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为保证漕粮船只按时抵达目的地,朝廷分别委派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对漕船进行催趱。明初,中央官员的委派并无定制,自万历六年开始以御史为专职催趱漕船的中央官员;清承明制,直至清末。催趱漕船的地方官员,明清两代略有不同。明清两代以漕运为国家命脉,视漕粮为"天庾正供",朝廷设官派员,专司催趱之责,及由此而起。然而在催趱漕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2.
詹璐 《科技信息》2013,(35):156-157
变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它围绕一个关键词"变通"而展开。变译是由黄忠廉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还构建了变译理论的基本框架。而译者是变通和变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实用文体而言,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与心态,必要情况下译者应对原文进行变译,甚至是浓缩或改动原文的内容,来完成传播信息的目的。而黄忠廉教授提出的"变译"理论中的某些翻译方法以及"变译"原则,对实用文体里信息传递的翻译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译者的主体性在运用变译的整个过程也要得到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3.
宋代以前,菊花没有具体的名字,统称为"菊"或"菊花",菊花的命名始于宋代。文人的菊事活动始于陶渊明,在唐宋时期已成为文人的日常文化活动之一,在明清时期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内容。菊花题材的绘画出现在晚唐,繁荣于明清。菊花的命名与文人的菊事活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经与权-古代司法中的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权之道是中国古代司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性策略,体现在执法、审讯、断案、判决等整个司法过程之中,“经”指法律原则,“权”指变通,即古代司法的判决结果不仅要根据律令格式的规定,还要根据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况作出变通。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在贵州东南部一个偏僻村落三门塘所建造的各种桥,成为表达不同时期人们价值观的符号体系,村落文化通过这一符号意义历代相传,并成为村落内部与外部,民众、士绅、官员之间互为沟通的一套解释话语。人们通过桥缔结关系,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超自然之间的意义秩序。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龙母信仰作为水神信仰的一支,历史极为久远,它产生于秦代,历汉、唐、宋、元至明清时期,最终成为南方地区普遍受祭的神灵之一。明清时期,民间信仰成为国家控制地方社会的重要手段,龙母信仰成为国家与地方互动的场域。龙母信仰以其"仁孝观"而借助国家权力得到普遍祭祀,国家则利用龙母信仰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安稳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8.
明清法律规定,聚众斗殴致人死亡,判处下手造成致命伤者死罪。然而,尸伤与致命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并不明朗。面对这种尸伤意义的不确定性,一些官员将常识中的身体要害处的尸伤认定为致命伤。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刑部公布了标注"致命""不致命"部位的《尸格》,以法规的形式合法化了这种做法。但由此导致对致命伤的机械认定,反而可能会妨害司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广泛存在于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的民众意识,探讨明清时期民间秘密宗教在基层社会中如何巧妙结合并利用民众意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笔者在探讨中,侧重结合民众意识从关于信仰诉求、医疗诉求和自身社会地位诉求等几方面因素出发,勾勒出民众意识与民间教派结合互动的动态图景,从宏观层面探讨明清时期在朝廷严厉禁止和打压下,秘密教派与乡土社会的深刻联系,表现出"非常态"的秘密教门在基层社会常态化运转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政府官员私人博客的综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官员私人博客"是指政府官员以网络为媒介,表达个人思想、信息的日志.政府官员私人博客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一个组织;在写作上从选题到信息素材,应该具有个性化和私人化.但是,由于博客的身份特殊,如其他的"名人博客"一样.政府官员的私人博客会引起特殊的关注.在民主制度还不完善,民众与政府平等沟通的渠道不很畅达的情况下,政府官员的私人博客会成为具有特殊背景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因此,有必要从政府官员的私人博客的界定、表达方式、交互作用,以及存在价值等方面综合考察分析这一含有公务信息的私媒体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1.
