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同时又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古都,也是有着一千多万人口的综合性特大城市.北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是将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本文认为,国际社会的现代化城市标准中的防灾减灾应成为重要指标及尺度.为此本文从北京城市的现状及未来灾害趋势分析入手,大胆地探索了21世纪初中期北京城市综合减灾一系列战略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发展紧急救援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同时又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古都,也是有着一千多万人口的综合性特大城市。北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是将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本文认为,国际社会的现代化城市标准中的防灾减灾应成为重要指标及尺度。为此本文从北京城市的现状及未来灾害趋势分析入手,大胆地探索了21世纪初中期北京城市综合减灾一系列战略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发展紧急救援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十余年来,鲁西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明显增加,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加快。本文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为例,以2000年、2007年ETM影像,2013年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建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3年来,东昌府区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69.43 km2,新增的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对林地和农田的占用;城市建设用地由2000~2007年的向东部扩张转变为2007~2013年的向东部和南部扩张;与发达地区不同,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是影响东昌府区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基于RS和GIS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以石家庄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热岛效应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夏季城市热岛效应,造成高温酷暑,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焦点.本文概述了热岛效应的成因和目前相关研究的成果,并以石家庄为例,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利用2000年6月8日的TM影像,分析了石家庄市热岛效应的分布及其与相应下垫面类型的对比关系;针对改善城市夏季酷暑环境,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建议,并展望了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城市竞争力评价是创新型城市研究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为了准确评价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城市创新竞争力,针对已有研究大多采用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创新型城市竞争力集成评价模型,将其用于对2015年四川省各地市州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地,使用K-均值聚类方法对各地市州分别从创新投入、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效益和创新环境4个方面进行聚类分析,来解析比较各地市州的竞争力结构,明确其优劣势所在。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各地市州城市创新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为例,选取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9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方法对污染综合指数进行评价。借鉴STIRPAT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城镇化边际污染效应进行测度,并通过引入城镇化水平二次项,对城镇化与污染综合指数间是否契合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安徽省污染指数由2000年的42.95升至2012年的62.27,年均提升3.14%;2城镇化演进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边际弹性系数为0.072732;3城镇化水平与污染综合指数间不存在倒U型EKC曲线关系,而表现为单调递增同向演化规律。基于研究结果,从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转型发展,强化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为管理层制定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政策提供参考,并为省域尺度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构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合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等的基础上开发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可实现此项工作的一期自动化,日常管理更新动态化,从而推动土地工作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青岛市为研究案例,通过对经济、环境、社会不同系统的特征分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青岛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权重体系,对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 表明青岛市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为0.877 1,处于Ⅰ级水平,属可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城市高密度发展条件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等语义背景下,建筑绿化提供了将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契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城市绿化设施,包括城市公园、街道种植、绿色走廊、建筑绿化、私人花园等,被认为对于改善城市环境、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净化城市土壤、空气质量等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绿化设施的组成部分,建筑绿化在城市环境中扮演何种角色,与其他绿化设施类型是否具有同等的价值?近期的一些研究和文献综述强调了建筑绿化对于建筑单体热工性能改善或建筑美学价值,较少有研究从城市角度综合评估建筑绿化的贡献;目前国内的建筑实践也极少有从城市规划层面对建筑绿化进行设计.本文通过文献回顾近年来建筑绿化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科学的证据来理解建筑绿化在城市内不同尺度下扮演的角色,包括它对于绿色建筑本身的意义以及在生态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特征与贡献.依据文献线索,构建了建筑绿化的类型、功能与生态城市要素,以及相互关系和作用的跨学科概念性框架,并提出未来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化深度影响,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型形态,也是实践界与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研究主题。