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静  付东华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2):41-42,56
本文介绍了该工程土工膜袋砂围堰在淤泥软基上施工过程中,因基础较差导致围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以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黑河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骨料生产过程中富余的大量20~40mm砾石与砂子在不同掺和比例下的试验研究,结合试验数据,应用Matlab作出了不同垫层料的掺砂率与松填密度、孔隙率及休止角之间的关系曲线。研究表明,选择砾石和砂子掺和料时,采用松填密度最大、孔隙率最小情况下所对应的掺砂率作为上游围堰的垫层料,沉降量较小,而且是稳定的。因而,提出了利用富余砾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福州地区广泛分布着压缩性非常高的淤泥.由于它的存在,房屋的安全、质量与造价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何正确设计淤泥地基已经成为房屋建筑工程中最突出的问题。 本文根据福州市淤泥地基上十多座房屋的沉降观测、变形情况的调查以及一些室外试验资料,对福州淤泥的变形特征特别是影响变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地基基础的设计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从工程效果与经济方面,对福州地区目前常用的四种处理方法——桩基、砂垫层、宽基浅埋与片筏基础进行了比较与讨论,从理论上阐明了在福州淤泥地区的地质条件下,宽基浅埋的方法应当较砂垫层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振动沉管灌注砂桩在处理淤泥质粘土地基中的应用和施工工艺;并对处理后地基进行了静载试验以及沉降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承载力有明显提高,而沉降对周围的影响却较大.  相似文献   

5.
对于在静水中抛填土质围堰,淤泥的存在将会对围堰的稳定造成影响,必须对淤泥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结合工程实例对水中抛填围堰的挤淤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对于淤泥层厚度小于5 m的区域,水中抛填围堰挤淤深度最大可以达到2.6 m.通过对围堰的检测结果发现,围堰施工方法对挤淤效果有重要影响,对于淤泥层厚度不大的静水区域利用水中抛填围堰的自重挤淤可以加快堤基的流塑变形稳定,从而有效提高围堰的抗滑稳定.  相似文献   

6.
双层滤管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处理超软海底吹填淤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沿海吹填成陆工程中的海底吹填淤泥场地地基承载力极低,无法进行后续建设施工的问题,通过现场对比试验,研究了双层滤管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在该类场地的应用.现场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双层滤管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取得的沉降大小和均匀度、孔压下降幅度和均匀度以及地基承载力等加固效果指标明显好于常规的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法,因此双层滤管无...  相似文献   

7.
受环评等外界因素影响,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梨园电站大江截流时间推迟,为保证厂房基坑开挖按期完工,在厂房尾水渠,1各河一侧设基坑临时挡水围堰,以确保厂房基坑开挖的顺利进行。围堰上部利用基坑开挖料回填形成,底部为原始河床,多为砂卵石。高压旋喷深度均在35m以上,双排孔布置,布孔间排距为0.8m。经地质勘探及专家论证,从经济、进度及可行性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择高压旋喷防渗的型式进行厂房临时围堰防渗施工,本文通过对梨园砂卵石地层深孔高喷围堰的工艺研究,以期为同类工程的施工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双排钢板桩围堰是一种新型围堰,特别适用于水深较大、河道较窄的场地。但是对于深厚淤泥地基,由于钢板桩长度限制,往往不能穿透淤泥,在钢板桩施工和钢板桩堰体填筑的时候,常常发上钢板桩下沉以及侧向变形,影响钢板桩的整体性。该文以新填地泵站双排钢板桩围堰为例,分析了淤泥地基双排钢板桩围堰常见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模袋砂围堰横向变形机理;针对模袋砂围堰,通过自制试验装置,开展水平荷载试验,研究围堰横向力学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竖向抗压试验结果,分析模袋砂围堰各向异性特征;以典型工程为依托,借助有限元软件,建立考虑模袋砂围堰界面特性和各向异性特征的精细数值模型并作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模袋砂围堰在侧向水压作用下模袋砂间不会发生相对位移,水平变形主要由模袋砂自身变形引起。当侧向荷载较小时,模袋砂围堰横向挤密;随着压力的增大,变形由加载一侧向另一侧传递,之后应力-应变关系近似线性分布。模袋砂围堰横向力学特性受充填度和围堰堆高影响显著,表现为堆高越大、充填度越小围堰横向抵抗变形的能力愈强,同时受模袋砂尺寸影响很小。实际模袋砂围堰横向变形模量远小于其竖向变形模量,且竖向模量随模袋砂围堰堆度的增大而减小。模袋砂围堰各向异性特征对其受力变形特性影响明显,设计施工应给予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研究模袋砂围堰对沉管隧道干坞抽水力学响应规律,以广州洲头咀沉管隧道模袋砂围堰工程为背景,建立干坞抽水全过程精细数值模型。计算验证了钢板桩+袋装黏土组合芯墙止水性能。分析了干坞抽水引起的模袋砂围堰变形规律。并揭示了围堰土工模袋张力分布规律,此外提出模袋张力简化计算方法。研究表明:模袋砂围堰钢板桩+袋装黏土组合防渗芯墙止水效果良好,能有效控制临江侧水流渗入干坞侧;干坞侧抽水对模袋砂围堰变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变形与坞内下降水位近似呈同向线性关系;坞内水位降低使围堰重度由浮重度变为干重度,引起模袋砂压实而出现较大竖向位移;围堰竖向压缩和水头差引起的渗流作用又促使围堰的水平位移;模袋砂围堰中土工模袋受到的张力随着坞内抽水水位的降低近似线性增大。模袋张力简化法计算值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模袋张力采用的简化计算方法具备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某住宅小区使用深层搅拌桩作为复合地基引起建筑物沉降值过大及产生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实测沉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含水量淤泥土中和在不均匀地层中使用深层搅拌桩,存在着不少问题,容易引起工程质量缺陷。  相似文献   

