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忠孝 《世界科学》2006,(12):27-28
今年7月21-26日一批古人类学家在德国波恩集会,纪念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发现150周年,会中讨论了尼安德特人的生态和生活特征、他们如何在欧洲迁移,以及气候给他们的进化带来些什么影响等,是一次自从发现尼安德特人150年来学术上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邓雪梅 《世界科学》2014,(12):11-12
<正>2003年,考古学家迈克·莫尔伍德(Mike Morwood)率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团队在印尼弗洛勒斯岛的梁布亚洞穴中发现了一具小型人的头骨,随后在周围又相继发现其骨架残骸。莫尔伍德和同事彼得·布朗(Peter Brown)随后为这些骨骸作了初步的说明,认定这些骨骸是一个与人类相关的新人种——弗洛勒斯人(霍比特人)。争议不断此后,这一发现被冠以"霍比特人"一直沿袭至  相似文献   

3.
<正>小骸骨仍然提出大问题在发现霍比特人头骨公布十年之后的今天,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现代人类起源研究的古人类学家克里斯·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在《自然》杂志撰文解释了为何霍比特人对人类进化史研究还如此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4.
<正>十年前,《自然》杂志刊登了在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洞穴中发现的被称为"霍比特人"的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的史前人类文章;十年后的今天,"霍比特人"事件仍然在引发对许多重大问题的争论。《自然》杂志近期登载的一组相关报告,围绕争议物种的发现和论证进行了讨论,包括它是否属于我们的属类——人类。  相似文献   

5.
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了人类?英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基(Louis Leakey)认为,是工具造就了人。20世纪60年代他在坦桑尼亚发现了原始人类的遗骨(这些遗骨位于石制工具附近),因此就给这些假定的工具制造者贴上了“智人”标签,这就是最早出现的人类。但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JaneGoodall)对此提出异议,直至今日,研究人员对智人是否应归入人类还存有争议。此后的研究开始关注于人类的一些特性,如两足、文化、语言、幽默,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大脑——唯人类独有。然而,不少特性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于其他生物中也能发现:黑猩猩有欠发…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05,(2):7-7
不久前,古人类学家在印度尼西亚爪哇海的弗洛里斯岛上发现了一具30岁女性的骨骸,这一发现让科学界不得不重新思考智人(现代人)的起源问题。这个女性身高仅0.91米,她死于18000年前,因而其骨骸还没来得及变成化石。与她的骨骸同时、同地被发现的还有另外6具与她同类的小矮人骨骸,  相似文献   

7.
问与答     
《大自然探索》2006,(6):78-78
问:谁是人类的远古祖先?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但它们是如何进化为人类的,又是在哪一块土地上进化为人类的,这些问题一直是古人类学家所关注的。由于在非洲找到不少属于人类远古祖先的化石,为此不少人认为人类的起源地是非洲。  相似文献   

8.
卢多尔夫人 (Homorudolfensis,约240至160万年前 ,东非 ) :1972年英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理查德·李基的工作组在肯尼亚北部的土卡那湖东边发现一个卢多尔夫人的下颚骨。卢多尔夫人属于最原始的人属水平 :他们的面部平且宽 ;后犬齿极宽 ,牙冠、牙根也较复杂 ,牙釉质较厚。能人 (H  相似文献   

9.
吉植  王传超 《自然杂志》2022,44(6):443-454
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是著名生物学家、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Svante Pääbo)。他通过研究已灭绝古人类的基因组,对探索人类演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介绍帕博及其团队关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和发现,以及古DNA领域近30年的发展和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理查德·道金斯,牛津大学进化生物学名誉教授,著有包括《自私的基因》和《上帝的错觉》等科普书籍。他最近出版了《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一书,这是他回忆录的第一部分,全书由两部分组成。一直以来,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科普读物在激励数百万人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尤其在宗教方面。作为一个72岁的长者,道金斯是否担心,其无神论观点会盖过他对科学的贡献,或因此影响自己的公众形象?在与《新科学家》记者罗恩·霍珀(Rowan Hooper)的对话中,道金斯坦露了他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1.
人和谁相近     
如今,基因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与动物的对比以及生理和心理的对比。沿着这两个方向,产生了许多鼓舞人心的结果。人与灵长类的基因差异研究人员要测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因为他们是人类已经消失了的表亲。但是,这个任务相当艰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与美国、欧洲454家生命科学公司合作,计划启动检测尼安德特人(Homoneanderthalensis,20万年至3万年前生活于中东、欧洲的智人)的基因组,预计在两年内完成。把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与现代人和其他灵长类的基因组相比较,有助于确认在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的进化联系。而且,这项研究也…  相似文献   

