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女性散文具有现代性别意识与白话创作两个基本特征,体现了鲜明的文学现代性内涵。它真切地记载了女性意识在清末民初和五四时期觉醒、30-40年代走向成熟、50-70年代受到遮蔽及新时期以后不断深化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进而使女性散文成为百年中国女性由传统向现代生命历程的精神写照。  相似文献   

2.
《奇闻怪事》2013,(3):6-7
男人喜欢凹凸有致的美女,这不是什么秘密,看看古今中外那些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再听听时下那些流行歌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曲线美女一直都是男人的最爱。可是,你想过没有,男人为什么喜欢这种身材的女性呢?现在有一些科学证据可以对此进行解释了。美国佐治亚州格威纳特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曲线美女像毒品一样影响男性的大脑。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求一群男性看一组女性在整形手术前和术后的裸体照片。这些女性的体重在手术前后没有任何变化,只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女性散文具有现代性别意识与白话创作两个基本特征,体现了鲜明的文学现代性内涵.它真切地记载了女性意识在清末民初和五四时期觉醒、30-40年代走向成熟、50-70年代受到遮蔽及新时期以后不断深化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进而使女性散文成为百年中国女性由传统向现代生命历程的精神写照.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小说《狐火》中描画了20世纪50年代前期女性在父权社会中话语权丧失的性别困境,然而叛逆的狐火帮少女们却不屈服于这一困境,试图借助建造姐妹之邦进行突围。她们萌发的女性主体意识使其不甘接受被压制与被禁声的命运,因而通过对文字的掌控以及运用暴力在50年代这一女性集体沉默的年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赵维东 《长春大学学报》2003,13(3):81-82,93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暖昧期、30年代至70年代的消融期和80年代后觉醒张扬的超越期,渐渐走向成熟。这种变化是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妇女解放的步伐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界涌现出了一批以描写交际花为代表的女性形象作品。在现代中国女性论述的背景下,讨论这些作品可见交际花在都市社会空间中构建女性空间、进行性别表演所产生的能动性和颠覆性,从而勾勒出中国现代女性群体在启蒙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沉浮命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觉醒期,30年代至70年代的消融期和80至90年代后的发展期。在女性意识的嬗变发展过程中,显示着女性意识由自觉走向自醒,由模糊困顿到明晰多样。从不同阶段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中,可以透视出20世纪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是为女性文学批评正名以及女性文学批评与女性创作互为动力,初显蓬勃发展态势的阶段;90年代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个有价值的学科开始确立独立学术地位的阶段;2000年以来,女性主义批评打破文学的限制,呈现文化化、多样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19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文化中摩登女郎的出现,冲击了既有的性别秩序,给都市作家带来了焦虑和恐惧。男性作家在文本中将摩登女郎物化、对象化和色情化,使其成为"恶"的代名词,从而在道德上凌驾、驾驭女性。文本中的厌女现象表现了男性再次掌控"她者"的努力,显示了文本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文学研究者普遍认为黑色幽默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与女性作家无关,是男性作家的专利。笔者试图分析美国女作家Carson McCullers最出色的一部中篇小说《悲伤咖啡馆之歌》来证明:黑色幽默并非60年代的专利产品,而是一个持续传统的一部分,或者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早的0196时代;女性作家当中也有擅长黑色幽默的高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在美国外交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孤立主义达到了顶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孤立主义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渐渐动摇。罗斯福顺应时代召唤,勇于与孤立主义斗争,最终使国际主义取代孤立主义走上美国外交前台。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非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政治文化的分裂和对立,导致一种独特政治景观。美国的政治一文化分裂上述主流文化一统天下,全面主导人们的观念、行为(包括政府行为)的局面持续了数百年,直到本世纪30年代。30年代经济大萧条及其引发的严重社会危机,完全暴露了小政府和放任主义思想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宣告了统治美国数百年、被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奉为金科玉律的古典自由主义政策体系破产,信誉扫地,美国的政治一文化分裂由此  相似文献   

13.
在《地下世界》中,德里罗以几个家庭和人物的成长来呈现20世纪50—90年代美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其中包括女性意识的发展。在这四十年间,美国白人女性经历了女性主体性的苏醒到逐渐建构的过程。以“声景”作为切入点揭示小说中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女性主体性建构过程,不仅能呈现声音描写在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功能,更能结合声音与存在的关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力量在整体结构中的平衡与制约,实现多元化的共存。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不久前举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持“独身”倾向的人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其中女性占了相当比例。在单身女性中,几乎半数人不想结婚。而2/3的单身男子却企盼着有一天能与一位心上人共结连理。“现在位置完全颠倒了”。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斯感慨道:“在七八十年代,适宜的男性‘供不应求’,常被那些渴求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客观分析20世纪30、40年代女性文学创作所呈现出的大胆超前的女性意识,细腻真实的女性生命体验,从而探索现代女性作家在女性抗争男权社会,争取女性解放道路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奇闻怪事》2012,(1):16-17
在1998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夜幕笼罩着美国肯塔基州东部的一个名叫阿吉莱特的小城。22时30分~23时,当地一位37岁的妇女戴碧·雷纳德车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山顶去看月食。到了山顶,她刚一出车门,充满淡淡月光的天空一下子变得漆黑一片。  相似文献   

17.
对经济因素在美苏建交和美中建交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正是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的危机以及资本主义主要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迫使美国与苏联和中国建交,以便为美国资本获取广阔的市场,而苏联和中国为了获得美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设备建设社会主义,也愿意实现苏美、中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8.
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强调实体与实体的相互关系,坚持空间动态体现社会现实,展示社会关联。多萝西·帕克文本中的性别政治问题本质上体现为空间问题。帕克在短篇小说《华尔兹舞曲》里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外界与内界相融合,构建起精神、文化和社会多维度的空间图像,呈现出美国20世纪20—30年代女性所遭受的广泛的性别主义、性别压迫与性别规训。文本中的秩序颠覆与话语抗争实质上是一种质疑和挑战男权至上或男女二元对立性别"空间表征"的"空间实践",目的在于建构女男二元对立的"表征空间"。这种对性别空间政治样态的精心规划与演绎,折射出包括帕克在内的美国女性对传统性别空间的质疑与强烈的自我空间诉求。  相似文献   

19.
靳欣 《科技智囊》2006,(6):60-67
从1960年斯里兰卡的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性总理,到1974年阿根廷的伊莎贝尔·贝隆夫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统,她们开创了女性政治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先河。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和平与发展成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欧美各国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到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再现艺术进入女性主义反思的视野,西方新女性主义政治实践与艺术实践的迅速联合,使女性主义电影及女性电影人被推到历史前台。对于美国影视业来说,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界,尤其是受到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影响,电影、电视纷纷刻画了一大批独立但不生硬、充满磨难又坚毅隐忍的女性形象,《克莱默夫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而新女性主义电影发在经历了70-80年代的保守、尴尬、无奈之后,在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时尚女魔头》取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不同时代美国新女性主义电影,反映不同阶段女性主义电影中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