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通过较少的树干解析数据,建立了红松人工林树高生长的灰色动态预测GM(1,1)模型,可对林分生长进行预测,分析了不同立地类型上树高生长状况,为科学地经营管理现有林分提高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见 《甘肃科技》2007,23(12):241-242,263
调查研究了日本落叶松退耕幼林的生长现状,采用数学模型拟合了林分直径生长进程,林分树高生长进程,预测了林分蓄积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其生长的影响,为落叶松人工林碳估测和适应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华北和东北地区第6~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落叶松人工纯林固定样地数据,基于理论生长方程建立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并将不同种落叶松作为哑变量,建立了气候敏感的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气候因子为年湿热指数(AHM)。模拟未来气候不变、两种温室气体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包括RCP 4.5和RCP 8.5)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林分生物量及其连年生长量,采用两种RCP气候情景与当前情景生物量估计结果的相对差值量化气候变化对林分生物量及其生长的影响。【结果】林分生物量的基础模型、含哑变量的模型、含气候变量和哑变量生长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8 2、0.947 0和0.950 7,采用哑变量和考虑气候因子能够明显改善模型表现。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与当前情景比较,各树种的林分生物量及其连年生长量在RCP 4.5和RCP 8.5气候变化情景下既有增加也有减少的趋势。对于林分生物量,RCP 4.5和RCP 8.5情景下的相对差值的均值区间分别为-3.02%~2.69%...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省实验林场1983年和1985年营建的紫椴人工林为对象,调查不同坡位和疏伐抚育林分的生长状况.采集紫椴个体年轮样品,分析胸径生长特征,明确紫椴人工林的生长规律,以及坡位和疏伐抚育对胸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下紫椴人工林林分密度、林分蓄积、种群密度、蓄积均相对较大,种群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木材积也以坡下和坡中显著高于坡上;随着时间推移,各坡位紫椴胸径生长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表现出前期下降较快,后期相对平缓,胸径生长整体以坡下高于坡中和坡上,坡下紫椴胸径生长率不仅在生长初期相对较高,在后期也呈现出小幅的生长加速;坡上、坡中及坡下的胸径连年生长量稳定时间分别为20、20和16 a.疏伐抚育后,紫椴胸径、树高和单木材积均显著高于未抚育林分,胸径生长率和5 a平均生长量也有显著提高,但疏伐抚育对紫椴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6种林分密度和2种林分起源下1~7 a生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的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每hm2蓄积量的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探索一定密度范围内巨尾桉的最适林分密度和起源方式,揭示林分密度和起源对林木生长和生产力的交互影响特征,为提高巨尾桉人工林培养质量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1)随着林龄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增长幅度逐渐减小,而每hm2蓄积量增幅在造林后期有所提高,4 a时达到数量成熟;2)各林龄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减小,超过2 a时林分密度1 050株/hm2的总生长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林分密度,每hm2蓄积量则在1 800株/hm2下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3)植苗林的生长和生产力显著高于萌芽林,1 050和1 650株/hm2适合植苗林的树高、胸径生长和单株材积积累,1 800株/hm2...  相似文献   

6.
根据试验区内尾巨桉林分的调查资料及适宜产区的平均生长水平,采用林分总体生长量模型,分别拟合试验区和适宜产区内尾巨桉的胸径、树高的单分子生长方程及林分蓄积的理查兹生长方程。  相似文献   

7.
陈明华 《武夷科学》2008,24(1):82-88
根据试验区内尾巨桉林分的调查资料及适宜产区的平均生长水平,采用林分总体生长量模型,分别拟合试验区和适宜产区内尾巨桉的胸径、树高的单分子生长方程及林分蓄积的理查兹生长方程。  相似文献   

8.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密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8a连续测定资料,对不同密度中幼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的规律,差异不显著;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胸径在1-6a差异不显著,10-14a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林分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各密谋间存在显著差异,8-14a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角规测树生长理论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系统地提出了复测角规固定样点计算林分材积和断面积生长量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利用样地保留木的胸高断面积生长率,实现对林分生长量的估计。在此基础上应用七板林场前4期固定角规样地样本数据对该理论方法进行验证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体系不仅完善了传统方法,而且克服了传统方法中测定林分断面积、蓄积零增长及跳跃等现象;同时证明了固定保留木胸径生长反映角规样点断面积生长的理论式是无偏的。该方法与以角规张角度化或变角规系数估计林分断面积生长在理论上具有一致性,并由此可形成一个完整的角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抚育间伐对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长生 《甘肃科技》2009,25(8):155-156
以54个人工林采伐作业的小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落叶松在两次作业中林分的生长状况进行对照,研究分析间伐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抚育间伐的林分的胸径生长均大于同年龄林分胸径的生长,在幼龄林阶段,抚育间伐控制在总株数45%,总蓄积的15%~30%,间伐没有显著地改变林分的树种组成;间伐降低了林分每公顷蓄积量。  相似文献   

