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晓蓉 《科技信息》2012,(25):35-37
中国和德国是世界第一及第二大出口国。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欧洲对华投资和技术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自2002年起一直是德在亚太地区最大和欧盟外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德双边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1世纪以来,中德双边贸易先后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目前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阶段。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德双边贸易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这也关系到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德国双边贸易总量、商品结构以及产业间贸易程度的研究,分析了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现状、特点,及目前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最后对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欧盟东扩后,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东扩给中欧贸易关系带来的机遇。新成员国融入欧盟的统一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欧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也带来了挑战。为进一步发展中欧贸易关系,我国可采取加速升级双边贸易结构,加强有效对话机制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至2003年,日本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2004年1-11月,中日贸易总额达1514.9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日本企业对华投资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继1987年-1989年、1993年-1996年两次投资高潮后,2000年起日本企业掀起第三次对华投资热潮。日本对华投资占我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7.37%上升到2003年的9.45%。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7月,在中美贸易战硝烟弥漫之际,德国媒体聚焦的则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对德国的访问。在此访期间,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双方农业、教育、青年、卫生、化工、通信、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20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据统计,2017年中德贸易额达到1866亿欧元,中国连续第二年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观察家们一方面对中德之间还在继续升温的全面经济合作信心满满,另一方面也难免习惯性地充满"政治联想",把当前中德关系升温解读为"拜中美贸易战所赐"。笔者无意对  相似文献   

5.
世界博览(以下简称博览):中国连续10年成为蒙古第一大投资国,连续9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您认为今后两国经济合作的趋势会是怎样?  相似文献   

6.
陈晔 《科技与经济》2020,33(2):106-110
基于2001—2017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核心因素,并引入贸易非效率模型进一步探究贸易非效率因素,找出贸易阻力。研究表明,经济规模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的促进因素,人口规模和地理距离对双边贸易的抑制作用明显;贸易非效率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干扰大,关税、区域贸易协定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是贸易非效率的主要构成因素,影响了贸易潜力的发挥。据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姜锋 《世界知识》2020,(2):12-15
近年中欧关系整体上可以用三个"史无前例"来形容——关系密切程度"史无前例",摩擦面之广"史无前例",彼此合作潜力之大同样"史无前例"。中欧关系密切程度史无前例。在经贸领域,2018年中欧贸易额达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欧盟已连续1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多年来也持续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影响,介绍了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和金融危机下的中俄贸易走向。认为:金融危机使高度外向型发展模式的中国外贸受到重创;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俄罗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未来中俄两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度将越来越大,任何一国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另一国产生影响,加强中俄战略性经贸合作将使两国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把国际贸易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都有较高的外贸依赖度,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并根据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和现状,提出了今后发展双边贸易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利用WWZ法将2000—2014年中美制造业双边贸易总值分解,然后从增加值视觉剖析两国制造业双边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贸易互补变化。结果表明:美国对中国出口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而中国对美国出口虽由低技术制造业为主转为中高端制造业为出口大宗,但美国依旧控制着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生产链条;传统贸易统计口径严重高估中美贸易差额,补偿性及竞争性贸易逆差符合美国经济利益;中国低技术制造业比较优势下滑,但中美仍有贸易合作空间;中国作为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加工厂"为美国输入高额利润的模式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