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自1925年问世以来,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经典之作的代表,多年以来一直被列为中学语文课文。从艺术审美角度看,《背影》的魅力在于"质素与情真"。"质素",即内容、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素朴而不加文饰;"情真",即情感真挚,不做作、不矫情。  相似文献   

2.
运用修辞论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著名散文《背影》的“重复”现象作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背影》的深层蕴含:它揭示了朱自清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和焦虑,而这种矛盾和焦虑是20世纪上半叶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背影》正是这种矛盾和焦虑的一种审美置换。  相似文献   

3.
郜媛  杨洁  魏亮 《科技信息》2011,(3):I0187-I0187,I0184
韩礼德的话语分析模式作为其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框架下研究语言的模式。本文结合这一模式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翻译比较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背影》,多言“以情取胜”,但写作上,从素材、形象到结构、语言,作品却皆以平淡为基调;而其辩证艺术,时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最后一课》、《一件小事》、《背影》(以下分别简称为《最》、《一》、《背》文)中,都有人物的背影描写。同写背影.但描写的手法各呈异彩,安排各具匠心,作用迥然有别。对三课中的背影描写作一番比较、辨析,会有助于把握各自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和借鉴。下面从三方面试作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6.
蒋济永先生在他的对《背影》的解读中出现了以主观替代客观的误读,提出《背影》中的“父亲”的形象实际上是“母亲”的论断,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散文壮阔凤仪,源远流长。本文从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刻画传神、真挚蕴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朱自清《北影》中白描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说明《北影》一文在中国散文艺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白描艺术手法在当代文学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题记 今年是黄昆先生百年诞辰,身在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研究院,我虽然没有听过先生的课,却是看了不少关于黄昆先生的纪念文章和事迹,特别是关于回国的那句"我们回来会有所不同"以及之后几十年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为中国的半导体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精英,黄先生那拳拳报国心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高山仰止的伟岸背影!特别重贴2013年写的博文《大师的背影:请让心安静》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9.
黄薇伊 《科技信息》2013,(13):222-222
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翻译者可以自由选择可行的翻译策略来达到其翻译目的。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以《背影》张培基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环境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三个方面探讨译本是如何在写作手法上体现原文的内涵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是中国五四时期最出色的散家之一,其代表作《背影》更是在中国散中享有盛誉。该作品代表了朱自清的风格:语言平实清晰,感情真挚感人,这一风格的重视应该是决定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以信、达、切为标准,本旨在对张培基的英译《背影》进行分析评价,并着重剖析其在词汇层、语法层和语篇层的风格翻译。总的来说,本认为该译之于原,不仅内容忠实、表达顺畅且风格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1.
要写好散文,就必须选择好散文的表视角度。这是因为它是散文创作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亦是最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决非雕虫小技。在我们的散文艺术瑰宝中,诸多的散文佳作,之所以能自成高格,成为千古吟咏的珍品,就在于它们的作者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朱自清的《背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是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的表视角度──“背影”这个特殊的一面,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什么样的表视角度才算得上是最好的表视角度呢?1.表视角度要新颖、独特一般写人物,方法是灵活多样,然而大多都是从正面…  相似文献   

12.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背影》里,朱自清终于弹出了他真情实感的“泪”,其泪中情,泪中影,耐人品味,引人深思……。 在《背影》里,出现“泪”的地方一共有四处:第一次是正在北大求学的朱自清,从北京南下回家为祖母奔丧,与其父朱鸿钧相会于徐州,“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而流出感伤之泪;第二次是为祖母办完丧事,父子于浦口惜别,父亲为儿子买桔,蹒跚地过  相似文献   

13.
苏晓霞 《科技资讯》2014,(29):218-218
父爱如山,是深沉的,是厚重的,自古以来为人称颂。该文以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为材料进行分析,借车站送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情节,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紧扣"背影"这条线索,着重对文中父亲的描写展开论述。虽然面对天灾人祸,在厄运面前有过痛苦挣扎与命运作斗争以及人情冷暖的反抗,但更多的是显露出父子之间的凄凉而又辛酸的爱。该文围绕父爱这个主题展开论述,透析了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所蕴含着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的记实散文《背影》,是以其父亲的“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其构思相当巧妙得当,把握的也很准确,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我们都知道,在作者的笔下,“背影”成了作者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缩影,成了父子之爱的结晶,成了父子依依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揣摩,细细地品味,我们又不难发现,伴随在《背影》中的都是“泪”的描写。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和异数,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30多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散文,另有译作及文学评论等。可以说她是一个创作丰富的作家。她的名字经常与“传奇”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显赫的身世,杰出的才情,还有她的冷艳,她的孤傲,一切都凝聚在她那离去瞬间的那个背影中。让我们拿出那些没有被岁月遗忘的文字,感受一下张氏文字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散文的品位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散文即“情文”,是一种抒情写意的东西,或者更形象一点地说,是作者渲泄感情的窗口.写人也好,如《雪浪花》、《山村小姑娘》、《背影》、《我的老师》……都不是单纯地写人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写人来表达“我”的情感体验,或敬慕、或钦佩、或思念……;写事也好,如《挥手之间》、《儿行千里》、《最难忘却的一件事》、《也不是一味地叙述故事,构筑情节,而是通过故事或片断或一鳞半爪来写,此事对“我”的震动、影响、感染,或鼓舞或悲恸或无奈……写景状物更不必说,无“情”之景,无“意”之物,从来都不能称作散文,只能是说明文的一种.因此,作家冯骥才说“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流水也说:“散文,是独白,心灵的独白,散文是漫步,思想在人生与文化的广场上散步”,“感觉”、“情境”、“滋味”、“心灵独白”集中体现了一点作者对内情的抒写,因此,从文体特征上理解,对于作者而言,散文是情文!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绿》、《荷塘月色》、恢尼斯》等5篇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很丰富的美育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第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很美。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朱自清的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品。它是培养中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学习祖国的语言,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最好教材之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词使用准确、形象、生动、传神。在《绿》中“踞”、“浮”、“拥”三个动词运用得十分准确、讲究。“踞”是“蹲”的意思,用“踞…  相似文献   

18.
上学的时候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怎么也理解不了文中所说“父亲”的背影会让人刻骨铭心。在父亲去世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的父亲的身影却时常浮现在脑海里,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  相似文献   

19.
“寻幽探胜”,可以说是贾平凹生活的追求和爱好.从他的散文作品来看,无论是《对月》《品茶》,还是《读山》《访兰》;无论是《走三边》《登鸡冠山》,还是游《黄土高原》观《天上的星星》;无论是对《人病》的研究《关于树》的对话,还是对《闲人》《弈人》《名人》的描写;无论是《看人》《哭三毛》《念蒙万夫老师》,还是《祭父》《独白》《守顽地》……都是贾平凹这种追求和爱好的真实写照.从天上地下,漫漫环宇,到社会人生,群体个人;从外在人事的方方面面,到内心世界的角角落落,他都细细观察、细细刻划,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新奇美妙的艺术世界.散文创作如此,在散文理论的研讨上,贾平凹也是如此.“寻幽探胜”,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善于提出别人尚未提出的,以形成自己独特新颖的散文观.理论、实践互相结合,创作、研讨齐头并进,这是贾平凹散文理论永褒绿树长青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三毛对游记散文写作的超越林丹在海内外的华人社会颇有影响的台湾女作家三毛虽然只活了四十八个春秋,但足迹却印留在五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阅读大地》《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背影》《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