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系统总结了城市化过程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分析了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热环境效应、水环境效应、生态服务效应,以及城市生态用地与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城市景观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格局和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当今人们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选择福州市(小福州)为研究区域,应用RS与GIS技术对2003年、2007年、2009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判读,并且利用景观分析软件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表明城市扩展造成了生态绿地破碎化、景观连通性降低及景观单一等问题.同时结合景观组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空间作用关系,研究了福州市景观结构紧密性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模型,以便实现区域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最后本研究对区域景观格局优化提出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3.
杨文婷 《科技信息》2012,(36):I0162-I0162,I0164
当前城市中出现的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所造成的。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揭示城市生态状况及空间变异特征,把握景观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与驱动力,从而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和景观生态规划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景观格局的福州LUCC与生态安全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年、2000年和2008年福州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破碎度、分离度和优势度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为指标,计算生态安全指数,评价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导致生态安全指数随时间变化,耕地、林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有所下降,由于建设用地面积扩大,逐渐...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福州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区域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特征,提出构建福州新区"三核半月环加辐射点,一轴一带加多廊道"的景观生态格局,对于建立福州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机制以及改善新区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福州新区2000、2009和2015年3期ETM+遥感数据,利用格局-过程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15 a福州新区景观格局和生态风险变化,结果表明:15 a间福州新区景观基质为耕地,占28.07%~33.18%之间,景观变化主要表现为居住地、工矿交通用地增加明显,增幅分别达88.73%和78.53%,其主要来源为耕地、林地和淡水水域等;福州新区整体景观破碎度和分离度指数上升,表明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干扰程度增大,区域生态风险加剧的因子上升;15 a间福州新区生态风险较为缓和,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面积和在3个年份均60%,但随时间推移较高和高风险区面积上升速率较快且分布核心数增多,较低等级风险区向更高等级生态风险区转移面积也较大,反映出福州新区景观生态风险存在潜在恶化趋势;福州新区建设用地比重与生态风险具有空间不同步性,15 a间随着建设用地增长幅度的上升,生态风险大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针对黄土高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安全问题,从区域小流域单元体系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入手,探讨了基于小流域单元建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问题,提出了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以及城市景观生态综合建设的相关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色廊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福州城市为例,探讨福州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力求建立良好通达的绿色廊道,将城市中各景观斑块、自然源地进行连接,并成功将郊区自然田园引入城市,以高效地保障城市内的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保护城市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色廊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福州城市为例,探讨福州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力求建立良好通达的绿色廊道,将城市中各景观斑块、自然源地进行连接,并成功将郊区自然田园引入城市,以高效地保障城市内的自然和生物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保护城市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景观功能网络评价,提出城市复合空间优化方案,并选择常州市为研究区,实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理念在空间优化过程中的操作性。由于城市为整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本研究首先依据城市景观功能与结构特征,将城市空间结构分为支持社会经济功能的红色景观,维持能源、资金、产品与信息传播、流通的灰色景观、保持生物多样性与调节区域环境的蓝色景观及绿色景观。其次由功能网络连通性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功能流路径与不同功能流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以获得生态功能冲突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位置。最后,从功能整体协调发展角度,将研究区分为优化开发、调整开发、限制开发及禁止开等分区,针对其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符合城市生态安全的空间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从吉林市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入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吉林市的城市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吉林市城市林业生态网络体系的3个层次:城乡一体化区域绿化网络-松花湖生态保护区景观格局-城市内绿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措施.吉林市的城市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可为改善城市环境状况,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支持.  相似文献   

12.
以南昌市区2000年、2004年和2009年景观格局数据为基础,从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方面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3个时期的景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年~2009年间,南昌市区的景观结构安全性逐渐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减少,生态弹性度明显降低,景观生态安全整体程度逐渐下降;(2)高、较高生态安全小区不断向中、低生态安全小区转化,景观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恶化;(3)景观生态安全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生态安全区主要聚集在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的西北部湾里区,面积不断减小;中生态安全区位于中南部的东西湖区和青云谱区,随着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张,范围不断扩大;低生态安全区聚集于中部、东南部青山湖区的城市扩张边缘带,面积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福州市城市景观类型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成因和相互作用,对福州城市景观进行分类。在分类基础上,着重 分析人为景观与城市生态 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立体膨胀和人口增加,福州盆地内的地貌、气候、生态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文中提出了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提高生活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杭州市西北部生态带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生态带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结合GIS和RS等空间分析技术,运用Fragstates3.3计算16个景观生态学指标(7个斑块类型层次指标,9个景观层次指标),通过对各该生态带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的计算,分析杭州城市生态带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性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以天津市蓟州区新城规划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阐述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生态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架构的规划方法,提出从区域、城市、街区3个尺度,为城市提供景观发展框架,让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直接融入到城市空间中,让城市土地得到精明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玮  李莉萍 《江西科学》2012,30(2):157-163
兼具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的城市边缘区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出现了城市与乡村交互的界面逐渐模糊,乡村逐渐被城市所吞噬,景观格局混乱等问题。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和功能入手,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进行了特征、功能的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整治方法以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分析了南宁市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未来南宁市城市景观格局的改善与建设提出初步的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科学》2017,(7):1139-1145
以重庆开县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结合RS、GIS技术,选取土壤侵蚀、地形位、景观类型、植被覆盖、石漠化5个生态阻力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单因子加权求和,构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综合分析得到开县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海拔低、坡度小、地势较平坦、植被覆盖度大、土壤侵蚀能力较弱、岩溶性不敏感或轻度敏感的地区生态安全水平高,其景观覆盖类别主要为耕地、园地、建筑用地,这些地区可优先作为开县未来城市空间扩展用地.  相似文献   

19.
以南通濠河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最优景观格局理论”、“斑块”和“廊道”相关原理、群落生态学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关系原理、植物多样性保护原理、生态演替和顶级群落原理,从景观格局、景观结构和植物景观构建3个方面分析城市河道绿地景观的生态性,提出了城市河道景观生态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生态安全格局的视角引导山岳型风景区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法】以浙江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运用ArcGIS的地理空间分析工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着眼于风景区的生态源地和自然本底条件,构建了“生态源地诊断-安全格局识别-理想景源提取-保护利用策略”的山岳型风景区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框架。【结果】通过对研究区雨洪安全、生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地质灾害4个方面安全格局的分析识别,完成风景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结合对理想景源具备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提取和叠加,最终在风景区已有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提取了37处理想景源,包括32处自然景源和5处人文景源。【结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山岳型风景区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策略,可为山体环境相关的生态保护和风景区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