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朝齐梁时期在中国赋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于这时期留存下来的大量赋作,更为关键的是赋学理论和批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沈约、刘勰、萧统等人为代表的赋论家从不同角度对齐梁以前的辞赋创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述.首开其先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为核心的"文以情变"、"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赋学观,并且与谢胱等人极力倡导"声律论"学说,提高了辞赋创作的韵律化和唯美化,推进了"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倾向,使形式上趋于骈丽的辞赋进一步律化,因而对于唐代律赋的形成来说又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2.
《悲甘陵赋》、《愍征赋》、《鄠郊赋》是唐代已经亡佚的三篇辞赋,一度颇有影响,其中《悲甘陵赋》叙述安史之乱,《愍征赋》记载中和年间黄巢军陷长安事,二赋结合自身经历叙述社稷兴亡,是对《哀江南赋》赋史精神和悲怨传统的继承,《愍征赋》除继承《哀江南赋》的悲怨传统外,其遒逸凄艳的风格和用典艺术亦得益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黄娥《仕女图》以曲记画,其体甚新。它吸收了《尚书.顾命》"一人"、"一人"的排列叙述方法,而摒弃其滞拙与枯槁;吸收了民歌及文人拟作"三妇艳体"写法,而摒弃其狭邪与庸俗;吸收了韩愈《画记》与《南山诗》的赋法技巧,摒弃其光怪陆离与雄奇恣纵。以无首无尾、不主故常、赋法为曲、化俗为雅等,表现了一个具有多种文艺修养的女性文学家的高雅的审美情趣及精湛的散曲技法。  相似文献   

4.
历来对文赋的肇始是有争议的,无论是汉代的散体赋,还是唐始的新文赋,实际都可称为文体赋。但从句式、音韵、叙事方式、抒情色调之浓淡看,两个朝代所表现的赋风又是有差异的。仅以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四杰《对蜀父老问》、《钓矶应诘文》等篇来看,即可蠡窥两代盛世之不同世俗人情和作家个性之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散文创作的风景线上,峻青是以其股灸人口的《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三峡赋》等一大批壮美激越的山河赋独领风骚的。他的整个散文创作历程,虽然前期与近期平题材取向、艺术传递、形式建构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或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个作家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顽强、坚毅的不懈追求。峻青1923年生干山东海阳,幼时家贫,由于一种特殊的机缘——偷读少东家的藏书,使他接触到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并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写于1941年的瓦解伪军反正的剧本《风雪之夜》,是峻青的第一篇作品,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一些农村剧…  相似文献   

6.
杜甫《雕赋》是其求仕的最后一试。其诉求建立在两个支点上,一是光荣的家世,一是非凡的才能。重点在明志。该赋由是摆脱“乞怜之态”。雕的意象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的象征,关键是敢于直言廷诤,致君尧舜。因此该赋属“为情造文”的“诗人之赋”。在语体上则注重多视角、多层次铺叙的赋法及其语词的双指向,并由两组不同指向的语词造成依附性与野性间的张力。雕意象的二重性深刻地体现了杜甫人格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唐代文章论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文章论,包括骈文论、律赋论和古文理论三大部分。《笔札华梁》、《文笔式》、《文笔要诀》、《帝德录》是当时骈文论的代表;有关律赋的理论现在唯一可见的是传入日本的写本《赋谱》一卷;古文理论主要以韩愈、柳宗元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骚体赋是对屈宋作品尤其是屈原作品的模拟,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句式、语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与同时代的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都有交叉,而又自成特色。因此,要弄清骚体赋的定义,就需要先把“辞”、“骚”、“赋”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清楚的梳理,从而使骚体赋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范围,然后从句式、文体、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入手,将其与同时代的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试图对它的概念做出合理界定。  相似文献   