域外汉籍"燕行录"大多用汉语完成,其共时语料的性质不容忽视,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本土史料更具有真实性,更能反映当时汉语的真实状态,是研究明清时期语言的巨大宝藏。辽东地区一直都是使行线路的重要地区,因此燕行文献中也保存有很多关于东北方言的诸多信息,成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东北语言的使用及语言特征的宝贵材料。本文将这些燕行文献的作者、成书、内容及收录的情况进行简要的考述,以期为东北方言历时语言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明代《通轨》和清代《细草》等材料,阐释明清官方如何借助"程式"和"算式"来操作天文算表,以实现历法推算的"程式化"。通过中朝历法交流中,李朝官员重赂钦天监,"密买"《细草》书册等细节,讨论了《细草》的使用和传播情况,及其在历算中的重要性。此外,分析说明了《通轨》和《细草》在带来推算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历法原理被忽视,影响了明清历算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许逊信仰本为家族孝道与巫术信仰的杂交,后来分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往上攀附道教成为孝道派,与道教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甚至摩尼教等都发生了多方面的联系,在宋和元时期发展成为净明道,到明清时期又攀附道教中的全真道。其二是在继续保持巫术色彩,在唐代发展为闾山教而广为传播,有多个支派。其中传播到湖南梅山地区的部分,与当地法派相融合而衍变为梅山教,梅山教进而在各地传播而发生种种歧变。其三是在这二者的影响下,伴随着江右商帮在全国乃至海外的扩散,以万寿宫作为地方商会聚会之所,作为赣商相互联络的精神力量而存在。上述三个层面,展现了巫术、民间信仰与道教在历史、地域等方面,在术士、道士、官员、士大夫、乡绅、商人等社会阶层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毕敬虎 《科技信息》2007,(22):129-129
吉祥图案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类图案,所占比重比较大。明清时期的装饰图案,大部分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在中国传统中是一个绵延千年永恒性的主题。《庄子》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成玄英疏:"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相似文献   

15.
宋冰 《世界知识》2011,(18):34-35
中国司法机关对外方已经披露的很多线索保持沉默,对在境内行贿的朗讯公司、CCI公司等外商投资企业按兵不动,对涉案的中方受贿者不及时调查。这不仅是司法不作为,更严重的是,民众会把对受贿企业和官员的愤怒转嫁给司法机关,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将遭受沦丧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吉祥纹样发展的顶峰,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鼎盛阶段。本文尝试分析明清时期瓷器吉祥纹样所蕴含的寓意以及其发展演变历史,来探讨吉祥纹样与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之间的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司法应用逻辑是逻辑学和司法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边缘科学,它与普通逻辑比较,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学习方法各有特点。司法应用逻辑在司法实践中包含3个"理":司法工作要有条理、司法工作要会说理、司法工作要能推理。司法应用逻辑在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司法工作的结论必须清楚明确,司法工作的证据必须真实可靠,司法工作的论证方式必须严密。  相似文献   

18.
时间副词"偶尔"是由单音节副词"偶"和词尾"尔"构成的附加式双音节副词。副词"偶尔"始萌芽于魏晋六朝时期,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固化成词的用例,在唐宋时期,诗词中偶有出现,但"偶尔"最终大量应用还是在明清时期。汉语词双音节化是副词"偶尔"的词汇化的基本动因,"偶尔"形成早、成熟晚是与副词"偶"、"偶然"之间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运用地方文献学、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方法,以苏轼在中原为个案、人地关系为视域,在明清时期特定历史坐标中,探究和梳理苏轼中原宦绩以及诗文在中原地区传播的基本路径和承载的人文价值,厘清东坡文化在中原文化中的合理定位,从中似可窥测和勾勒出明清时期华夏文明传承的标准"样本",对于今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战略的实施,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传寿 《科技信息》2011,(5):I0122-I0122,I0110
手工艺本身不仅是一种艺术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以往在当代艺术学、设计学研究领域中,对明清手工艺的关注多限制在造型、审美、材质、伦理价值等方面,少有人从经济学、市场学关注明清手工艺,梳理明清手工艺行业整体发展脉络,探索明清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规律。在此,本文以明清时期分布广泛的棉纺织工艺为基点,从经济学、市场学的视角分析明清时期棉纺织原料市场的发展情况,为探索明清时期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