11.
杨桦林普通大,中径材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和临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在立地分类的基础上^「1」,研究了天然杨桦林林分的经营密度,确定杨桦林最佳经营密度为0.70。根据各立地级林分平均胸径的生长进程规律、林分的经营密度模型以及林分胸径与小头直径的相关关系,提出了杨桦林大、中径材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结果表明,采用该项技术,山杨林和白桦林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分别可提高9.50%~24.52%,27.63%。  相似文献   

12.
日本落叶松林分生长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落叶松是我国引种成功最早的造林树种,现已成为我国经济价值最大,分布最广的树种.本文根据影响林分生长的主要因子、林龄、立地指数以及林分密度,采用多因子综合描述的方法,建立了日本落叶松林分生长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鲁山,泰山侧柏林生长生态特性的典范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泰山、鲁山两地侧柏林的生态环境对侧柏林生长性状的影响进行了典范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年龄、土壤厚度、质地和坡度对以高度和直径为标志的生长性状的影响是最重要的;林分密度也应适当注意;而侧柏生长对地形的海拔、坡向、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分敏感。这反映了侧柏适应性强、耐瘠薄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树高与胸径是两个林分调查的主要因子,同时也是衡量林分生长的两个重要标志。树高(H)与胸径(D_(1.3))的关系并非不变的,随时间推移和林分状况的变化,其生长关系需重新模拟,否则在各种调查设计上都会产生偏差。此文针对该地云南松的生长状况拟合出了较为适合当前龄阶的 H—D_(1.3)生长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5.
人工华山松林木出现竞争,影响生长时,一般在13—15年生,胸径达9cm左右,进行间伐,能起到调整密度,改善生长环境,保持良好结构,缩短培育周期,提高林地生产力的目的。不同抚育强度,对林分生长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杉木林分生长个各阶段的起止和生长量大小,因林分起源、立地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同而有差异,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杉木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杉木,檫木,柏木等林分下土壤微量元素状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调查分析了皖南等低山丘陵地区杉木,檫木,柏木不同林分下12个样土壤剖面的微量元素(铜、锌、铁、锰、钼)状况,分析了其有效含量,并调查了各林分的林木生长状况。通过生态系列比较法。初步探明了不同林分下各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与混交方式下的差异。指出在林地土壤富含有机质的情况下,某些林分下土壤中个别微量元素的有效量仍较低,甚至处于临界水平之下,可能存在铜、锌、钼不足的问题和铁、锰富集现象,同时认为混交可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下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动态关系,为全球变暖背景下兴安落叶松林可持续经营中合理的林分密度确定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林分密度指数(SDI)选取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低、中和高3种林分密度梯度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检验确定研究区气温突变点,基于野外调查和树轮数据,分析气温突变点后各林分密度下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趋势,并利用皮尔森相关和滑动相关分析其与各气候因子的关系及稳定性。【结果】在气温突变点后,研究区域兴安落叶松生长出现增强和衰退趋势,且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树木生长衰退比例增高。高林分密度下兴安落叶松生长受抑制程度最高,1988—1990年平均生长变化率为-25%,处于衰退状态。林分密度改变了兴安落叶松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关系,高密度下衰退组树木生长与8月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正相关关系最强(P<0.05),与夏季温度呈稳定的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气候呈现明显暖干化趋势,而低林分密度兴安落叶松保持54%的生长增强比例,树木与温度由低密度下的正相关关系向高密度的负相关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19.
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全林生长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地条件、林龄、密度是影响林分生长的3个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Richards理论方程为基本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立地指数、株数密度、林分年龄3个因子,从而构建了研究区的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的可变密度的全林分蓄积生长模型,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区蓄积量的预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南方杨树人工林各类试验固定标准地和历年调查收集的临时标准地共213块样地数据,构建了适合我国南方地区杨树人工林生长与收获的模型系统。系统模型集成了林分平均直径与断面积、林分直径分布、树高曲线和削度方程模型,以林分立地质量、林分年龄与林分密度为模型的控制变量,按不同经营强度类型给出了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收获模型,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旁置样地检验表明:应用该杨树人工林生长与收获系统模型可以得到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的可靠估计,平均相对误差<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