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阮元是清代中后期号称“三朝(乾隆、嘉庆、道光)元老”的封疆大吏,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献大师。原籍江苏仪征,生于淮左扬州,系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他曾先任浙江学政,后任巡抚,长期客居杭州。《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四有传。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称他是“清代羽翼经学之功臣也,而其学识之博,则王昶朱筠辈所远不逮”。由于阮元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又能做到谦虚谨慎,博采众家所长,因而在经史、训诂、文字、金石、校勘、历算、舆地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阮元一生著述宏富,有《攀经室集》58卷、  相似文献   

2.
清代浙江巡抚,始设于顺治二年(1645),驻地杭州,是清朝最早设立的巡抚之一,也是有清一代驻地、辖区、名称最为稳定,延续时间最长的巡抚。因此探述这样一个特殊职位设置和职掌的情况,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清代督抚制度,全面理解浙江地区在清王朝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更准确地把握清王朝历史演变的概况。  相似文献   

3.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一期发表了王炳护先生的大作《鸦片战争前夕地主阶级改革家陶澍》,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确为优秀之作。关于陶澍的生平,王文是这样介绍的:“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少年时期的陶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曾就学于岳麓书院。嘉庆七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并历任四川乡试考官、御史、吏部掌印给事中,四川川东兵备道;道光朝担任山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巡抚,江苏巡抚,官至两江总督兼理  相似文献   

4.
李振钧是清代安徽安庆府太湖县的状元,但在状元及第后直至逝世的十年时间里,一直任翰林院修撰,未能进取宰辅、各院部长官、总督与巡抚等职,一举成名之后便再无回响,直至默默无闻,其中原因引人思索。通过分析李振钧的殿试对策卷以及诗歌作品,并结合时代背景,可以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李振钧的个性不合于时,二是封建社会末期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人才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5.
安徽最早的民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是陈独秀为家乡安徽创办的革命刊物,对安徽革命运动的发展做了有益的开拓。介绍了《安徽俗话报》的由来、办报宗旨及影响,分析了创办《安徽俗话报》时期的陈独秀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6.
清代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巨著。其书在清代已有几种版本,声誉渐高。“五四”以后,由汪原放校点,亚东书局排印出版。汪原放请胡适作序,胡适当时正对小说考证有浓厚兴趣,就写了《吴敬梓传》代序,书乃大行于世。陈独秀、钱玄同都写文章推荐。如胡适说:“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这是1920年的事。到1923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对这部书也给予高度评价,如“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  相似文献   

7.
研究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有关著作及文献,可以得知其一生曾三次到过安徽,并与安徽名人左眉、张小兮等多有交往。研究章学诚在安徽的行踪、交游及著作,对研究章学诚生平及安徽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解读《红楼梦》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楼梦》服饰是清代服饰文化的缩影。为了探究清代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文章从《红楼梦》服饰的外在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了对清代服饰产生影响的各项社会因素,从而得出——清代服饰同时受到服饰政策、文学政策、等级制度、传统戏曲服饰、清代家族排场以及社会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清代八旗子弟书《思凡》《僧尼会》和冯至的诗歌《帷幔》《寺门之前》,都是以寺院中的僧人和尼姑的情感世界作为抒写对象的,都写出了僧尼生活的清苦孤寂,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写于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承载的是世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简单向往,而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则是诗人对生命痛苦本质的追问。所以,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泼辣而大胆,五四后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却感伤而凄楚。  相似文献   

10.
清代八旗子弟书《思凡》《僧尼会》和冯至的诗歌《帷幔》《寺门之前》,都是以寺院中的僧人和尼姑的情感世界作为抒写对象的,都写出了僧尼生活的清苦孤寂,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写于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承载的是世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简单向往,而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则是诗人对生命痛苦本质的追问。所以,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泼辣而大胆,五四后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却感伤而凄楚。  相似文献   

11.
王飞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3):124-126
从清代目录学发展的整体状况和姚鼐个人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四库全书总目》对《惜抱轩书录》采弃的原因,旨在说明《惜抱轩书录》的学术价值和清代皖籍目录学家对目录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吴其濬(1789——1846),字渝斋,自号雩娄农,河南固始县人。他在清代的乾嘉盛世中丁丑(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后历广东乡试正考官、国史馆协修、南书房行走、提督湖北学政,通政使司副使等要职,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考试御史,转兵部侍郎、户部侍郎。道光二十年(1840)起代理湖广总督兼湖南巡抚,后改代理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道光二十五年(1815)调福建巡抚,改山西巡抚兼提督盐政,直至道光二十六年病逝,吴其濬在庙堂之上位处清要;处江湖之远作封疆大吏,他都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朝廷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研究清代学术史 ,注重揭示各种学术思潮和学派兴衰的内在因果关系 ;治学主张中西文化结合 ,并且对清代学者治学精神与方法进行总结概括。撰写了《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相似文献   

14.
清代经学繁盛,对整个清代的政治、文化、学术、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及钱穆同名作,按照近代人的观点,对包括经学在内的清代学术作了初步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科学地总结这份文化遗产的工作,尚属空白。吴雁南教授数年前即已着手编写《清代经学史纲》,并作为历史系研究生、本科生选修课教材,多次使用,现又邀请何正清、罗永奎、陈奇、张恒平、陈茂昌、高申鹏等同志对该书作进一步修改,公开出版。全书计20万字,分五篇。第一篇《绪论》,介绍经学演变概略、清代经学的特点、研究清代经学的方法。第二、三、四篇分清代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依次介绍清代理学、汉学和今文经学。关于清代理学,作者没有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研究清代学术史,注重揭示各种学术思潮和学派兴衰的内在因果关系;治学主张中西文化结合,并且对清代学者治学精神与方法进行总结概括.撰写了《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相似文献   

16.
方以智《通雅》对清代学风产生了切实的影响,方氏的《通雅》在清代被禁是因方氏有反清复明的主张及行为,而不是因《通雅》本身。  相似文献   

17.
《清会典》(《清会典事例》)是清代官修政书,着重记述清代皇帝的训诰敕旨、衙门的政令以及具有律令性质的办事成例,是研究清代制度和典故的一手材料。有清一代,五次纂修会典,统称《五朝会典》。在纂修会典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如关于康熙朝考满、京察制度的记载,光绪朝《会典事例》在时间及内容表述上即存在问题。以康熙朝《大清会典》为蓝本对其考订,有着重要的文献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竹枝词数量繁多,研究薄弱,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考察。现以今人所编《中华竹枝词》一书为主要对象,具体考察其中选到的方文《都下竹枝词》、施闰章《西湖竹枝词》、张綦毋和周喟《船屯渔唱笺释》等三组清代竹枝词。  相似文献   

19.
清代特殊的时代文化背景促成《诗经》文学接受丰收期的出现,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读《诗》之作,形式上可分为评点、评析、诗话、诗说、诗问、诗论等。清代的《诗经》接受在经学的笼罩下注重发挥个人见解,以传统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法阅读《诗经》,并将“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引中为艺术原则,从而对《诗经》的艺术特质揭示得更细致深入。  相似文献   

20.
根据清代《诗经》研究的实际,本文将清代《诗经》学分为3个发展阶段:清初经世致用思潮与《诗经》朴学研究之风的开启、乾嘉时期《诗经》朴学研究的极盛阶段和后期今文经学影响下《诗经》辑佚学的全面发展,并概况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的派别,意在为清代《诗经》研究描绘出一个轮廓和线索,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