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丽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5):58-60,89
绿度母是藏传佛教密教观音部的佛母,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在藏传佛教中广为流传。绿度母造像是根据一定的造像仪轨和经纶塑造的,她造像的身色、坐姿、手印、宝冠、衣着、莲座、莲花均代表自身独特的宗教内涵和宗教意蕴。  相似文献   

2.
观音是佛教创造的一尊菩萨形象。观音形象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从进入中华大地便开始了形象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历经数朝数代,实现了观音形象从男身到女身、从上层到下层、从神圣化到世俗化的转变过程,并演绎出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多种变身。这一转变既体现了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的思想,又体现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4):106-110
观音全称"观世音",别称"光世音""观自在"等,是汉族人信仰的菩萨之一。8世纪中期以后,吐蕃统治河西,藏传佛教的观音形象也在该地广为流传。汉藏观音信仰对西夏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和黑水城等地,保存有大量西夏时期的观音造像和观音绘画等。论文对黑水城和敦煌等地出土和遗存的西夏观音绘画、经变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考证。  相似文献   

4.
南诏大理国史料传世不多,对于治史者而言,文献无所征是相当棘手问题。幸而南诏大理国建寺造像甚多,图像写史的内客相当丰富,其中2部宗教绘画手卷流传至今,一是《南诏图传》,二是大理国《张胜温画梵像》。前者描摹诸佛、菩萨、梵天和国主法相,是以静态图像为中心的对称式组合;后者则更侧重于叙述故事——以连贯情节与动态场景来铺叙观音七化与南诏开国的历史,也就是东南亚南天密教观音佛王信仰传入南诏,并逐渐为王室所信奉的过程。2部画卷曾引起了海峡两岸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深入探索南诏大理国民族宗教文化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足宝顶佛教造像中有一些鬈发人造像,甚为独特。可分两类:一类宋代称为道者,指出家而未得度者。如大佛湾19号缚心猿锁六耗图中的主像鬈发人傅大士,21号柳本尊行化十炼图中二身鬈发人柳本尊,小佛湾1号本尊轮藏塔第一级北面鬈发人赵智凤。另一类也可称为道者,是往古佛前的成道者。如大佛湾4号广大宝楼阁三鬈发人宝髻、金髻、金刚髻等。宝顶的鬈发人造像是道者造像,是赵智凤居士佛教造像之独特标志。  相似文献   

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106-110
观音信仰在其不断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乃至民间民俗文化相适应,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独特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信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此,论文首先论述了观音信仰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则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观音信仰的六种信仰方式做出了社会学视野下的具体分析;最后,将观音信仰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论述观音信仰如何实现从个人信仰到社会信仰的社会化机制建构,旨在揭示观音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出观音信仰及观音学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7.
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时期非常独特的一类佛教造像,其研究存在起步晚,过分倚重于一些期刊、图书、图片等文献及有限的实物资料,轻视基础资料的全面收集和整理,研究方法过于单一且缺乏创新与突破的问题。运用考古学、民族学、美术史学、文献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协同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跨学科、跨区域的宏观性、整合性研究,不仅是解决该项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走出困境并有所突破的有效途径,亦是对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在理念、方法上的思考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观音信仰是我国民间乃至整个华人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宗教信仰。对于这一重要的宗教现象或社会文化现象,历来学界都非常关注,但既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音文化的内涵、观音法门的表现形态、观音思想的组成与主要特点、各种观音灵验故事、诗文  相似文献   

9.
张汝梅 《科技信息》2006,(3):202-203
观音在大理地区受到广泛崇拜。在《白国因由》,“莲池会”经文以及民间传说中都有观音形象出现。本文通过对这些观音形象的分析,得出在白族民间信仰中,观音不单只是佛教意义上的神,更加是体现了白族人民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并与大理农耕文化紧密结合的一尊神。  相似文献   

10.
观音信仰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崇善文化,尤其在大中华文化圈和我国大陆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享有崇高的信誉。文章结合以大量史料和实地考察,论述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与习俗文化,以及在两岸四地的传布与影响,并积极倡议以"观音信仰"为契机,充分发挥普陀山观音道场的中心地位和引领作用,以"心灵相通"民族认同为抓手,努力促进两岸四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观音故里”是昌吉市曾经使用的宣传名片之一,在昌吉打造观音故里的同时,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也抢先打造观音故里,三地“观音故里”之争各执己见,各有论据。本文通过引证丰富的佛教历史遗存、西域古籍文献等,选取生命美学视角分析观音意象创作的生态环境,对“观音故里”生成于昌吉的观点以合理的文化阐释,旨在强化昌吉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泰山扇子崖下,发现了一尊罕见的摩崖造像。根据地方史料的记载以及与相关信息的比对可以认为:这是在泰山上首次发现的泰山老奶奶的民间造像,而且这尊造像的背景与白莲教有某些联系。  相似文献   

13.
佛教造像碑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北方曾盛极一时,但之后就迅速衰落。青州作为这一艺术形式向东传播的最后一站,是造像碑发展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州佛教造像碑呈现出碑与像相分离的特征,和关中、河洛地区相比,首先,青州佛教造像碑在碑阳构图上从先前重龛像装饰转为直接对主尊佛像的装饰;其次,重视对主佛背光纹饰的刻画,以繁缛的背光装饰烘托佛像的神性。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6):110-114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观音信仰在输入到中国之后,受到选择和改造。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功能的选择上,救苦救难及其与中国孝文化结合起来的送子功能成为鲜明的特征;二是创造出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新内容,专门宣扬观音的疑伪经大量出现,观音的形象由男性转变为女性。密教下的千手观音,也最终演变成与孝文化结合的香山大悲菩萨的形象。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国化了的佛教一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观音在大理地区受到广泛崇拜。在《白国因由》,“莲池会”经以及民间传说中都有观音形象出现。本通过对这些观音形象的分析,得出在白族民间信仰中,观音不单只是佛教意义上的神,更加是体现了白族人民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并与大理农耕化紧密结合的一尊神。  相似文献   

16.
选取云冈第18窟窟壁具有典型性代表的小型造像群,立足艺术学的学科视角与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造像的形式语言与构图的视觉心理平衡等问题,以期对第18窟窟壁小型造像在考古学与视觉文化层面的共认之处,进行全新的理念分析与意义解读。与此同时,通过阐释图像的形式语言特征,运用多元学科交互比较的方法研究艺术问题,试图为造像艺术及相关视觉艺术的作品分析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的密宗造像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像风格和艺术魅力在中国美术史及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通过对藏传佛教密宗部造像艺术的系统、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在保留了古印度、喀什米尔、尼泊尔风格深刻影响的基础上与藏民族自身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民族美术样式。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观音信仰在输入到中国之后,受到选择和改造。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功能的选择上,救苦救难及其与中国孝文化结合起来的送子功能成为鲜明的特征;二是创造出与自己文化相适应的新内容,专门宣扬观音的疑伪经大量出现,观音的形象由男性转变为女性。密教下的千手观音,也最终演变成与孝文化结合的香山大悲菩萨的形象。佛教的中国化发展为中国化了的佛教一并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一个虔诚的教徒因为遇到难事,便到寺庙里求拜观音。他走进庙里,发现观音的像前也跪着一个人在顶礼膜拜。奇怪的是那人长得跟观音一模一样,于是就上前问道:“你是观音吗?”“是的。”那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第一纽带。而以研究观音信仰为核心的观音学蕴含着丰富的佛教发展史的内容。通过对观音信仰及其文化现象的研究,能够准确认识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人文性、多元性、世俗性、圆融性等基本特征,从而认识其在当代中国文化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推动中国文化的复兴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