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分别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对广东海风藤挥发油进行提取,用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鉴定出25个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鉴定出31个成分,两者共有成分达21个.共有成分含量占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总量的81.48%,占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总量的90.35%.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UAE)萃取果香菊中的香味成分,并进行GC-MS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质量分数.以及卷烟加香应用效果研究.从同时蒸馏萃取物中分离出39种成分,鉴定出19种成分,占化合物检出总量的82.57%.最主要成分为没药醇氧化物A(19.23%).卷烟应用效果表明,果香菊提取物能有效地增加甜韵,提高烟香丰富性,改善余味,掩盖卷烟杂气,使烟气柔和细腻.通过对果香菊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及在卷烟应用研究,为果香菊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SFE-CO_2)和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枸骨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离和分析这两种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比较两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组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SFE-CO_2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检出80个成分,鉴定出其中的47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2.32%,含量最高的组分为蒲公英甾醇;从SD法提取的挥发油中,共检出48个成分,鉴定出其中的15个,占挥发油总量的78.91%,含量最高的组分为β-桉叶醇。两种方法提取枸骨叶挥发油的化学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因此可根据生产需要,选用不同方法提取枸骨叶中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4.
以新鲜柚子花和干柚子花为原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或超临界CO2萃取法对干柚子花和新鲜柚子花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相同方法提取的新鲜柚子花和干柚子花的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基本一致,但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不同,不同方法提取的干柚子花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与相对含量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以往的水蒸气蒸馏,使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岷县当归(AngelicaSinensis(o liv.)Diels)根部(中药药效部分)的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等分析手段对其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共分离鉴定出41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藁本内酯、正丁基芙内酯、亚油酸含量分别为48.16%、12.15%、9.10%.另有α 喜瑞文烯、β 雪松烯等10种化合物为首次自岷县当归油中分离得到.同时也通过对照实验比较了超临界CO2与水蒸气蒸馏两种挥发油提取方法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离鉴定了泽兰中的挥发性成分,考察了HSSPME的操作参数(纤维头、样品平衡时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并与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SD)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FE)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HS-SPME法共鉴定了58种成分,占总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萃取花椒挥发油及化学组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重庆江津产青花椒挥发油,研究了萃取温度的影响,用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共鉴定出3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81%,其中花椒挥发油的特征有效成分之一-哩哪醇含量高达58.79%,表明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重庆江津产青花椒挥发油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从黔西南产野生姜味草中提取挥发油,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水蒸汽蒸馏法出油率0.18%,超临界CO2萃取法出油率1.05%.从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物中分出22个色谱峰,确认了其中的13种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831%;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中分出28个色谱峰,确认了其中的19种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229%;两者有8个共有成分:芳樟醇、橙花醛、香叶醇、香叶醛、乙酸香叶酯、石竹烯、(1R,4R,6R,10S)-4,12,12-三甲基-9-亚甲基-5-氧杂三环[8.2.0.0 (4,6)]十二烷、石竹烯氧化物.水蒸汽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所得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及其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提取重庆江津产青花椒挥发油 ,研究了萃取温度的影响 ,用色谱 -质谱联用仪分析了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 ,共鉴定出 38个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 98.81% ,其中花椒挥发油的特征有效成分之———哩哪醇含量高达 5 8.79% ,表明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提取重庆江津产青花椒挥发油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0.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得到的粉枝莓精油收率为1.86%.利用气相色谱仪-质谱仪(GC-MS)对粉枝莓萃取物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鉴定,并用面积归一法测得各成分的含量.共分离出42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31种化合物,占出峰物质总量的94.32%,主要成分为9,12-十八碳烯酸乙酯17.53%,碳酸二苯酯12.63%,3-(4-苯甲氧基)-2苯丙烯酸-2-乙基庚酯12.31%.其中有14种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离鉴定藿香正气丸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筛选固相微萃取纤维,优化固相微萃取操作条件,并采用GC-MS对解析物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73种组分,主要为烃类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广藿香醇含量最高,为17.6%.结果表明,本实验方法适用于藿香正气丸中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与水蒸气蒸馏法(SD)从山柰中提取挥发油.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了3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6%以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了51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9%以上. 研究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3.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青木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42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2%以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共鉴定出47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7%以上.  相似文献   

14.
微波-同时蒸馏萃取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微波-同时蒸馏萃取刺异叶花椒,GC—MS鉴定其挥发性组分,共分离出95种成分,鉴定57种化学成分,其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百分数为91.39%,主要为挥发性萜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等。除含有δ-3-蒈烯(18.54%)、柠檬烯(11.99%)、α-侧柏烯(5.98%)等外,抗癌活性组分β-榄香烯也较高,达2.65%,具有深入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流体萃取佛手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法提取新鲜佛手和干佛手的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新鲜佛手挥发油的得率为16.2 mL/kg,鉴定出34个组分,主成分为丁二醇,占16.28%;干佛手挥发油的得率为9.6 mL/kg,分2个不同时段用不同的条件萃取,第1个时段鉴定出51个组分,第2个时段鉴定出40个组分,干佛手挥发油的主成分为5,7-二甲氧基香豆素,占19.49%.而且,干佛手第2个时段的挥发油中含有较多的中长链脂肪酸,总量达26.47%.  相似文献   

16.
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忍冬藤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忍冬藤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出31种组分,鉴定了其中的15个组分,占挥发油组分总量的48.39%.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黑云香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黑云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出50种组分,鉴定了其中的22个组分,占挥发油组分总量的69.24%.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水蒸馏法提取野生植物红蓼茎叶中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鉴定了其化学成分,采用归一化法测定了其相对含量.得到结果为:检出18个色谱峰,鉴定出13种化合物,丙烯基苯甲醚为主要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3.66%,其他成分占总含量的17.34%.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以往的水蒸气蒸馏,使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岷县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根部(中药药效部分)的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等分析手段对其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共分离鉴定出41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藁本内酯、正丁基美内酯、亚油酸含量分别为48.16%、12.15%、9.10%.另有α—喜瑞文烯、β—雪松烯等10种化合物为首次自岷县当归油中分离得到。同时也通过对照实验比较了超临界CO2与水蒸气蒸馏两种挥发油提取方法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临界CO2技术提取香榧外种皮并分析其化学组分,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分离温度等单因素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1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120 min,分离温度35℃.在上述条件下,提取物得率17.5%.通过GC-MS分析含量较多的40个化学组分,共鉴定出38个化学成分,发现香榧外种皮超临界CO2提取物中大多为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