为系统全面地把握智慧城市研究脉络,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及研究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中1999—2017年发表的2311篇文献为数据来源,科学运用Histcite、SATI、Citespace等可视化软件综合分析文献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智慧城市研究演进路径已经历了探索期、初步成长期、深入发展期等三个阶段; 2)智慧城市研究热点分为建设目标与发展策略、管理与应用、技术支撑等三类; 3)智慧城市研究前沿包括智慧社区、能源效率、智慧治理、众包服务、绩效、开放数据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土壤风蚀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风蚀模型是世界土壤风力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土壤风力侵蚀过程定量研究的有效手段.根据土壤风蚀模型的空间尺度,按田阃尺度模型、区域尺度模型和大陆尺度模型三个层次对国外较有影响的土壤风蚀模型进行了总结,对国内风蚀模型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我国风蚀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城市化质量问题,从经济、社会、人口、生态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所构建的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从国家统计年鉴中选取43类指标来评价1995年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水平,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城市进程发展指数,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显示:工业和第三产业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在医疗教育、能源利用方面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相当多的中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持续编制、修编和实施,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至社会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发生在某一城市尺度、甚至是发生在某一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形态上.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构成、演进和外显表征的描述和分析,尝试建构城市形态影响要素模型,进而讨论与形态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属性及保护、调整和开发潜力.同时,基于城市设计参与良好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和建设管理的专业特征,提出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评析技术方法,从而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评价城市交叉口综合质量,选择了交叉口混合交通运行状态评价指标,并通过指标隶属度函数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合实例对其综合运行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和聚类排序,从而为评估城市交通拥堵、制定相应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策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坡面土壤侵蚀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开始土壤侵蚀评价统计模型的研究,80年代末开展了土壤侵蚀预报物理模型的探索,同时还在较大区域乃至全国尺度上进行了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评价研究。我国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定量评价研究可概括为3个层次:地块-小流域-区域,两种类型:统计模型;物理模型。进一步的研究应致力于解决模型的统一和通用性的问题,加强遥感与GIS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和人类生存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生态社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以2000年1月至2022年4月为检索时间段,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471篇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结合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数据库1830篇英文文献,利用Cite Space科学知识可视化图谱软件,梳理国内外生态社区领域研究特征;基于文献内容分析和重点文献解析,识别国内生态社区领域研究热点及前沿.结果表明:(1)国内外研究区别在于:国外研究集中在社区中的社会网络、行为活动、社区花园等微观尺度及多层面角度;国内研究则多以实践应用为导向,总结生态社区构建过程中的规划设计策略、方法技术运用、评价指标体系.(2)国内研究前沿方向主要为:指标体系、低碳社区、生态建筑、社区治理、乡村振兴.面向低碳转型、社会治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发展目标,本文提出我国生态社区未来研究的三个重点议题:“双碳”目标下的技术整合与社区融合、新型现代化发展引领下的社区治理研究视角与转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生态社区发展途径与差序格局.本研究可为生态社区、人居环境、生...  相似文献   

17.
材料是物理性能的产生及能量相互转换的重要载体,材料结晶是新材料创制的核心和探索的前沿方向.多尺度材料结晶是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共同面临的科学问题.材料结晶模型是以相图为基础,确定材料的组成与相关物理化学参数,结合材料结晶理论和生长方法共同构建材料结晶.本文综述了从成核到生长的主要理论与部分材料结晶生长方法,指出材料结晶研究向着多尺度、多因素、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材料结晶设备向着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材料结晶研究了多尺度的相演变过程,包含从成核到生长的质量与能量传递过程,需要多学科交叉领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的同时,城市局部区域普遍出现了更为突出的气温上升.城市通常是人类社会的中心,研究城市局地气温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我国进行城市发展规划以减缓城市气温上升、以及更全面的认识气候变暖的原因,并能够为我国提出更合理的国际能源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局地温升与全球变暖的机理有所不同:能源消费产生的热量(人为热释放)在短期内集中于城市区域,会对局地气温产生明显的影响.基于这一观点,本文建立了结构化热力学模型,将城市局地环境划分为Human,Local,Outer三个区域,结合热力学基本定律分析了各区域热量和气温的变化规律,明确了Human区域人为热释放对城市局地气温的作用.研究表明:人为热释放对局地气温的升高起着近似线性的推动作用,人为热释放越强这种推动作用越明显.之后本文对模型研究结论进行了验证,验证研究以国家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线性拟合外推法以及Pearson统计相关方法,对我国各省会城市以往气温与人为热释放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省会城市的气温变化与人为热释放之间基本遵循线性的依赖关系,而且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这种线性关系都随着人为热释放的增加而更加明显.统计研究得到的规律与模型结论有着较好的对应,较好的验证了模型研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发展正在经历从粗放式的增量扩张转向精致式的存量品质提升,这一重大转型需要应对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具有小规模、渐进式、高品质特征的有机更新成为遵循空间形态发展和城市运行逻辑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并阐释了城市有机更新的三个重要维度——类型维度、层次维度和过程维度,并认为这是理解有机城市更新处理新旧关系、尺度关系和持续过程的关键.唯有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及加深对有机更新维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常态化“细胞层面”和“针灸式”的更新模式,城市的生命力才会更加旺盛、城市空间才会更有活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设计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理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的决策模型来评价城市适宜度.并以四川省10个地级市为例进行了城市人居适宜度的评价、排序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