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入蜀之行是陆游诗歌创作从山阴走向蜀中的过渡。在《入蜀记》中,陆游对前人的诗歌有所引用和考证。这些诗学考证表现了宋代文人的理趣,也影响了陆游的诗学认识。《入蜀记》中表现的诗歌认识在入蜀诗中得以呈现。入蜀诗融合自然、历史、情感,为后来陆游南郑创作的突破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2.
《入蜀记》是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途中的日记,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其中,陆游对于入蜀途中所看到的世情民俗等记载,对于我们研究南宋的民俗现象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对《入蜀记》的解读,本文将从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产及社会生活民俗、精神民俗三个方面入手,来探讨《入蜀记》中的南宋民俗现象。  相似文献   

3.
陆游的《入蜀记》叙其入蜀途中的地理风光、人文历史,在奇山丽水的游览之中,抒发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并借古讽今,抨击时政,充分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主战精神,从而树立了南宋一代昂扬刚健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4.
孙应时是南宋初期的入蜀文人,他因丘崇制蜀而受招入蜀担任幕僚,虽官卑职微,却仍热心政治,尤其是对"吴氏叛蜀"的预见,更体现出其高超的政治远见。然而,现存孙应时蜀中诗约76首,这些诗或为纪写蜀地山水景物之作,或为与友人唱和之作,或为送别之作,而绝少涉及政事。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南岸入蜀古道,是除三峡水道外又一入蜀的重要陆路通道.此道东起湖北宜昌市江南点军区姜诗溪口,西至利川市谋道苏拉口,全长500公里,东连着丰饶的荆楚大地,西可通往“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318国道路线大致上走的就是三峡南岸的西行入蜀古道.古道始筑于商周时期,沿用于秦汉以后一直到现在.历史上每到朝代更替之际,它都被用作军事通道,而太平盛世之时,它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交通生命线.在古道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遗址、墓葬、窖藏、桥梁、石碑、石板路等各类古文化遗迹向我们叙述着昔日商旅、驿差、军队、部族人群等在古道上往来奔波的繁忙图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民族史学界关于僚族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族属源流、演变发展;僚人入蜀;壮族土僚;僚汉关系;地域僚族等几个方面,文章对此作了简要的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7.
北宋文人张咏两次入蜀,在蜀中创作了不少的诗歌作品.他用诗歌记录了蜀地的民俗风情,抒写了对友人和家乡的怀念.在蜀中的诗歌创作,既体现了张咏"助治"的文学观,也反映出五代余风和巴蜀地域对其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蜀道难》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的作品,是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一方面表现了李白对朋友的真切关心和一往深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求仕不遇的感慨与感伤。  相似文献   

9.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过后,杜甫携眷西行,在由秦入蜀流寓同谷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以山水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每首诗甚至每句诗皆可视作"有我",诗歌中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乐观而孤独的旅客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士禛一生两次入蜀,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凭吊古迹,状摹名胜,即景感怀,声情悲壮。蜀地之行的亲身经历,千古三峡的雄奇险峻,自然淳朴的民风民俗,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激发了诗人内心的灵感,而且也成就了王士禛在诗歌创作上一次质的飞跃。从此一扫前期迷蒙玄远、清幽澹泊的诗风,变得意境开阔,风格苍劲,气概非凡。  相似文献   

11.
淳熙元年(1174),范成大除四川制置使.第二年,他便由桂入蜀,开始了晚年的宦蜀生涯.范成大在蜀约为两年,除在职成都时所作诗歌颇多外,他于入、出蜀地途中,亦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他的这些入、出蜀诗歌,或记沿途风光,或吊古今圣贤,或抒思乡之叹,虽题材多样、内容各异,但却是范成大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反映出了他此间的心境变化.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大批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典型。其中有一些个体形象,鲁迅运用色彩中鲜明的黑色对其做了生动有力的刻画,透过"黑色"之象征寓意表达自己特有的思想和情感。此类黑色个体即"黑色家族",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构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就"黑色家族"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个体予以分析,进而对鲁迅的"黑色家族"创作意蕴予以浅探。  相似文献   

13.
卢照邻长于文、赋,艺术成就与诗歌比肩,文体样式包括骚体文、辞赋、应用文三种类型。卢照邻追慕屈原的人格精神,为文多慕楚骚,《释疾文》、《五悲文》可谓代表。艺术特点:上承屈骚精神强烈的抒情色彩,以景写心、自然贴切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14.
卢照邻长于文、赋,艺术成就与诗歌比肩,文体样式包括骚体文、辞赋、应用文三种类型。卢照邻追慕屈原的人格精神,为文多慕楚骚,《释疾文》、《五悲文》可谓代表。艺术特点:上承屈骚精神强烈的抒情色彩,以景写心、自然贴切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15.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生活于蜀地的九年时间里,形成了他成熟的文论思想和主张。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论中的“文道论”、“文气说”,从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主张文学创作应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而且进一步提出了文学批评应秉持公心的原则。陆游的文论充满了积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是有其进步的时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伍联群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3):26-30,34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其生活于蜀地的九年时间里,形成了他成熟的文论思想和主张。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论中的“文道论”、“文气说”,从其自身的创作实践出发,主张文学创作应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吸取素材。我们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陆游的文论进行了论说和评析,指出其对传统文论的反思和改进。陆游的文论充满了积极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对于现代文艺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30年代,卢作孚依托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依靠自身卓越的才干,利用政府、军阀的支持,“化零为整”,合并华轮、兼并外轮,最终实现了“统一川江航运”的爱国志向。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梁实秋关于”丧家狗”的争论,双方都过于意气用事,而且意气中都蕴藏了逻辑锋芒。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鲁迅以其独特高超的逻辑思辨主导了意气,严谨周密而又形象生动破斥了论敌的两个核心三段论。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一系列具有浙东乡土风味的小说对193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为年表四川作家群,在作家本身,年及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一定影响。他们继承和学习了鲁迅年现实主义笔触作批判的武器,批判国民劣根性,表现乡土年民俗的特色,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观察世界的眼光和主体情绪。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着分析庐隐小说的特点:浓厚的自叙传性质;以情感人的悲剧意识;对女性命运的追问;融情入景的笔调。旨在说明庐隐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应当切实加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