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婧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9):97-100
《我的安东尼亚》与《菊花》均为美国20世纪前半期的作品,它们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女性与自然的生存状态及相互关系。依据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可从女性在男性世界的斗争、女性在自然世界的融合以及女性在自我世界的坚韧三个层面探视作者的性别差异对于生态女性主义文本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的女作家们,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光荣传统,全方位展开女性作为女人的言说,在女性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方舟》到《银河》,张洁和张抗抗两位作家都从"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女人和自我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探索,凸现了女性灵魂深处的"男人情结".  相似文献   

3.
甘小群 《科技资讯》2013,(31):229-229
1847年10月,英国出版了一本署名为柯勒·贝尔写的长篇小说——《简·爱》,作品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任何一部作品都是褒贬并存,《简·爱》也不例外。本文要讨论的是女性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作用下的无助和在这种女性意识里的爱情。  相似文献   

4.
格奥尔格·卢卡奇提出的"物化"理论主要属于哲学范畴,但是,如果把它应用于文学领域来分析英国18世纪女性被物化的现象、原因和本质,则更能有助于了解女性物化现象的相关理论和其发展的特点。结合英国18世纪出版的三部小说作品——塞缪尔·理查逊的《克拉丽莎》、丹尼尔·笛福的《罗克珊娜》和弗朗西斯·伯妮的《塞西丽亚》,以作品中女性物化现象为切入点,探讨由于女性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地位,婚姻中也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加上父权制度的统治和长期以来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压迫,女性的命运一直在男性社会中被物化,成就了父权制社会显形物化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了文学的世界,但是受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格局的影响,大多数文学作品对于女性的描摹很简略,这和女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符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虞姬仅在项羽兵败时才出现,所占笔墨极少,但却给后世的文人及艺术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本文试图从虞姬短暂的形象展示和《虞美人》词所展现的艺术世界来解读虞姬们的悲剧——其实也是“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鲍迎迎 《科技信息》2010,(20):155-155,158
《觉醒》和《欢乐之家》这两部作品分别再现了当时女性的特点和境遇,顺应了女性解放和追求自我的潮流.本文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异同点出发,分析了她们如何沦为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探寻了导致她们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到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吃碗茶》的男主人公——美籍华人王宾来——形成了自我矛盾的个性,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所面对的问题。然而通过一系列的尴尬与痛苦,他终于走出自我,很好地适应并融入了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的女作家们,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光荣传统,全方位展开女性作为女人的言说,在女性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从《方舟》到《银河》,张洁和张抗抗两位作家都从“女人和男人的关系”“女人和女人的关系”“女人和自我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女性自我进行了探索,凸现了女性灵魂深处的“男人情结”。  相似文献   

9.
《还乡》是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的代表性悲剧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尤苔莎这一极富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她的个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发生了错误的变化。本文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对尤苔莎的自我身份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砖巷》和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都以明确的妇女解放思想,通过对女主人公相似经历的描写,在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压制的同时,极力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这两部作品在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比较这两部作品,不仅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发表于1976年的《复活节游行》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女性小说"。在作品中,耶茨从一个男性作家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都市普通家庭两姐妹,用犀利但满含怜悯的笔触展示了以主人公艾米莉一家为代表的孤独的女性群体,是作家在其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之后所描述的"第十二种孤独"——女性孤独。从孤独的女性主题着手,以《复活节游行》的分析为突破口,结合存在主义探讨作家对女性孤独的理解,并试图找到破解现代人孤独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约翰·契弗是美国着名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细致入微、幽默嬉戏的笔调生动地刻画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被誉为"美国郊外的契诃夫"。《巨型收音机》与《游泳者》是约翰·契弗的两篇代表作,分别创作于1953年和1964年。两篇作品尽管故事内容不同,在写作手法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有荒诞神秘的故事情节、高超绝妙的写作技巧和生动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分别产生于中国和美国的两部作品——《紫颜色》与《黑氏》,都描写了受压迫的女性摆脱束缚,寻找自我的过程。但她们的成长道路又迥然不同,黑氏依靠异性之爱,西丽亚则依靠姐妹情谊。这种不同源自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反映了不同国家女性解放的特点,但它们的最终目标仍是两性的和谐,文学在其最高意义上仍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4.
张丽红 《科技信息》2011,(1):195-195
《时时刻刻》是美国的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在1998年发表的小说,作品一问世,就吸引了许多读者和评论家,当年即获得“笔会/福克纳小说奖”(ThePEN/FaulknerAward),翌年又获得“普立策小说葜”(ThePulitzerPrize)。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三个人物:现代女性主义的先驱——伍尔夫太太,茫然的家庭主妇——读者布朗太太,反叛的自由女性——与该小说女主人公同名的达洛雏夫人。通过对这三个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和不同问题的三个女人的描写,突出了她们时时刻刻都渴望着自由和幸福,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体现了女权主义发展的历史。本文试图从女权主义角度,探析《时时刻刻》所反映出的女性主义特征,提高人们对妇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以女性批评理论家们建构的理想的"女性社会"为理论框架评析托尼·莫瑞森的《秀拉》所描述的"女性社会"蕴含的警示与希望。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以夏娃和海伦娜为代表的女性建立的"女性社会"是传统男权社会的复制,存在种种弊端。通过非同寻常的友谊,秀拉与奈尔共同建立了差异性认同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生理学意义上的"女性社会",展示了建立新型"女质社会"的可能与希望。  相似文献   

16.
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金色笔记》以女性作家为主人公,以作家自身的自传经历为依托,向读者呈现出女性作家在成长与发展中融合其自身存在的"男性气质"的过程,以分析心理学派创始人荣格的阿尼玛("女性气质")与阿尼姆斯("男性气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金色笔记》中的女主人公在男性社会中从彷徨、恐惧到融合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进行创作的过程。小说深刻地揭示出:要想真正面对自己,完整地生活,女性作家必须融合其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的作品大多表现出对名节的追求,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此时兴起的女性弹词作品与时代风尚紧密相连,女性心理、女子追求在作品中有充分表现.第一部由女性创作的弹词小说《玉钏缘》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霍桑《红字》的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字》自问世以来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和关注。不同的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正是这些不同的看法导致了文本的多种解读范式,增加了小说的模糊性和神秘色彩。根据一些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从《红字》所塑造的反叛女性——海丝特对传统妇女“客体”形象的颠覆以及自身女性意识的萌芽、觉醒和成熟等方面入手,对《红字》作一番女性主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戴茗柯 《科技信息》2009,(11):104-104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以华裔背景为依托,以女性为主题,描写了处于双重边缘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表达了摆脱男权社会的强烈愿望,对男女平等的渴望以及女性应该自尊、自立、自强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其作品《女勇士》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刘相雨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76-80,119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