12.
景林 《科学之友》2002,(6):16-17
1871年,达尔文在出版《物种起源》12年之后,又出版了《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一书。他在书中运用自然选择的理论,解释了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初步揭开了人类起源之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对自身进化前途和命运的关心,远胜于对自己身世的回眸与追问。那么50万年以后的人类会是什么形象呢?我们会变成鳞茎状的树栖人或大头大眼的恐龙人吗?英国著名古生物与古人类学家迪克森在《后人类》一书中把50万年以后的人类勾勒成“是一种浑身呈鳞茎状的、布满红色血管、栖息在树上的动物。”  相似文献   

13.
你做的每件事都有历史可寻。早晨起来,你使用的身体结构至少400万年以前就是你的祖先直立行走的;你吃饭使用的碗勺属于人类制造的工具———这—传统至少有250万年的历史;你—边喝粥一边看报,你能看懂报纸,这要归功于掌握语言的抽象思维和惊人记忆力的大脑———这样的大脑已经发展了200万年。几十年前,进化史的主要部分还躲在科学研究的视线之外。如今几乎每个月都会传出重大发现的信息。古人类学家不断挖出我们祖先的化石,有些化石甚至提供了DNA片断。与此同时,遗传学家编出了真正的进化百科全书:人体基因组序列。几年之内,他们还将把人…  相似文献   

14.
魏明 《大自然探索》2003,(10):60-64
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从南猿——直立人——化石智人三个阶段,发展成为现代人。在每个阶段都有很多分支,这些分支的进化者有的成功了,有的灭绝了。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距今20万年到4万年前,在进化的道路上曾与我们的祖先结伴同行,但是最终还是灭绝了。尼安德特人灭绝之谜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类学家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古人类学家宣称,欧洲最古老的现代人类化石表明,现代人有可能是由早期智人中的克罗马尼翁人和尼安德特人杂交而来的。支持他们这种颇具争议性说法的证据是一具颚骨化石,它是2002年在罗马尼亚西南方的喀尔巴阡山脉的一个山洞中被发现的。据碳放射性检测,它距今已有3万多年了。  相似文献   

16.
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有关“野人”的传说不断出现,材料越来越丰富。二十世纪,传说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比以前更为频繁。亚洲“雪人”(rétis)和北美洲“大脚”的消息接踵而至。对古人类学家或哲学家来讲,这些“野人”是否代表着生活在动物界边缘的残余人类?或者是尚未知晓的灵长类?本刊搜集的资料并非希望在此得到答案,不过是对这个吸引人的问题提供一些令人深思的资料。正象哲学家佛·廷兰指出的那样:“野人使人幻想——同时,也给了信口胡说的机会——是启蒙运动时代最优秀的精神”。今天,仍是如此吗? 本文译自La Recherche №.80,1977,作者Eric Buffetean,Pascal Tassy。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家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着现代人类的起源问题,到八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两大唱对台戏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名为多区进化说(Multircgional cvolution),它认为人类在大约两百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然后作为单一的物种在东半球的各个地区进化,彼此间通过互相交媾和文化交流而联系起来。另一个理论是走出非洲说(Out of Africa),它认为现代人类是在晚近得多的时候起源于非洲的,这些起源于非洲的人是完全不同于尼安德特人和其它古人类的一个新种并逐渐取代了后者。  相似文献   

18.
水平基因转移现象的发现揭示出生物进化的另一条途径,并引发研究人员对生物进化描述方式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目前普遍认为,水平基因转移在原核生物和单细胞真核生物中发生较为频繁,并且是二者进化的重要动力,但在多细胞真核生物中,其发生范围及进化意义尚存争议.本文列举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以及多细胞真核生物3个重要类群(动物、植物、真菌)中已被报道的部分研究实例,分析水平基因转移在这些类群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影响.此外,还简要地介绍了目前水平基因转移常用的检测手段、可能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发生的倾向性,并对未来多细胞真核生物水平基因转移事例的发现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9.
正或许是出于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很多人至今难以接受人类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事实。其实,不仅仅有民众不理解人类进化的科学,很多科学工作者对人类进化也存在诸多误解。有些科学争议实际上是科学逻辑混乱造成的,包括人类进化问题中的大量争议。科学问题的解答,必须依据科学证据和科学逻辑,两方面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正>不管是否存在争议,威尔逊的作品致力于论述一个主题:我们必须了解博物学和进化理论,才能充分理解这个星球上人类的未来。60多年来,颇具影响力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简称E. O.威尔逊)一直在寻找进化论、生态学和行为学之间的联系,这常常在科学界内外引发争议。在生物学领域,从来没人有过像E. O.威尔逊这样的职业生涯。威尔逊是世界领先的蚂蚁研究权威之一,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