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访谈的方法,调查了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对发音的态度和自我认同,以探索英语作为通用语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发现:中国教师认同"可理解性"标准,但渴望"本族语者发音";除非ELF口音被纳入教材并合法化,除非ELF口音能带来赞美和自信,除非ELF口音能增加未来成功的机会,ELF发音模式才有可能被采纳。  相似文献   

2.
耿进钊 《科技信息》2013,(24):181-181,183
本文阐述了中国学生英语语音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提出了建议,以期引起英语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使学生的英语语音更规范,摆脱中国口音。  相似文献   

3.
Chinglish,是“Chinese”和“English”的英文混成词,是中式英语的意思,也被称为“山寨英语”,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Chinglish在中国很多见,无论是在地铁里还是高级酒店,身边都不乏用中国口音讲英语的入。而书面的Chinglish在生活中更是常见,从菜单到招牌,乃至公共场合的标识都有令老外一头雾水却能让国人会心一笑的错误英语。 说到“山寨英语”,不得不提及“山寨”和“山寨文化”。“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多指盗版、克隆、仿制等行为,其主要特点为小规模、仿造性、快速化和平民化;“山寨文化”是指以低廉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和改良,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超越品牌产品的一种现象。最初山寨产品多集中于IT行业,涉及手机、游戏机等多种电子产品,目前“山寨风”已波及多个领域,山寨机、山寨明星、山寨鸟巢、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山寨春晚等相继涌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就是“山寨英语”。  相似文献   

4.
朱伟一 《世界博览》2010,(21):85-85
《华尔街》续集《金钱无眠》讲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故事,其中有关于中国人的插曲。两位中国客一男一女:男的是位像官员的商人,也可能是位像商人的官员,有一位妙龄知识美女陪同。男性中国客人说着口音很重的英语一略带口音是性感,有如名贵香水淡淡的幽香,口音过重就有沐猴而冠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张利芬  刘倩 《科技信息》2012,(21):192-193
一些非英语为母语的教师在他们的讲话时有意带有强烈的外国口音,以标榜或维护自己的的民族特性。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简单讨论非母语的外国的英语教师的特性问题,以及在教学中是否可以保留带有外国口音的发音和语调。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语言学看中国英语的本质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就有关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定义,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表现层面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前人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拟就从社会语言学这一新的角度,通过语言变异、英语变体和干扰等几个社会语言学中的概念的论述来进一步探讨中国英语的本质特点以及中国英语的译名等问题。文章最后明确指出:中国英语只是受母语(汉语)干扰的一种英语变异体,它不能等同与加拿大英语之类的国别变体。  相似文献   

7.
喜欢美式脱口秀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让所有人都有了开玩笑、写段子、“吐槽”的平台,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段子被广泛传播,人们的笑点也被磨练得越来越高。罗永浩为脱口秀明星黄西的自传《黄瓜的黄,西瓜的西》,写下了这样的推荐词:“一个中国边疆的农村孩子通过努力奋斗成为美国的生物学博士,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故事;一个中国移民的生物学博士操着口音浓重的英语在美国成为一个走红的脱口秀演员,这可能是史上最邪门儿的美国梦故事。”  相似文献   

8.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本文论述了外事商贸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存在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并就如何避免“中式英语”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中国英语”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产生发展的原因。分析文化和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来揭示中国英语形成的内在原因及其特点,进而说明“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以标准英语为基础,但在词汇、语法、语篇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所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人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式思维的了解,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英语”将最终被世人所接受而不再被称为畸形英语。  相似文献   

10.
中式英语问题在中国的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就词汇而言,中式英语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量存在多余的词,这些多余的词可分为“多余的名词”、“多余的动词”、“多余的修饰词”、“同义重叠”、“重复指标”等类型。其问题根源在于使用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受到汉语句子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英语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在中文与英文的碰撞当中,中文的句法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文的句法。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后起的“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句法特征上。以“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句法为出发点,分析中文句法对英文句法的影响,总结从中得到的启示,以更好地服务于英语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英语与英语教学本土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的国际化加速了英语在全球范围内本土化进程,中国英语是英语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在分析中国英语研究发展概况之后,指出我国英语教育存在过分强调“标准化英语”教学和忽略中国文化教学两种不良倾向,并从三个方面探讨我国英语教学本土化的途径,即,制订符合国情的英语教学目标;弘扬中国英语,理性对待标准英语;培养英汉双向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朱碧珊 《科技信息》2010,(11):212-212,206
“中国英语”是英语的语言变体之一。本文从对“中国英语”的正确理解出发,列举英语从汉语中吸收的大量借词,从而体现“中国英语”与时俱进,并体现其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的英语口语会话受到地方口音的影响.地方口音的负迁移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地道的英语语流语调的习得,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英语口语的交际性,造成交际障碍.本文中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所做的实验,试图寻找摆脱地方口音的负面影响的途径,使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更加地道流畅.  相似文献   

15.
"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对英语语言的"错误"运用,例如口语中的中国口音、根据中文语法构造的句子、使用由字面意思直译的中文习语等。然而,在全球化的环境下,"中国式英语"不仅仅体现出语言本身的问题。正如Levin(1993)所指出的,文化中没有对或者错,只有差异。因此,笔者认为"Chinglish"作为一种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因素的社会现象,更应该从文化视角进行探究。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16.
《科技资讯》2006,(28):185-185
由于科技英语有其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所以在词汇翻译方面与普通英语存在着差异,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总结归纳了And任科技英语中除表示“和”“与”“并且”外的其他一些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活动中 ,参与交流的两种语言文化根据等价或等值交换的原则应该是平等的 ,不分强弱优劣 ;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各自独立的特点与个性。但在英语和汉语的实际翻译过程中却存在着“英语中心论”的倾向 ,这实质上既是一种语言歧视 ,也是一种文化歧视。如果我们对这种“英语中心论”放任自流 ,对汉语语言文化歧视现象不闻不问 ,那么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也许就会在日趋大同化的潮流中逐渐消亡 ,丧失其应有的地位 ,因此 ,“英语中心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通过对L学院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到大学生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中“无法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不会表达红色故事中的专业名词”“红色文化的实践不够”的能力短板,在相关能力培养中应注意拓展教学内容,构建红色文化第二课堂,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使学生熟知叙事策略和传播路径,并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努力提升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心论与语言文化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参与交流的两种语言文化根据等价或等值交换的原则应该是平等的,不分强弱优劣;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各自独立的特点与个性.但在英语和汉语的实际翻译过程中却存在着“英语中心论”的倾向,这实质上既是一种语言歧视,也是一种文化歧视.如果我们对这种“英语中心论”放任自流,对汉语语言文化歧视现象不闻不问,那么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许就会在日趋大同化的潮流中逐渐消亡,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因此,“英语中心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利用NOW语料库检索了与“中国制造”相关的语料,分析了海外媒体及用户对“中国制造”评价的褒贬倾向、来源区域分布及历时变化,结果表明,与“中国制造”相关评价频次较多的国家均是与中国存在较为密切经贸关系的国家,而中美贸易战是近年来海外对“中国制造”的关注度显著提高的原因之一。对有关“中国制造”的评价分析显示,近5年,虽然“中国制造”的海外形象有显著提升,但英语国家用户对“中国制造”的评价整体仍偏负面,“中国制造”在海外仍未彻底摆脱“价廉质次”的低端印象。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打造民族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