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绣面临的问题与灾后产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县1996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羌绣之乡",而且2006年取得了羌绣、羌绣之乡、羌绣故里文化产权注册商标。羌绣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民间刺绣植根于古老的民间历史文化,在那单纯的形式中,负载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羌族民间刺绣艺术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近年来,随着阿坝州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阿坝州羌族刺绣文化高高树起了羌族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特别是汶川、理县、茂县等地旅游区的成功开放,赢得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作为羌族文化的一个代表,羌绣成了阿坝州重要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的羌绣也开始多了起来,规范羌绣的产业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关于羌绣的起源,是目前国内羌学界较有争议的问题,"广义"与"狭义"之说各执一词。相关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古代羌人不仅种植棉花的历史悠久,纺织与刺绣的历史同样古老,其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年代均远早于汉代。  相似文献   

3.
羌绣--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绣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它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和革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羌绣走出了羌寨羌碉,走出了深闺,已逐步被人们赏识.它具有浓郁的羌家风情,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就阿坝藏羌文化风情走廊建设的主要特质、优势劣势、布局规划及优化路径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加速藏羌文化风情走廊的建设,让潜在的藏羌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而优化"一线一廊六带"文化产业布局,推动阿坝旅游的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5.
陕甘川毗邻区域祀神活动中的美术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氐、羌民族本原文化特色,是氐羌民族传统文明和文化变迁的活化石。首先,祀神活动中的服饰、道具及其面具中的图饰符号,是氐羌族系生息繁衍的祥瑞符和祭天仪式的原始图腾。其次,无论区域内庙宇的建筑形制还是神祗造像的装饰彩绘,在"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状态下,传承着氐羌文化的历史脉络。第三,祀神活动仪式中的程序及其符号语言,被赋予了"神性"的权威的,传达出古氐羌民族本源文化特有的意趣。因而,该区域内的许多民间文化习俗,特别是祀神活动保持了氐羌民族原有的文化神韵。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助考古、神话、岩画对古羌乐舞进行考证和分析。认为舞蹈纹彩陶盆、陶鼓和陶哨,是古羌乐舞最早的实物见证;昆仑神话中的描述是古羌乐舞最早的记载;岩画是古羌乐舞的影像再现;古代文献中的"连臂踏歌"是古羌乐舞的发展记录。提出了古羌乐舞与藏族舞蹈一脉相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为例,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的重大意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不利因素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并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着力方位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  相似文献   

8.
将服饰产品设计中的丝带绣设计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通过丝带绣设计规律的分析、各种数字化实现方案的对比,对如何实现丝带绣的虚拟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以VC+ +6.0为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了丝带绣虚拟设计系统,研究表明,该系统能较真实地展示设计完成的丝带绣作品的效果,具有快速、方便、智能、真实等特点,将该系统运用于实际生产中能省略样绣的过程,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市场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祭祀性舞蹈"羌姆"。大约在公元8世纪由莲花生大师在主持修筑桑耶寺的过程及开光仪式中所创。藏族传统寺院法舞"羌姆"从"金刚舞"的传入,在西藏发展了几千年,积极地改革形态,充分吸收苯教仪轨和民间舞蹈形式,使"羌姆"更加民族化,与当地文化接壤,集中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它以绚丽的形象宣扬着佛教教理,扩大佛教的影响力。而这绚丽的形象,无论是古朴的舞蹈、诡异的面具,还是华丽的服饰都是藏族文化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晋末,五凉政权凭借河西天然的地域经济割据称雄,地域内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其进行经济调控和行政运作的基本依据。由于此期羌人的数量占优势,故此间的人力资源是以羌人为主的民众。而羌人在河西久居,多年的经营垦殖,河西的土地资源亦异常丰富。河西的其他民族也日趋羌化,在以羌人为主体的各民族百姓的支持下,五凉得以割据存在并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无锡和苏州两地刺绣是广义"苏绣"的两个重要分支。文章从历史演进过程看锡绣与苏绣的发展,并从工艺细微之处探究两种刺绣风格在纹样、色彩、针法上的区别,就各自目前面临的市场差异及产业化发展趋势进行阐述。通过对两种刺绣风格的探究与比较,为传统手工艺研究和刺绣史作出补充,并期望推动苏绣与锡绣两种刺绣艺术走上全面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黄岩市抽纱厂试制成功的手机结合叠绣工艺品,于1992年10月2日通过浙江省科委委托台州地区科委组织的鉴定,产品填补省内空白。该系列产品采用几何图案或传统纹样组叠造型,辅以手机结合叠绣工针新工艺,具有构思新颖、风格独特、视觉效果清新、工针精湛、生产工效高等特点。它包括叠绣台布、绣衣、床上用品、窗帘、靠垫、盘布等七大类72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坳瑶蝴蝶绣的工艺特点和类型,进一步探讨坳瑶蝴蝶绣与梁祝故事流传的渊源,和与道教阴阳二元观念的关系,同时通过与其他民族蝴蝶绣的比较,提出坳瑶蝴蝶绣与贵州苗族蝴蝶绣也有一定的联系,是坳瑶曾经居住在贵州的见证,反映了坳瑶的民族迁徙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地面、半地穴居,再到地面楼居的民居建筑形制,结合历史空间地理和考古资料分析,沿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下半缘,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一条连续的、系统的和完整的"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发展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5.
藏羌彝走廊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中国西部多个少数民族历史存在的本相与内涵。本文在这个新视角下,集中研讨空间生态文化美的意蕴。藏羌彝处在一个地理、气候、地貌共有的空间,创造了同而存异的物质空间、非物质空间的生态文化,在相对历史发展中,各自守候"我者空间文化"的生态美发展,同时创造、生成彼此亲和、互补的美的文化生态。守候与亲和,是藏羌彝走廊文化生态美的境界与生态机理。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古材料及文献分析,认为古氐羌始居于中国西北,源于属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和相继发展的齐家文化的"西戎"民族集团,并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南下、西进、再南下,到达了中国西南地区,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民族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老羌医的调查,认为将民间医直接请入体制内的做法太过强势,易造成老羌医的不适应;且当充满温情的民间医进入体制时,原来和谐的医患关系遭遇重构,老羌医的"头痛"提示了现代医患关系的"畸形",值得反思;在民间医药跨入正规医疗体系的过程中,作为正规医疗体制构建者的政府部门的行动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开发人手,指出宁波金银彩绣工艺在旅游开发方面的独特价值,并从刺绣材料、刺绣工序、刺绣过程、刺绣体验和刺绣鉴赏等五个方面,分析说明宁波金银彩绣工艺的旅游开发可以采取的方式,为宁波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藏羌古碉集中反映了藏羌地区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从古至今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众心理、建筑艺术等各方面的变化,被赋予了内容丰富的文化观念,有着历史文化、建筑、民俗、宗教文化信仰及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成为纪录这些时代藏羌地区的各族人民生存状态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徐照芳 《创新科技》2014,(12):114-115
汴绣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使用较为广泛,但是作品中体现汴绣的时尚语言特征的作品却是很少,对如何实现汴绣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值得我们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