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在新形势下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必要性,以介休市绵山镇村庄居民点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中心村居民点建设的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2.
比较“五普”和“六普”结果可见,我国有6个省、107个地级市(区)、1022个县(区/市/旗)的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更多的县市正在加速步人人口下降区队列。人口持续下降对这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以浙江19个人口下降县(市)为例,人口下降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正面临三大困境,并有三大演进趋势。为此,政府在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时,应遵循人口发展规律有效提升人口集聚能力,调动市场化因素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采用非均衡路径促进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优化,实施重构农村社区的多层面政策革新。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乡土社会。至今,《乡土中国》里提到的重要概念对于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依然受用。怎样解决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遇到的问题?在从传统到现在的过渡过程中,到底是什么力量在阻碍现代化前进的步伐?应该如何应对?该文力图通过梳理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内容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演进的历程表明,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完成中国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进程,关系到中国能否进入一个民主与法治的时代。从探讨乡土社会和市民社会的概念出发,反观中国社会转型的症结所在,可以发现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是其中的一条主线和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契约社会转型时期下,由于社会不公平感增强、社会流动性增加、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和社会信用体系缺乏实际效力等现象的出现,使社会诚信失序的现象愈加严重。文章提出要缓解并改善这一现状,必须通过培养人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关注人们的道德激励与利益动机的相容性,重视现代社会运行中的法律作用,全面推进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建设等外部机制来规制社会失序乱象,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6.
从人口流动差异角度探究其对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并利用全国31个省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流动对东部和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起阻碍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东部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减小,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影响由促进作用变为阻碍作用;中西部地区人口流出持续扩大,但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弱;民族地区人口流入规模增大,人口流动对城镇化影响由阻碍作用变为促进作用。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东部地区依靠人口流入推动其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减弱,城镇化建设应更多注重本地区农村居民市民化和城镇化的质量上;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减小人口流出规模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持续性;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开放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地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该区域内村庄城镇化发展问题意义重大.从发展思路上阐述了村庄城镇化的4个主要层面内容,并结合江浙经济发达地区村庄城镇化发展实例,总结出了产业聚集型、商贸市场型和旅游特色型等3种典型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村庄布局现状研究作为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以甘肃省永昌县村庄布局现状为例,对其村庄布局影响因素、村庄变迁动因、布局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现状存在村庄分布零散、规模偏小,土地集约程度低,村庄空巢现象突显,基础设施配套效率较低等问题,现有村庄布局形态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亟需科学推进县域村庄布局调整,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以及集中居住点适度集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镇化进程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发崇 《科技信息》2009,(34):284-285
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株洲太高水库居民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健全乡村规划体系,加快交通、通信、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改善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有新改善、环境质量有新提高、村庄建设有新变化。完善农村公路网和客运网。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和污水处理。让零散农户向中心村集中靠拢,搬出大地,退宅还田,补充原村庄空缺住宅,让村庄整齐化,也便于配套设施的整改,减少为零散住户修路通电等造成的不必要资源浪费。规划始于理想,措施见证过程与成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日益解体,而现代化的乡村社会体系并未构建起来。河南信阳郝堂村利用内置金融的模式,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郝堂村的内置金融模式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因此通过"内置金融+外置金融+农村土地合作社"模式,明确管理主体,提高村民组织化程度等途径激活农村金融资本,促进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城镇化是中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城镇化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乡土文明的撕裂,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和"安土重迁"为核心的传统孝道的演变。孝道的演变虽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其对乡土中国和"三农"问题的消极影响却是深刻而不容忽视的。乡村社会对传统孝道的强调和坚守,亦是中国城镇化必须汲取的重要精神资源,新一轮城镇化当转变城市本位思路,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和载体,保留对"乡土"的足够敬重,使"乡愁"不仅能够记得住,而且也不再疏远。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的“三农”问题越来越被人关注了,本文以一个村庄为例,具体说明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鄂西南小茅坡营村为例,探讨社会转型时期苗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问题,认为学校教育应当在保持"乡土本色"的基础上,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和使学生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双重任务,从而促进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多元化消费时代已经形成,乡土文化以村落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具有浓郁乡土色彩。借助于市场运作,诸多乡村文化形态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一定程度的社会认同。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村落的消失、农村人口迁移以及消费文化盛行导致乡村文化发展陷入困境。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价值增值,乡村文化整合创新是必由之路。乡村文化整合创新必须运用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观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大战略议题。城镇化的过程必须关注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与均等化。通过分析龙岩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公共服务提供与城镇化之间的相关数据,以及公共服务的内部结构变迁,对未来一段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总量需求作出预测。就如何优化城镇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问题,提出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实现公共资源均衡化分布;探索多渠道供给,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激活各类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功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建设发展导向政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杨博 《科技信息》2011,(32):I0198-I0198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的今天,道德二字似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道德失衡不仅对社会无益,还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对此我们应用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眼光来积极应对,相信光明终会到来。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犯罪问题,是社会转型阶段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其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阻碍,应当引起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足够重视。本文在对弱势群体犯罪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弱势群体犯罪的基本特征,最后阐述了对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亲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乡土关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强关系特质。工程移民因迁移导致社会关系断裂,乡土关系状况也随之改变。本文利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一个远迁水库移民村庄进行考察,发现在迁移初期由于地理空间的改变,乡土关系受损,人们的互动频率减弱,乡土关系由强关系逐步转变为弱关系;为应对迁移后的生存困境,移民又利用已转变为弱关系的乡土关系,从外部获取信息与资源,谋求村庄发展。新时期,移民自由流动回到迁出地,进一步扩展了既有乡土关系,利用其强弱关系交叠的特征,获取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与资金。在流动性增强的当下,在工程移民的后续发展上应充分重视发挥其既有乡土关系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河南乡土作家李佩甫立足于中原大地,致力于新时期乡土文学的创作。他在创作前期勾勒了一副清新风景.后期则描摹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斑驳画卷,表现了作家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关注。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即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但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约束瓶颈。作为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山东省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推进将对其他省份起到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本身城镇化的发展却质量不高、速度不快,因此通过合理的建设途径解决和规避现存的约束瓶颈,能够顺利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各项要求,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同关系,城镇化和资源环境的约束关系,城镇化和我国国情特点的特殊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空间差异的对应关系,城镇化和现行体制的约束关系五个方面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途径,以期顺利推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