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井薄煤层综采工艺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某煤矿3下531薄煤层工作面地质条件进行了工艺性评价,证明了其进行综采的可行性,并对该工作面进行设备配套选型及生产现场实测.结果表明设备选型合理,工作面"三机"运行状况良好,达到了高效、安全的生产目标.该生产实践的成功对该矿区及其他同类矿区薄煤层开采的方法选择和设备选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幸春 《科技信息》2007,(25):333-334
主要探讨了同煤集团公司马脊梁矿自行研制的薄煤层综采设备的成功应用,并对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改造及技术特征、工作面地质条件、综采设备的工艺参数优化及工作面工序合理匹配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3.
许润莲 《太原科技》2008,172(5):75-76
介绍了薄煤层双高工作面成套设备的选型、性能特征,分析了配套设备的结构特点、适用条件,指出该套设备在同类煤层条件下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
针对煤矿设备开采方式及设备选型的主观及经验性决策困难问题,开展薄煤层开采设备地质适应性研究,选取地质条件、安全因素、经济因素、劳动生产率、合理程度的等影响因素,建立安全因素的互补燕尾突变模型、经济因素和合理程度和煤层地质的互补蝴蝶突变模型、劳动生产率的非互补尖点突变模型,并给出实际案例分析求解,计算出开采设备适应度,表明该种薄煤层开采设备突变决策选型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在对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后,结合自我实践工作经验,从合理采区规划划分、高性能薄煤层开采设备优化选型、采煤工艺优化改进等方面,对提高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单产量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大采高工作面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根据晋华宫煤矿8218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生产工艺以及设备选型情况,介绍了8218工作面的压架事故发生过程及产生影响,并从工作面的地质条件、设备因素、生产技术角度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大采高工作面预防压架事故的技术措施,为全面改善矿井生产环境、提高煤矿安全高效生产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对东兴煤业地质条件、煤层储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就15号煤层的采煤方法、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支护设备选型、回采工作面的长度、采高和巷道布置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放顶煤综采工艺适合本矿现有的生产条件,工作面顶板管理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倾斜薄煤层顶板控制技术难题,以东风煤矿倾斜薄煤层开采为背景,运用RFPA2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倾角下薄煤层工作面覆岩活动规律及顶板失稳特征。结果表明:倾斜薄煤层开采后,直接顶从采空区中部偏上向采空区弯曲,最后发生断裂破坏形成冒落带,顶板冒落沿层面向下滑动,冒落呈不对称形状;倾斜薄煤层工作面煤体上段顶板压力最大,下段次之,中段最小;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顶板沿煤层倾斜方向的分力增大,垂直作用在支架上的分力减小,导致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工作面矿压显现逐渐变缓,顶板下沉量也将变小。该研究为类似地质条件的倾斜薄煤层工作面顶板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申启祥 《太原科技》2011,(11):82-83,89
介绍了综合机械化开采在薄煤层的应用情况,对设备的选型及回采工艺进行了阐述,并对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东荣三矿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托伪顶开采技术的应用,总结了薄煤层普采工作面托伪顶开采过程中的生产工艺优化方法,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回采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大倾角薄煤层综采高效回采工艺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8241采煤工作面煤层较薄、倾角较大,而且变化频繁、不稳定等特点,通过设备选型和改进液压支架,对大倾角薄煤层综采装备及回采工艺进行实践和探讨,对大倾角支架的防倒、防滑问题提出简单、实用、可靠的解决方法,为薄煤层大倾角综采支架的性能改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延安子长矿区极薄煤层分布广泛,因赋存煤炭为稀缺配焦煤,回采价值较高,但该矿区未有过开采极薄煤层的先例,开采过程中面临支架选型不合理的问题,且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以禾草沟二号煤矿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研究了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顶板覆岩结构破断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建立了采场顶板岩梁断裂前后力学解析模型,获得了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直接顶周期破断距,确定了合理支架工作阻力。结果表明:极薄煤层工作面开采初期顶板垮落后会较快的对上覆岩层形成支撑,至顶板极限跨距后,直接顶与基本顶周期破断,且基本顶破断位置位于直接顶破断线前方,两者间存在离层空间,共同回转下沉;工作面液压支架主要受直接顶回转载荷作用,其作用载荷为3 980.89 kN,确定支架选型为ZZ4000/6.5/13D四柱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现场应用后,可以有效发挥支架支护性能,满足采场围岩控制要求。研究成果为国内极薄煤层开采工作面支架选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恒源煤矿Ⅱ6110工作面综采配套装备选型进行研究,通过对该工作面的地质情况、采煤工艺选择、工作面正规循环生产能力、综采设备选型与配置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目前煤炭经济整体下滑的大环境,进行设备优化选择,有助于实施经济效益型开采,增加设备的利用率,提升采煤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大同"两硬"条件国产设备双高工作面矿压显现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大同坚硬煤层和坚硬顶板条件下国产综采设备高产高效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对大同矿区相同条件采煤工作面的顶板控制、开采工艺和综采设备选型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根据青海省鱼卡矿区鱼卡一井首采区工作面煤层的地质条件,通过选型计算选择了适合该地质条件的采煤机、液压支架和刮板输送机,并提出了"三机"合理配套的型式及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6.
