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川北农工学院化工系,1956年化学系随学校迁入成都,1999年化学系与原生物系合并组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2003年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拆分为化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2005年化学学院更名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院是四川省首批化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化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是四川省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  相似文献   

2.
<正>三峡大学水利工程学科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首批立项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是湖北省首批品牌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专业。1998年水利工程成为国  相似文献   

3.
<正>特种废水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于2013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实验室依托于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两个四川省一级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融合了环境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专业、化学专业的优势资源而建成。实验室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是四川师范大学应用型学科一个重  相似文献   

4.
<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79年,1993年硅酸盐工艺专业为原国家教委首批高等工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6年该专业被授予"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分别批准为"国家  相似文献   

5.
正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最早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院系之一,现已成为融农学、理学和工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包括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共5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四川省品牌专业,动物医学专业为四川省品牌专业。学院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共14人,四川省和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人,1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励计划;有教授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40人,留学回国人员13人。学院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包括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  相似文献   

6.
正西安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水文学及水资源国家重点学科、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支撑条件。流域暴雨洪水感知调控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7.
蔡禺,1964年9月出生于四川乐至县,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首批省委集体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四川省和泸州市学术和技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2000,(2)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60年。1997年,北京工业大学正式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按一级学科招收本科生,逐步按新调整的二级学科培养研究生。目前该学院拥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化学硕士授权点,拥有材料学博士授权点,并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和项目博士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1992年以来一直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也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近5年来,先后投入建设经赞12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9.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依托学校建立的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东大科技园)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15家首批试点及22家首批授牌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经过8年多的建设,目前东大科技园共形成孵化场地近5万平方米,包括以学校直属运作的南京长江后街创业园、苏州园区,和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江宁园区、河西新城园区。东大科技园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东南大学国家“863”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规范运营的高科技企业,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落实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为实现东南大学的争先进位和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学院概况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校之初成立的硅酸盐工学和塑料工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成,现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特色专业)共4个专业。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功站,拥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1.
古光甫  巴世光 《科技信息》2010,(10):I0198-I0198
天津职业大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共同探索"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  相似文献   

12.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2003年。由机械工程学院的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热加工专业合并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现有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及工程、焊接及控制工程、表面科学与工程四个教研室;材料加工、材料分析测试和高能束加工三个实验中心;材料与化学、计算材料学两个研究所。学校从1979年开始办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即热加工及热处理专业。  相似文献   

13.
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江苏省高校中最早设置材料学相关本科专业和最具早有硕士点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学院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2个一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领域和6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工程实验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14.
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江苏省高校中最早设置材料学相关本科专业和最早具有硕士点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学院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2个一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领域和6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工程实验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15.
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江苏省高校中最早设置材料学相关本科专业和最早具有硕士点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学院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2个一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领域和6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工程实验示范中心。  相似文献   

16.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了几年来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方案。讨论了实验课程结构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及实验课与理论课的衔接,并对改进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7.
華工學人     
<正>杨超教授Professor杨超(Yang Chao),汉族,四川省通江县人。2000年毕业于燕山大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保送进入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专业硕博连读,2005年9月获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ZrTiCuNiBe大块金属玻璃的冲击波效应研究"获2008年河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7月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地位和特点出发,结合国家新工科建设背景和中国矿业大学专业背景与现状,介绍了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与发展历史和基于新工科的建设目标与实践探索,从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训练、推进课程建设、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等入手,旨在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的众多问题,以达到新工科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正3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我校网络与新媒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新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封装技术、环境工程、国际商务等3个专业新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我校长期以来持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取得了新成效、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Z1):186-186
<正>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2008年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专业实验教学示范建设单位。中心以学校"通信与信息系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依托学校"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平台支持和"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专业技术支撑,秉承"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全校理工科专业开展通信与信息系统类实验教学。自实验中心成立以来,从教学理念到管理体制,从教学改革到师资队伍建设,从科研促进实验内容建设到实验设备和系统开发,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中心已发展成了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