的"猫"成为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的象征。小说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表现了格拉斯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个人记忆书写来反思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吴艳伟 《科技信息》2013,(2):230-230
《印度之行》一直是后殖民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并在近些年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本文作者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理论东方主义和混杂性出发探讨主人公阿诺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以及阿诺德摆脱身份混杂性,文化身份重建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宗教和婚姻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荆棘鸟》与《红字》这两部小说中造成女主人公相似的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展现了女主人公在悲惨命运面前所表现出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意在揭示宗教和男权社会丑陋、虚伪和残酷的一面,借此体现伟大女性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刘丹 《科技信息》2012,(34):I0085-I0085
本文以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为文本,通过对早期到达美国的华工修筑铁路的坎坷经历的描述,来揭示在美国生活的华裔男性身份地位其实已经悄然的发生转变。从边缘化到杂糅的身份转变,也展现出我们的祖辈在美国的辛酸历程。  相似文献   

16.
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是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耻》表达了对后殖民时代人的处境与命运、心灵与情感的深切关注。本文分析了南非社会转型时期白人与黑人的生存现状,历史巨变给他们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使他们陷入到生存困惑和迷茫之中,走出这种困境必须依靠南非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欧元春 《科技信息》2011,(23):204-205
《人性的污点》作为菲利普.罗思的后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一个为追求其美国梦而将自己的黑人身份逾越为白种犹太人,最后却为社会所流放,陷入了身份悖论中的悲剧故事。在小说中,罗思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采用多个意象,甚至模仿了古希腊悲剧的结构,表现了身份逾越的悲剧。而隐藏于全文中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以圣经为原型的流放模式,罗思将流放贯穿到主人公科尔曼的族裔身份、社会身份以及心灵深处,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国社会的身份观:身份逾越不可能带来美国梦的实现,注定是个悲剧。本文笔者从流放传统入手,结合罗思的创作特点与其历史语境,分析文本,看罗思贯穿在文本中的身份观。  相似文献   

18.
石景艳  白光 《科技信息》2009,(21):I0167-I0167
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善于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刻画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三部剧作《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和《奇异的插曲》中女主人公遭遇的分析,探究男权文化对女性婚姻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描写了民办教师在公办教师身份追寻中的遭际和无奈。公办教师身份是这些乡村知识分子毕生的追求,在这个身份的追求和认同中展现了良善的人性和宽厚的胸襟。在界岭苕文化的滋养下,一个个男苕、女苕完成了精神的皈依。  相似文献   

20.
《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希刺克厉夫一直是文学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不少评论家在评价他时,不是"恶魔"就是"暴君",忽略了希刺克厉夫所处的现实身份。本文从分析希刺克厉夫的身份演变入手,进一步找出他成为恶魔或暴君的原因,指出希刺克厉夫由一个被压迫者而上升成为一名压迫者是他所处的不幸的社会生存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