薄煤层煤炭智能开采作业已成煤炭资源开采的重要课题。目前根据采煤设备的不同薄与极薄煤层采煤方法主要为三种:刨煤机采煤法、滚筒采煤机采煤法和钻式采煤机采煤法。钻式采煤机做为极薄煤层煤炭开采、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采煤设备,由工人在采煤工作面外操作,完成设备在工作面内的破煤、装煤、运煤等,设备检修也都在工作面外巷道中进行,真正实现了无人工作面采煤,且占用人员少,劳动生产率高,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率。螺旋钻采煤机无人工作面采煤对地质构造适应性强,如果采用滚筒采煤机或刨煤机采煤,长壁工作面遇到较大断层时,需重新开切割眼,工作面搬家,费工费时。而螺旋钻采煤机采煤遇到断层时,只需移动钻机到新地点重新定位钻采即可,工艺、操作都比较简单。该采煤法可广泛地应用于开采围岩较稳定的、煤层倾角在-15°~+15°的极薄煤层,并且还可以用来开采边角煤、三下压煤、顶板松软破碎煤层和回收各种煤柱。使用螺旋钻采煤机不仅减少了巷道投入、减少开采对地面的影响,而且可最大限度的回收极薄煤层煤量,有利于提高薄极薄煤层的配采比例,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提高矿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课题实施,在研究钻式采煤机截割机理基础上,重点研究钻式采煤机小型化及模块化技术、钻具定向钻进技术、自动快速换钻杆技术,多钻头截割技术,开发具有快速、高效、定向钻进的五钻头小型化、模块化钻式采煤机。有效解决螺旋钻式采煤机研制、开发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采煤过程中受不同地质条件、钻头和钻杆重力及不平衡力矩影响,使钻头和钻杆在钻进过程中经常发生偏斜,限制钻采深度;钻杆装卸占用时间长,严重影响采煤效率;采煤时钻孔之间要根据顶板情况,留有不小于0.2 m宽的小煤柱,且只有三个钻头开采,采宽小,开采效率和资源回收率低等问题,研制新型钻式采煤机,实现比刨煤机和滚筒采煤机更强的地质适应性。同时,为更快地建立我国更完备的薄与极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体系提供技术支撑,满足我国煤矿井下极薄煤层无人工作面智能开采作业的需要。该课题依托单位和协作单位是从事矿山设备的研究、产品开发与制造的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既有专门从事煤矿采掘设备理论研究的教授、研究生,也有长期从事煤矿采掘设备的设计及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形成"产-学-研"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共同进行课题攻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庄煤矿三2煤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电气设备选型及功率分配的合理性,并进行了科学、合理分析研究,选择了高新技术、双速开关、多速电机;也可选择智能矿用隔爆型组合开关,确保综采机电设备可靠、安全经济运行,为薄煤层综采实现高产高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了神火煤电新庄矿三2煤的储存状况,地质条件,经过科学的分析,适应我国较成熟的机械化综设备,简要的叙述了葛店煤矿三2煤的储存状况、地质条件。为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薄煤层综采具有重要的指作用,实现薄煤层高产高效进行了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综采工作面的生产能力、保证安全生产、充分发挥设备效能,综采设备必须进行合理选型设计和科学的配套。本文通过对综采面主要设备选型的原则及选型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对工作面实现高产高效、安全经济地可靠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薄煤层机械化工作面产尘量大、粉尘治理难的问题,提出了薄煤层开采"六位一体"综合除尘技术。结合薄煤层工作面粉尘性质及治理现状,重点对薄煤层工作面高压煤层注水技术、综掘工作面短距离综合除尘技术、转载点封闭控尘技术等"六位"技术的除尘机理进行了阐述,实践表明,综合降尘效率达到86.9%,为工作面创造了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