9.
“半死桐”是著名的悼亡意象,唐代定型,宋代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促成其流行。“半死桐”意象可以追溯到枚乘《七发》、庾信《枯树赋》;《七发》中的琴声琴韵、《枯树赋》中的人生感怀与《鹧鸪天》中的丧偶悼亡共同构成了“半死桐”的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话剧《茶馆》创造了话剧艺术的高峰,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但这"高峰"、"奇迹"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练创造出来的。首先分析了《茶馆》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思想,然后详细叙述了国内外业界人士对《茶馆》话剧演出的热爱与评价。《茶馆》是中国现当代话剧的骄傲,在世界话剧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论王延寿赋     
王延寿是西汉时代一位特出的文学天才。《后汉书》本传及李贤注言其生平甚略,大致云:延寿为楚辞学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字子山,有隽才。年二十余时渡湘水溺死。这位早熟而早夭的慧星式人物,在辞赋史上留下了《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三篇杰作①。其中“延寿《灵光》”与“相如《上林》”,“孟竖《两都》”、“张衡《二京》”等巨制并称,为他赢得了魏晋以前十家“辞赋之英杰”的殿军地位(《文心雕龙·诠赋》)。而《梦赋》、《王孙赋》作为赋史上同一题材的开山之作,也是文质兼胜,才情特出的名篇。如着眼于赋史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玉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思考的一种文化现象。宋玉以《九辨》名垂青史,开启了悲秋的文学主题创作,但除此外之外的几篇赋作的著作权一直存在不确定性,有争议。但是这些作品却又影响巨大,《高唐赋》不但是一篇美文,还给中国文学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和一个文学典故,《登徒子好色赋》同样也是美文,还为中国美学史留下了一段美的含蓄与想象的经典案例。但是这些因为作者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其在文学史上的评价。这些署名宋玉的作品流传和影响后世,应该以“宋玉赋”的专有名词介绍,而不是以“宋玉的赋”的题目介绍,这样才不会因为作者的争议问题影响了对作品文本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正>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陈直先生引用班固《西都赋》"裁金以饰"句,释"珰"为"椽头饰也"。以今瓦当之位置考察,正是其位于筒瓦之端,椽头之上,用于蔽饰屋檐口出头之木,故瓦当之得名很可能因其位置和作用而来。  相似文献   

14.
赋注渊源于经学的传注传统,形成于晋代,发展于唐宋,极盛于明清,其中包括自注、他注、单注与汇注多种形式,其中以谢灵运自注《山居赋》(谢注)与六臣注《文选》“赋篇”(选注)为代表,奠定其基本内涵及方法。而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赋注又以其经义拟效、名物之类与宏博之象,自成特色,并与评点方式结合,从而形成日见完备的赋学批评之章句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体赋以汉代逞辞大赋为代表,也包括后起的骈赋、律赋和新文赋。文体赋之问答体源于先秦文献中普遍存在的对话、问答方式,既有"首引"的作用,也有篇章结构的功能;文体赋的空间方位叙述模式与我国早期特别发达的空间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也与其以描写"事形"为主、构思的预设性和精致化倾向密切相关;文体赋的平面化描写乃出于表现具体物象的需要,也与汉代儒学经学化背景下形成的阐释性思维有联系,其描写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图案化和夸饰性。  相似文献   

16.
《文选》所载宋玉《神女赋》,脍炙人口。但自宋人沈括等提出赋中所写梦见神女者应是宋玉而非楚襄王之后,至今聚讼不已,许多学者同意沈说,也有人坚持写的是襄王梦见神女。细究《神女赋》原文,分析曾植、魏收、刘希夷等人的作品,可为襄王梦遇说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唐宋科举“八韵律赋”已亡,其体式如何后世学者莫衷一是。本文利用南宋《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录所载《绍兴重修贡举条式》,结合南宋律赋作品,对南宋律赋的文章体式作详细的探讨。具体涉及八韵顺序、协韵正韵重叠、声律病范、偏枯对等九个方面的内容。并对唐、北宋、南宋三代律赋的体式发展稍作展示。  相似文献   

18.
以配合反映介之推传说而诞生的《龙蛇歌》,最早出现于《吕览》,并在秦汉时代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这首以"龙蛇"象喻为名的歌谣,曾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存有八种不同的异文形态。《龙蛇歌》诸种异文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貌,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民族心理和普遍情感。  相似文献   

19.
《漳州师院学报》2019,(2):42-46
黄道周楷书创作审美源于对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欧阳询《千字文》、颜真卿《东方朔书赞碑》等碑帖的研习,也源于对王羲之、苏东坡等名家楷书的临摹。黄道周楷书创作具有遒媚、质朴、峭厉和"大道"之美等审美内涵。黄道周楷书创作所拥有的这些审美内涵,都具有高质量的创造性和艺术价值,是黄道周对中国书法创作审美历史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双月刊),现被《中文核心期刊要不总览》等多家国内外数据库或检索机构收录。本刊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和培养科学人才为原则,发表有新意、有创建的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