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两次成功的打入国际市场,在中国市场更是取得了相当好的票房成绩。从《功夫熊猫》中能看出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从中看出它着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的发掘、使用,并且探索如何同流行文化相结合。通过对《功夫熊猫》的个案例的研究,将中国元素融入到美国的主流价值观中,获得了世界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文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
郭慧钰 《科技信息》2012,(5):290-291
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全球上映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各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锦 《世界博览》2011,(18):58-58
自2009年以来。以《阿凡达》为代表的国际三维数字影视,逐渐打入了中国市场。随着《爱丽丝漫游奇境》、《功夫熊猫》、《变形金刚3》等电影在国内的大热卖座,传统的文化产业人似乎也觉察到了,文化产品与科技融合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4.
《华东科技》2011,(6):76-77
即使有先锋艺术家赵半狄大张旗鼓的在国内某媒体刊登半版广告,抵制即将在中国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2》,漂洋过海而来的熊猫“阿宝”还是一路飞奔着闯过了3亿票房大关,凭着好莱坞的老套路和新学的中国功夫,《功夫熊猫2》想要在中国完成其六亿票房的圈钱目标似乎并不是梦。在这位文化名人看来,这只外国籍的功夫熊猫就似猛烈的“炮火”,已经到了需要振臂高呼,  相似文献   

5.
赵国贺 《世界博览》2008,(16):36-39
《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热映,引起了各方的反应,有人叫好,有人抵制,有人反思。但它只是一部电影,很多声音已经超出了电影本身。观众收获了快乐,电影公司获得了收益,这个过程结束后,"熊猫"也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消息称,梦工厂已经准备拍摄《功夫熊猫》的续集,而且计划拍摄5~6部。  相似文献   

6.
《世界知识》2008,(15):70-70
7月9日,全球热映的《功夫熊猫》与中国观众见面了。虽是美国影片,但讲述的却是中国熊猫和中国功夫的故事。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吧—— 在宁静祥和的和平谷里,生活着一群悠闲可爱的动物。其中,胖胖的熊猫阿波作为面馆里的服务生,一向以好吃懒做而闻名。不过,善良诚实的他倒也常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7.
<正>引入数字化舞台技术后,未来的戏剧舞台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自2009年以来,以《阿凡达》为代表的国际三维数字影视,逐渐打入了中国市场。随着《爱丽丝漫游奇境》、《功夫熊猫》、《变形金刚3》等电影在国内的大热卖座,传统的文化产业人似乎也觉察到了,文化产品与科技融合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主流趋势。有备而来的国际数字化技术资本,在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酣畅视听体验的同时,也  相似文献   

8.
邹星 《科技信息》2010,(18):152-152
在现代社会,影视作品作为大众传媒手段已广为普及,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方式,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的中文配音版本贴切地传达了当时语境(中国古代)条件下的人际功能关系,使中国观众毫无隔阂地感受到原文编剧意图传达的信息。本文将选取《功夫熊猫》影片中几个对白片段,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影视字幕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通过<功夫熊猫>,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国际中的新的形象.透过"他者"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新变化,也看到了中国的成长过程.这也过程与我们民族自身不断的强大是分不开的.我们还应该相信这样的新形象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中充满了中国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这些形象较之以前好莱坞的被贬抑的中国银幕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动画片在纯真和美好的外衣下,通过对再现对象的改写和戏拟等,隐秘地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和西方意识形态。文章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分析《花木兰》系列中木须和《功夫熊猫》系列中师父两个经典配角,揭示影片如何通过角色设置、身份改写等对中国文化进行整合和文化边缘化以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梦工厂2008年暑期档的重磅电影,从5月份开始,《功夫熊猫》便在中国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细腻形象的CG宣传动画掀起不少观众期盼的热情。可由于斯皮尔伯格事件和莎朗·斯通事件,看电影的人变得敏感起来,使该片由一部单纯的商业动画片变成了颇受争议的辱华片,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经济文化大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外国电影潮水般向中国席卷而来,特别是那些在影片中运用了中国元素的外来电影,表面上是向中国和世界观众展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文化,实质上是在向人们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让中国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进行了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而且中国观众还不自知。本文以好莱坞动漫大片《功夫熊猫》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传播现象,以此警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徐卓 《科技信息》2009,(30):360-360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将意象作为核心概念,将文化融入进去,认为意象是由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经验决定的,意象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拟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功夫熊猫》为例,浅析文化意象在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钟敏谊 《科技信息》2011,(23):I0276-I0276,I0286
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取得成功,该影片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在外国制作的影片史上史无前例地大量表现了中国文化。本文从场景,角色和角色关系,语言以及精神和价值观理念等方面逐一探讨当中的中西结合。该片展示的是很多中国元素背景下的美国励志英雄故事,最根本体现的是西方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时隔一年半,熊猫烧香仍在荼毒网络。犹如最近《功夫熊猫》在国内影线热映,炒得很热闹。  相似文献   

16.
从对《红楼梦》与“熊猫丛书”的译介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改写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重要价值.通过对操纵改写诸因素(改写的形式、意识形态、赞助人和主流诗学等)作用的分析,阐述了改写理论对文化推介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寻找一条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年科学》2011,(10):28-29
继《功夫熊猫》大打中国牌之后,“愤怒的小鸟”也爱上了中国红。憋足了劲要打开中国市场的Rovio公司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一口气推出了许多新产品。让我们一起来开开眼界吧。  相似文献   

18.
陈捷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33-35
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中的主人公。阿新这一反传统的华裔形象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特征,在确认自身的美国人身份时,他对美国主流社会对东方文化和东方人存在的偏见与排斥提出了质疑。但是,作者塑造阿新形象的意图不在于彰显中美文化间的对立与冲突,暴露矛盾进而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史融与平等共处才是作者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20.
好莱坞动作大片《功夫熊猫》备受中国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青睐,其原因在于该片与中国的古典文化有深厚的联系。该片里面有许多经典的台词,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并进行着不同形式的输入。语言输入(input)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者读到的语言素材,他们通过加工这些素材在头脑里形成目的语的规则系统。本文从自然环境下对语言输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