12.
以连云港港区海相淤泥为原料,发泡聚苯乙烯EPS颗粒为轻质掺料,水泥为主固化材料,粉煤灰、矿渣、砂、石灰、石膏等为辅助固化材料,制备出满足一定强度的新型轻质土工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强度试验,分析了各固化剂掺量与固化后的淤泥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探讨了各掺料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在最佳配合比范围内,该新型土工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远大于单一材料的强度值.  相似文献   

13.
袋装淤泥土土工袋的强度变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工袋可将高含水量的淤泥土装入编织袋封口而重新用于工程实践中,解决淤泥土难处理的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验证土工袋可显著提高淤泥土的强度,其极限抗压强度达到普通混凝土的1/10左右.在压缩过程中,袋内土体的凝聚力有所降低,摩擦角有所增大,同时由于编织袋的滤水作用,淤泥土的含水率有所降低.通过沉降固结试验,得到了淤泥土土工袋的沉降过程曲线,并推得了淤泥土土工袋的累计沉降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14.
土工袋可将高含水量的淤泥土装入编织袋封口而重新用于工程实践中,解决淤泥土难处理的问题.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验证土工袋可显著提高淤泥土的强度,其极限抗压强度达到普通混凝土的1/10左右.在压缩过程中,袋内土体的凝聚力有所降低,摩擦角有所增大,同时由于编织袋的滤水作用,淤泥土的含水率有所降低.通过沉降固结试验,得到了淤泥土土工袋的沉降过程曲线,并推得了淤泥土土工袋的累计沉降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15.
位于天津滨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场地大范围分布着软厚弱土层,自然地面下埋深十几米以上存有较厚淤泥质土,属于软土地基。此类欠固结淤泥或淤泥质土含水量高、呈高压缩性及流塑状态,承载力低,土壤在固结过程中土还会产生很大沉降,不均匀沉降会使建筑物地坪出现起鼓、塌陷、开裂等问题,不但影响使用,而且有碍观瞻。结合工程实例,与大家分享一下工业建筑地坪处理设计心得,其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沉降时间、料浆浓度、p H值以及电导率对再生砂水力分级中产品率的影响,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优化,得出脱除超细颗粒的沉降时间为6 h、GC#2000产品分级的沉降时间为4.5 h、GC#1500产品分级的沉降时间为3 h,GC#1200产品分级的沉降时间为1 h,料浆浓度为30%~40%,p H值为8~10,电导率小于300μS/cm时,分级产品率较高,产品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7.
某大型水闸闸基以淤泥为主,设计采用围墩式沙体围堰进行基坑围护施工,效果较好.本文通过对围堰的结构形式、围堰的施工方法、堰体滑动与处理措施及处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说明围墩式沙体围堰在水利工程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某大型水闸闸基以淤泥为主,设计采用围墩式沙体围堰进行基坑围护施工,效果较好。本文通过对围堰的结构形式、围堰的施工方法、堰体滑动与处理措施及处理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说明围墩式沙体围堰在水利工程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钟木华 《广东科技》2008,(4):129-130
文章提出了水工建筑物施工中出现的几种质量问题,根据施工实践,总结了如何控制水利工程挖基施工中常会遇到淤泥、流砂、泉眼或砂、礓等情况,而造成难工等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海岸工程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疏浚淤泥,了解海水环境下疏浚淤泥自然沉积规律是疏浚淤泥堆场处理时提高堆场储存效率的前提。通过开展不同盐度下疏浚淤泥自然沉积试验,探讨盐度对疏浚淤泥沉积规律的影响,明确海水环境下疏浚淤泥的沉积规律。试验成果表明,在海水环境下泥浆的沉降曲线可分为区域沉降与固结沉降两种类型,区域沉降分为阻碍沉降与自重固结两个阶段。泥浆自然沉积过程中泥面在初始阶段的沉降速率与盐度密切相关,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水环境下土的初始结构形成时的含水率在5~9倍液限间,并且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